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何志涛 《探矿工程》1993,(5):46-48,59
在分析了传统的金刚石钻头热压法烧结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刚石钻头热压法双式烧结工艺,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采用此工艺制造的金刚石钻头经实钻应用后,钻头的性能指标满足钻探生产要求。本工艺成倍地提高了制造金刚石钻头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目前常用钻进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钻进中应采用控每转进尺的钻进控制方式,并对部分孕镶金刚石大钻头和做钻头进行了室内钻进试验,由每转进尺h和单位钻压每转进尺h/p得出不同岩石中不同钻头的合理每转进尺范围,且由h/p值对不同岩石进行的最佳钻头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石昆山 《河南地质》1995,13(1):55-60
本文阐述了真空热压烧结金刚石钻头的特点、优越性,即排杂,脱氧,脱气,促进金属粉末合金化,降低金刚石强度的热力损失,钻头内在质量明显改善,介绍了几个厂家钻头的试验情况,对其综合效果进行评价,文章还展望了这种新型钻头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真空热压烧结金刚石钻头的特点、优越性,介绍了几个厂家的钻头的试验情况,对其综合效果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磨损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刚石钻头定每转进尺钻进试验表明:在每转进尺合理范围内,钻头磨损率较低,在此范围外,则较高;并发现钻头多出现内喇叭型不均匀磨损唇面。本文从理论上解释了金刚石钻头出现这种磨损唇面的原因:即内侧金刚石切深、受力及每周碎岩体积较大;并据此探讨了包括镶钻头在内的金刚石镶嵌措施,以使唇面均匀磨损。  相似文献   

6.
钻头钻速与金刚石粒度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孕镶金刚石粘进时的排粉要求,对钻头的金刚石粒度与钻头钻速之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得出了它间的量化公式,列出了可作为钻头设计的参数据实例,这些数据可用来指导钻头生产。  相似文献   

7.
蔡家品 《探矿工程》1999,(1):45-46,48
对薄壁金钢石钻头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并从钻头制造和使用及钻头磨损等方面提出了薄壁金刚石钻头经济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电铸金刚石造斜钻头由于其功能不同于普通钻头,在研制中从结构形式、胎体性能、水路、金刚石参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一套实用的工艺方法,钻头经生产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过对夹层结构金刚石钻头的应用研究发现,与同类普通金刚石钻头相比,该钻头的胎体配方硬度可以高HRC3~5;可以适当采用部分细粒度的金刚石替代粗粒度,甚至可以细一个粒度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中硬地层(8~10级)钻进时效果尤其明显;易磨损层宽度的设计影响因素很多,总宽度一般是钻头的径向厚度的1/5~1/4比较好;在内缘耐磨层中添加5%~8%的RVD2型70/80目的金刚石进行弥散强化,或者将内缘耐磨层宽度设计成钻头宽度的1/3左右,可解决内缘耐磨层过早磨损而使钻头提前失效的问题。这些经验完善了夹层结构金刚石钻头的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0.
周红心 《探矿工程》2007,34(4):51-53
针对坚硬致密岩石钻进中遇到的钻头打滑、钻进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改变弱包镶材料,加入强化的石墨颗粒,进行试验与研究,获得了颗粒状石墨能提高金刚石出刃的初步效果。随后对石墨颗粒的粒度和强化程度进行反复试验,得到石墨颗粒的粒度、含量和强化程度对金刚石出刃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研制成新型的热压金刚石钻头,生产试验表明能明显提高金刚石钻头的出刃效果,达到了提高钻进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2.
毫米波测云雷达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云在大气的能量分配、辐射传输,尤其是水循环系统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云探测对云物理、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是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种遥感设备对云进行观测(如激光雷达、卫星、云幂仪等),但这些设备无法得到高时空分辨率的云水平和垂直结构,而毫米波雷达是云三维精细结构探测的重要工具。由于毫米波雷达具有更接近小粒子尺度的短波长,因此更适合用来探测弱云,同时毫米波雷达也存在衰减严重的缺点。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特点以及其探测小粒子的优势;对比分析了其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晴空风廓线雷达的差异,得出:毫米波雷达具有高时空分辨率,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云的垂直和水平结构,比普通天气雷达更适合监测云的变化。概括了国内外毫米波测云雷达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云物理研究方面的情况,并展望了国内毫米波雷达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花岗岩与大陆构造、岩浆热场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旗  焦守涛  李承东  陈万峰 《岩石学报》2017,33(5):1524-1540
文中指出,花岗岩研究存在两个误区:(1)花岗岩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花岗岩主要是效仿玄武岩的理论;(2)花岗岩的理论主要是应用板块构造的理论,而板块构造的理论并不适合大陆花岗岩。板块构造理论只能解决海洋里及海洋边缘的问题(如安第斯),不能解决大陆本身的问题。花岗岩在海洋里很少,绝大部分在大陆。花岗岩能否分离结晶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野外和镜下关系上、从理论上、方法学上和三段论法的逻辑学上进行了分析,指出花岗岩分离结晶作用是不可能的。混合作用是又一个争论的焦点,花岗岩是能够发生混合作用的,关键是笔者认为,花岗岩的混合作用主要发生在下地壳底部,而不是在花岗岩侵位和上升的过程中。目前,花岗岩研究领域里地球化学最受重视,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应当着力解决两个问题:(1)解决生产中提出的问题;(2)解决地球化学学科自身发展提出的问题。离开这两条,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即迷失了方向。笔者认为,花岗岩区分为大洋系列和大陆系列,位于海洋和海洋边缘受俯冲作用影响的为大洋系列;位于大陆内部的属于大陆系列。现存的一些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仅适用于大洋系列的花岗岩,而不适用于大陆系列的花岗岩。大陆系列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不是构造环境或碰撞环境,而是地壳底部温度和压力状况。我们提出的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适合于解释大陆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岩浆是怎么形成的?岩浆源自哪里?(2)流体是怎么形成的?流体来自哪里,流体如何上升?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文中主要讨论了岩浆热场理论,希望用这个理论去解释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成矿作用,包括与岩浆有关的各种变质和沉积热液成矿作用以及岩浆热场对煤和油气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组合"的概念。岩浆热场最重要的意义可能是解释了大规模岩浆活动为什么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关的问题,指出大规模岩浆活动所造成的是1+12的效果。大数据技术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不在于数据的大,而在于思维的新,用新思维去处理数据才是大数据的特点。不强调"因果关系",重视"关联关系";不关注"为什么",只关心"是什么",是大数据思维的特点。其实这个特点可能恰恰最符合地质找矿的实际。板块构造引发了地球科学的一场变革,但是,它只限于地球科学理论上的变革。而大数据带来的这场变革主要不是体现在地球科学理论方面,而是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方面,它所带来的效益将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4.
Garnet-peridotite stability and occurrence in crust and mantle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pinel- and garnet-lherzolite mineral facies is strongly curved between 1300° C and 1450° C; below 1200° C it lies almost parallel to the temperature axis of the T-P diagram.Pressure of at least 12 kb is required to stabilise garnet-peridotite on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and the depth at which the boundary is encountered is not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the geotherm.Garnet-peridotite is metastable with respect to spinel-peridotite in normal continental crust. Natural occurrences are mantle derived and have either suffered rapid upward transit in diatremes or, in orogenic zones, either they were emplaced after upward tectonic transport through tens of kilometres, or have originated by in situ metamorphism of pre-existing crustal peridotite in an orogenic root downfolded to depths of at least 40 km.  相似文献   

15.
莫霍面是地球内部的最明显的两个一级速度间断面之一,也是地球内部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全球性分界面,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最有可能与地表观察的结果相联系。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之后, 在全球性或区域性研究上都备受关注,对其界面性质的确定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相变界面还是化学界面,仍处于争论之中。莫霍面的埋藏深度及其性质的横向不一致,在全球尺度上显示得很明显,大体与地表所见的陆—洋分布相关。本文综述了莫霍面的性质、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及其热力学、动力学特征,并讨论了莫霍面与找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全球荒漠化的现状、未来情景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针对荒漠化问题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① 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旱区居民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主要障碍,它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② 根据MA构建的4种情景的分析结果,预计荒漠化在未来50年(2000—2050年)内仍会不断加剧,但是在不同情景条件下其发展程度也不相同;③ 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为了有效地防治荒漠化,必须在局地至全球的各级层次上对当前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习惯行为和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同时最好是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因为试图修复荒漠化区域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往往收效甚微;④ 为了更好地认识荒漠化的本质,当前亟待在全球尺度上建立准确一致的荒漠化本底数据库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科学认知方面的一些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深部碳酸盐岩油气生成和保存的特征及其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善发  周中毅 《沉积学报》1997,15(2):114-117
塔里木盆地具有地温梯度低和油气藏埋藏深度大的特点,深埋引起的高压利于油藏保存,7000m的地层温度<165℃,低于通常认为石油形成温度上限,油藏保存的深可以达到7000m。铁岭灰岩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表明,高压抑制油向气转化。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晚期二次生烃使生油窗延伸至Ro1.5%。  相似文献   

18.
高地应力定义及其定性定量判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菲  何川  邓建辉 《岩土力学》2015,36(4):971-980
地应力大小是地下工程设计的基本参数,直接影响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与高地应力相关的工程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但迄今未见高地应力的明确定义。国内曾先后提出多种地应力分级方案,但分级结果与工程岩体的实际行为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预测为高地应力的工程未出现高地应力现象(如官地地下厂房),而预测为低地应力的工程(如二滩地下厂房)却出现严重的岩爆等高地应力现象。针对此问题,在国内常用地应力分级方案基础上,讨论了影响地应力分级的主要因素,将高地应力划分为初始高地应力与诱发高地应力两类。诱发高地应力是洞室群效应产生的高二次应力与爆破开挖动力扰动单独或联合作用的结果;给出了高地应力的明确定义,即量值足以导致结构体或岩块破坏的地应力,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定性判据;重新定义强度应力比为岩石干燥单轴抗压强度与实测最大主应力之比,建议了新的地应力分级方案(定量判据)。25个工程实例证明,建议方案的吻合率远高于国内常用地应力分级方案。建议方案的级差大致与CD Martin等1999年的建议方案相当。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与不同尺度降雨时空分布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是地质灾害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开展地质灾害与不同尺度降雨的时空分布研究,分析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规律,对于提升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6~2007年汛期地质灾害的实际发生情况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地质灾害与年降雨量、月降雨量、月暴雨日数、典型降雨过程之间的时空分布关系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降雨是群发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与年均雨量成正比,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最大的区域,其年均雨量最大;地质灾害分布与月降雨量、月暴雨日数的分布总体上具备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主要受到典型强降雨过程的落区控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出现典型强降雨过程时,地质灾害群发。  相似文献   

20.
铀钍的地球化学及对地壳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论述了在含挥发份和贫挥发份条件下U、Th的迁移行为及其对地球和行星演化的影响,并阐述了造成地球独特地质演化历史的原因。提出了U、Th在地球中的迁移模式以及该模式对地壳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和对生物发展演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