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文献,统计分析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及功效。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出现54种处方名称,组成中药共计100味,总频次1117次;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涉及药物种类数较多的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化痰止咳平喘药为半夏、瓜蒌,活血化瘀药为丹参、川芎,补虚药为甘草、白术,理气药为陈皮、薤白。结论: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孟昭阳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孟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方剂,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PASW 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频次在80次以上的为以下13味药即当归、黄芪、川芎、黄连、白芍、生地黄、酸枣仁、麦冬、肉桂、五味子、人参、寄生与水蛭;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结论:孟教授治疗冠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体现出其注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辨证思路,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卫生宝鉴》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卫生宝鉴》中所载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51首,中药168味。频次≥17次的中药有21味,排前5位的依次是陈皮、白术、炙甘草、木香、干姜;温性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寒性、平性中药;辛味药出现最多,其次是苦味、甘味药;排前5位的中药归经依次是脾、胃、肺、大肠、心经;频次≥14次的中药组合24个,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中药组合17个;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5组,对应新方组合5组。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卫生宝鉴》中所载治疗脾胃病的处方注重甘辛温补、健脾消滞,慎用苦寒药,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开发新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使用SPSS 21.0软件,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含处方113首,其中涉及中药176味,频次1357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中药用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显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法则。结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黄芪、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柴胡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采用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利用Excel及SPSS Clementine 12.0、SPSS 25.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与频数、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224篇,收集处方224首,涉及中药173味,累计出现频次1835次,其中出现频次≥20次的中药共18味,高频药物前6位依次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桃仁、赤芍;药物功效以理气为主,其次为泻下、补虚、化湿、活血化瘀;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苦、辛、甘;药物归经最多入脾经,其次为胃经、大肠经。对出现频次≥20次的18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1个核心药对,其中“大黄-厚朴”关联最强;聚类分析分为3类,聚1类:党参、黄芪、白术、柴胡、延胡索、乌药、槟榔、枳壳、甘草、当归、木香;聚2类:桃仁、赤芍、莱菔子;聚 3 类: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因子贡献率最大的药物组合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结论: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用药以理气、泻下药为主,大承气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余可参考补中益气汤、复方大承气汤组方,并随证加减补虚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以加强理气止痛效果或治疗兼证。本研究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肠梗阻用药思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古今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用药规律,为RA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古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今方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为检索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治疗RA的方剂,采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及基于Aprior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比较古今用药的特点及规律。结果:古今治疗RA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中,均有当归、防风、牛膝、羌活、独活、甘草。四气以温性药物应用较多,五味以辛、苦、甘味为主,归经以肝、脾、肾、肺经较多,功效方面以祛风湿、清热、补虚、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对24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古方得到5个新方,今方得到3个新方。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古方共筛选出24个关联规则,其中二阶关联规则15个,三阶关联规则9个;今方共筛选出20个关联规则,其中二阶关联规则10个,三阶关联规则10个。结论:古今治疗RA核心用药基本一致,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CNKI中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验案,筛选出方剂组成、剂量完整者,录入系统软件,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选取验案102篇,筛选出方剂47首,涉及中药145味。方中黄芪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出现频次14以上的药物中活血化瘀药物占50%;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黄芪+鸡血藤。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红花→黄芪,桃仁→当归,葛根、黄芪→鸡血藤等。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瘀通络、补中益气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肖长江教授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例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归纳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肖长江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病例处方,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搜集处方78 个,总用药频次为1157次,使用中药162味,得出核心中药21味,进行数据分析后,筛选出10组2味药对,12组3味药组合体。结论: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痰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戴永生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戴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有效医案,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处方数据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统计,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处方305首,涉及药物122味,使用频次100次以上的药物共11味,分别是白术、甘草、黄柏、南沙参、连翘、茯苓、山药、砂仁、淡竹叶、苍术、地黄;药性多寒,药味多甘,多归脾经,胃经次之;功效归类以补虚药为主,清热药次之。关联分析得到41对常用药对,药物关联夫则26组,核心药物8味;聚类分析得出4组核心药物。结论:戴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以“补土伏火”为大法,补虚与清热同用,补虚为主、清热为辅,体现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辨治思想和注重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强化FPGrowth算法的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技术挖掘平台,分析朱佳教授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朱教授治疗咳嗽的医案,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医案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总数共143例,诊次共323次。临床药物使用多以化痰平喘止咳药为主,佐以补虚、解表、清热、理气等药。关联分析结果发现,杏仁与其他药物关联较明显,为最核心药物。结论:研究结果既符合中医理论,也符合朱教授临床辨治咳嗽的用药经验,这对中医传承以及临床工作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0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发表的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的文献,筛选相关处方,将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结果:纳入71首有效处方,包含114味中药。高频药物排前8位的分别是:黄柏、黄连、苦参、蒲公英、甘草、大黄、金银花、赤芍。药物归经以肝、胃经为主,四气中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中以苦味药为主。得到18对常用药对,排前5位的是:黄柏-苦参、黄柏-蒲公英、黄连-黄柏、黄柏-大黄、黄柏-赤芍。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0组,新处方5首。结论: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的药物以清热药为主,佐以止血、化瘀、消肿、祛风、通络等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建库至2021年6月收录的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篇文献,109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127味,总用药频次为908次,使用频率>5%的有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单味中药频次>20次的有12味,分别为桂枝、红花、黄芪、川芎、当归、鸡血藤、赤芍、威灵仙、丹参、伸筋草、熟附子和艾叶;按性味分析,平、温、寒性药较多,辛、甘、苦味药多见,归经多入肝、心、脾、肾及肺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红花-桂枝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通过对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大类。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多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及桃红四物汤化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徐曼曼教授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组方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徐教授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证型、药物等相关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软件集成的药物频次统计、规则分析及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其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用药经验。结果:共纳入168首处方,中药148味,其中使用频次≥20次的有32味,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炒苦杏仁、生石膏、陈皮、姜半夏、茯苓;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有19个,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生石膏-炒苦杏仁、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炒苦杏仁、桔梗-炒苦杏仁、桑白皮-炒苦杏仁;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发现30个关联系数>0.02的药对、12个核心药物组合及6个新处方组合。结论:徐教授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以“祛痰”为基础,以“肺脾同治”为原则,分期论治,以化痰止咳类药物为核心,寒温并用、用药轻灵,辨证加入祛风、健脾、行气、补益、温化、润燥之药味,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临床辨证论治心得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相关文献,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频次分析,通过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 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1篇,筛选出处方151首,中药70味。中药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是泽泻、姜黄、大黄、黄连、丹参;功效排前5位的依次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补虚、泻下药。二项关联多为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泻下药的组合,三项关联多为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渗湿药的组合。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3类。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主,常用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药,可配伍补虚及泻下药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PIC)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规范相关数据,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获取方剂62首,使用药物112味,用药总频次635次,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何永恒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何教授门诊诊治的FC患者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对使用药物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医案174则,患者174 例。辨证分型频次以气滞秘、热积秘、阴虚秘为主;共涉及中药82味,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者依次为白术、火麻仁、枳壳;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脾、胃、大肠经;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5位者为补虚、理气、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为核心药物的组方。聚类分析发现5组药物核心组合。结论:何教授治疗FC强调行气导滞、清热利湿为核心治则,确定了“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的核心组方,为临床治疗F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对、处方等数据,运用Excel 2007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古籍53本,收录方剂360首,涉及中药272味。其中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当归、大黄、黄芪、白芷、人参、乳香、黄芩、白芍、赤芍;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味;归经以脾、胃经居多;常用药对有甘草-当归、黄芪-当归、人参-黄芪、人参-当归、白芷-当归等。单味药对功效以益气活血、疏肝散结为主,重组新方以清热消肿为主,兼有益气、行气。结论: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古代医家对乳痈用药以补益气血的药物为主,加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的配伍组合,常用治法为疏肝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