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Ms≥5.0级的80余个地震序列资料,按文献「1」给出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序分为余震型、强震群型(包括双主震型)及孤立型三类,首次分类型统计了第一次大震M1和最大后续地震M2之间的关系,得出线性关系式M2=a+bM1及三类序列相应的a、b值。将使用上述关系式计算的M2与序列实验发生的M2比较,若取两者之差/△M/≤0.5为标准,内符检验的准确率超过90%。用中小地震序列和历史及现代中,强震资料作外  相似文献   

2.
对发生在华北地区31个M≥5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的研究得出:(1)华北地区发生M≥5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短期平静现象与大震发生的相关性很强。31个M≥5地震前的平静时间主要集中在20~87d,120~210d和大于210d。同时还得出大震前的短期平静时间与震级大小无关的结论;(2)区域地震活动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强趋势,与发生大震的相关性很弱,相关的仅占总数的6.4%  相似文献   

3.
谢家树  王亚秀 《地震》1994,(1):31-35
本文定义地震的时空距DST格时空转换系数C为:D^2ST=d^2+C^2(△t)^2,d为序列中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的空间距,△t为时间间隔。采用60年代来发生在我国5级以上有详细目录的地震序列23个,分别计算了主震后1天,2-3天,4-7天内C的值C1,C3,C7,计算中取DST为相应时间段内地震空间距的最大值。结果表明:(1)若C1>C3>C7,则无强余震发生;(2)若C1≌C3,或C1<C3<  相似文献   

4.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在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Ms〈7.0)的均为0.83(表2,表3)。由此表明,灰关联分析方法是早期识别地震序列类型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7.
模式识别在强余震等早期综合判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王虹 《地震》1994,(4):1-6
本文利用所收集到的29个6级以上地震序列,探讨将模式识别CORA-3算法用于5级以上强余震或震群或再发生更大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早期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及具体方法。文中参与学习和训练的25个地震序列中,8个I类序列全部被正确识别,17个II类序列中有16个被正确识别,只有1个被误判为I类,预报评分V值达0.92。对于留作外推的4个地震序列中,2个II类序列全部被正确识别,2个I类序列,1个  相似文献   

8.
分形方法在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克银  高伟 《地震》1996,16(1):68-74
着重讨论了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利用分形方法提取大震后余震的空间分维信息,从而达到早期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目的。以1966年以来定位精度较好、余震记录较全的12个7级以上大震和大同6级强震序列为资料,计算了震后1个月内余震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分维数。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分维数不同。一般震后5-6天,主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1-1.2之间,多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3以上。利用前7天的  相似文献   

9.
易志刚  李祥村 《地震》1997,17(2):175-183
根据地震资料,对东南沿海地震区地震活动特下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从地震活动轮回分析,东南沿海地震区从1959年开始的第五个轮回中的地震活动时段,估计将延续到2031年前后结束,而后转入本轮回的平静时段;(2)2000年以前,研究区有可能发生1次Ms≥6.0地震,到2005到则最多发生2次;(3)东南沿海地震区下一次发生Ms≥6.0地震的地区可能在河源-邵武地震带上,尤其可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小地震活动图象和4.0级(Ms)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一幅华北地区震源构造在地面的投影分布图,它显示4条NNE-NE向和1条NWW-NW向地震构造带交切成的共轭剪切构造格架。每条地震构造带又由一系列共轭剪切构造组成。由发生在带内的5个大震序列共轭破裂特征发现,共轭地震构造的孕震与控震作用是地震构造带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广东新丰江地区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水库水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地震序列统计、地震活动性等方面探讨了广东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地震与水库蓄水变化的研究表明,1965年至今该区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库水位的上升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ML≥4.0级地震65%发生在库水位下降或由下降转为平稳波动的过程中,因此,更应关注水库卸荷阶段的地震活动。对于1970年以来该区记录完整的71次ML3.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显示,主余型、多震型和孤立型地震序列所占比例分别为60%、25%和15%;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30天内。78%的序列三个月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2天内。94%发生在震后10天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ML4.O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研究》1995,18(2):125-134
本文采用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一些临震预报实验结果与地电实际观测资料。发现在强震与部分中强震前,震中附近的台站,除能预测到有关地震的地电阻率日突变序列的短期异常变化外,在瞬时突变序上还能看到临震前明显的突变现象,还是震前三个月里的最大瞬时突变,从它的出现至发震所需的时间,将随震中距的减少而缩短,且与震级有关,对于强震多集中出现在震前一个月内,中强震为十天内,并有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趋势,其平均收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固体潮应力位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锡铭  王威中 《地震学报》1983,5(3):323-335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131个强震序列的潮汐应力的位相分布特征.关于潮汐最大剪应力所得到的结果是:对单发型地震序列和主发型地震序列,它们的主震位相都有明显的优势分布,而单发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优势位相比主发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优势位相高;在群发型地震序列中,可以区分出若干明显的丛集,由每个丛集的主震所组成的序列位相依次呈降低趋势;各种序列晚期强余震的位相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布.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潮汐最大剪应力的位相和潮汐流体静应力的位相组合特征,具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它与岩石力学实验中的 A 型和 R 型加载的应力途径[8,9],其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水氡最大变化率法对强震时间作中短期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氡变化率的物理含义以及变化率动态图象的生成方法,强震前在动态图象上存在着变化率≥0.06高值异常区,异常区中心的最大变化率随时间有规律地演化,且与发震时间有着良好的统计关系。据此提出4个时间预测指标。检验性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的发震时间段长短大多数为2至6个月,可满足强震的中短期预报尺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2019年7月4—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城市Ridgecrest附近地区,在不足两天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震级达M W6.4和M W7.1的强震.震后两天对震中区产生的地表破裂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测量,发现两次地震分别产生了NW方向长度50 km和NE方向长度10 km的两条破裂带.根据野外调查,NW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出右旋走滑特征,是M W7.1地震产生的破裂带,而NE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是M W6.4地震产生的破裂带.地表破裂野外调查和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NW方向是本次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带,释放了本次地震的大部分地震矩.通过发震的时序关系和地震序列密集条带分布推断,本次地震是NE和NW两个方向应力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先后破裂产生的一组复杂共轭地震,推测M W6.4地震是一次强烈前震,促进了震级更大的M W7.1主震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多震型次之(29%),孤立型最少(20%);同一序列类型中,随着地震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多震型、孤立型逐渐减少,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无孤立型地震;对于不同破裂类型,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川东马边—昭通一带、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姚安、龙陵及附近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9年3月28日山西原平ML4.5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发育,序列多个指标表明本次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主震视应力值接近背景水平,推断震中周边地区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华北强震水化学参量变化的模糊识别及方法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君英  唐仲兴 《地震》1999,19(1):71-80
利用模糊识别方法对1969 ̄1998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渤海,海城,唐山3次强震及其强余震以及大同,包头西,张北3次中强震之前,该地区50多口观测井的水氡和部分井孔的He,H2,CO2,Hg等水化学组分8万多个观测数据进行了全面处理,取得了华北地区强震前水氡,气体和水质组分前兆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了该地区强震和中强地震水化学参量中期和短期的异常指标,最后对模糊识别方法的地震预报效能提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唐山震区的地质构造模拟制作光弹模型,以N60°E方向加压进行唐山震前应力场的光弹性模拟实验。用打孔的方法模拟强震的应力释放。实验结果表明:1.在N60°E方向压缩时,唐山—丰南一带、滦县、野鸡坨和卢龙等地区是最大剪应力集中区,与唐山7.8级、滦县7.1级地震及强余震的震中分布基本吻合。说明唐山大震及余震的发生是近东西向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2.当唐山7.8级地震应力释放后,震前具有高应力背景值的其它地区,应力进一步加强。说明唐山地震的发生导致了应力场的重新调整,增强了强余震发震的动力条件。3.实验结果证明,在断裂带两侧、端部或几条断裂的复合部位,其主应力方向与区域应力场的总体方向比较,大致有10°~25°的偏转。强震的应力释放导致震中区附近的主应力方向与震前相比也发生约10°~20°的偏差。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