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21世纪的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地下流体科学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先进观测技术的可靠观测资料是提高地震地下流体理论研究水平的关键。最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今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新一代地震地下流体科学观测台网;发展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阵和深井观测;开展野外观测实验研究、室内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和高精度大型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铁城  鄂秀满 《中国地震》1994,10(3):277-286
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逐步实现观测技术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现了观测数据快速传递和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  相似文献   

5.
"九五"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耀炜 《地震》2002,22(4):1-8
总结了“九五”以来我国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进展,从流体前兆成因、异常识别与预报技术,流体的作用与前兆机理和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论述。还阐述了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质量.包括稳定性与连续性、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和信息反映能力,并对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学40年探索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06,22(3):222-235
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早期在该领域具启迪性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纵观历史,无论是观测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创新,还是对各种参量的观测分析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都与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关键需求紧密相关。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的历史沿革表明,对强地震的监测与预测需求推进了观测网的建设和发展;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基于多手段、综合性和数字化的趋势;地下流体理论与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前兆模型(或模式)、数值模拟、室内和野外实验研究等是推进学科创新工作的主要技术途径;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探索基于具有物理基础的预报技术,以及重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预测实践证明,地下流体学科在我国大陆地震预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介绍了本学科主要的论著及技术规范,简要回顾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对地下流体学科主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以及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40年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40年观测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和当前国际地震流体观测研究动态,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下流体物理化学动态形成的基础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80年代国内外学者在地下流体的流体动力学、热动力学与化学动力学领域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为基础,针对地震地下流体的压力、温度与化学组分动态观测与研究现状,从理论上阐述了地下流体物理化学各项动态形成的机制及其内在联系,以促进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介绍我国地震地下流体井(泉)的分布现状、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自流热水井的观测现状,并介绍观测项目及主要观测仪器等。上述调查与分析结果,可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及今后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王道 《内陆地震》1995,9(2):137-149
系统地介绍了新疆天山重点震监视区下流体观测网,及其地质构造环境和地下水的成因类型,总结了20年来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预报研究的基本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发展我国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及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建议我国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系统的建议,其中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观测网的类型与布设、观测点的建议、观测项目与观测仪器的选择、观测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观测数据的产出与共享等科学与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台网的现状、“九五”台站建设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五”期间有关台网优化与建设方面的如下工作建议:(1)优化现有的台网;(2)完善与推广数字化观测技术,力争使经过数字化改造的台站数量由100个扩展到300个,实现数字化观测的台项由300个增加到10000个,基本实现我国流体前兆观测技术的现代化;(3)建设以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为目的前兆实验场。(4)建成地下流体学科技术中心;(5)建设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4.
金秋 8月 ,由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提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的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短期预测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 5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2 2位代表作了会议发言。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 ,主要涉及的内容为 :1 )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测与研究历史和现状 ;2 )震例与地下流体短期预测方法研究 ;3)地下流体异常机理研究 ;4)地下流体观测技术与数字化改造中的问题 ;5)地热流体分布与地震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 ;6 )短期预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通过交流和研讨代表们认为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对以下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 )地下流体观测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 )干扰识别、排除与数据处理技术 ;3)台网布局的科学性、测项的优化配套与建设专用观测井 ;4)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分析的科学性 ;5)地下流体异常机理研究 ;6 )在前兆监测中 ,既要注意监测应力增强的信息 ,更要注重监测强度弱化的信息 (如地壳放气、放热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张云峰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  相似文献   

15.
地下流体观测环境的评估指标干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地震》2005,25(3):63-68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中的环境干扰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影响了地震监测预报的效能。 如何评估这种干扰, 更加有效地保护台站的观测环境, 是当前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提出了评估地下流体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干扰度, 并进一步规定了水位、 水温、 水氡与水汞观测环境的允许干扰度。 干扰度是指各类干扰引起的异常变化幅度与正常时段最大变化幅度的相对百分比值。 允许干扰度的规定, 是依据各类观测得到的地震前兆异常量的大小, 一般采用异常量百分比的最小值。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强烈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毫无疑问,地球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强烈地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世界一直在争论着地震是否有前兆,但在中国,为寻求"地震前兆"的监测与地震预报研究的探索却已经持续了40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震监测体系。流体地震前兆监测是地震前兆监测体系中的4大学科技术之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地震监测预报探索的50年以来,地下流体监测技术经历了从人工手测(点测采样频率1次/日)、机械模拟观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几十年来对地震发生前、地震过程中和震后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研究和成果,这些研究一般都是以探索地震预报可能性为目的的。论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地下水文及地球化学变化的机理,这些地下流体(包括地下水和气体诸如氢、氧和惰性气体)的起源和迁移流动现象以及详细介绍了早期和近代对有关地震的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观测成果。同时指出了对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作为地震前兆来观测研究的困难所在以及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应该采取的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方向,例如多种手段和多种原理方法,开发有效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模型以及适当的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文献在1982—202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作者、关键词、研究热点、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文献的各项特征及反映的规律,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结果显示:在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的研究中,高产作者是我国地下流体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从较为单一的地震预报转变为地震预报、地球化学、井震结合等,近年研究趋向多元化、综合化;中国地震局下属的研究所和相关机构是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力量,是该类文章发表的主力军;与其他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结合高新观测技术探索多尺度协同化观测新模式可能是该领域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高采样率的观测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与地下构造活动有关的信息,如何从高频观测资料中提取有效的地震前兆异常,成为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人员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概率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邻近区域400 km范围内17个流体台共计30个测项的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分钟值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在岷县—漳县地震前,共有10组水位和水温数据出现了异常变化,即概率密度  相似文献   

20.
张立  唐采  王世芹  杨杰英 《地震研究》2003,26(Z1):149-156
在系统整理云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云南宁蒗6.2级地震、姚安6.5级地震及永胜6.0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短期异常分布范围、数量、形态、幅度及异常与发震时间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对未来强震前兆的识别和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