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张智龙教授运用养血柔肝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经验。认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本病机为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瘀内生,气血生化不足,肝无所藏,肝血不足,魂无所归,痰浊上扰及久病气血亏虚,阳不入阴所致,证多属肝郁痰瘀,临证从肝论治,因肝脾同居中焦,生理及病理关系密切,故强调培土荣木法,创立养血柔肝针法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斌副主任医师运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经验。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的代表方,王师认为在亚甲炎治疗中应抓住“邪郁少阳”这一关键病机,治疗应以和解少阳、清热解毒为主,运用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并附验案1则,佐以辅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过敏性鼻炎患者1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 例。治疗组采用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喷嚏、鼻塞、流涕、鼻痒)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6%(67/72),对照组为76.06%(5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及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养血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养血息风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及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升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升降针法治疗,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胃复安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和呃逆症状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呃逆症状评分治疗前与治疗第4、7天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降针法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并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肢、下肢FMA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介绍国医大师刘祖贻老从少阳肝胆论治不寐的经验。刘老认为不寐的根本病机在于阴阳失交。而少阳作为阴阳转换之枢纽,肝胆升发互济能助阴阳之交合,少阳不利、肝胆气阳亏虚则会导致阴阳交合出入失常。故其论治不寐多从和解少阳、温通肝胆出发,因调和脾胃能升肝降胆并调和少阳枢机,温通肝胆时又可借滋阴药以阴中求阳、阴长阳生,故常佐以调和脾胃之品及滋养肝肾之药,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项六针配合平肝潜阳针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无先兆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项六针配合平肝潜阳针法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病情程度及偏头痛评分。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程度方面,治愈率治疗组为66.7%,优于对照组的36.7%(P<0.05)。治疗后偏头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六针配合平肝潜阳针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随访时的睡眠质量,评定综合疗效,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95.00%(38/40)、72.50%(29/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药辨证施治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 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采用“提拉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30/32),对照组为71.9%(23/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总结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表达的治疗血证的独特经验。唐氏善用小柴胡汤治疗诸血证,全书单以小柴胡汤为处方治疗血证者即有56处,涉及各个篇章,取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义者更广。通读全书发现唐氏之义,可知小柴胡汤不仅为少阳病主方,因其通达三焦阳气故加化瘀之品可散三焦腠理瘀血;因其达木郁故可解郁热、行结气,以清化内郁之相火;因其通上焦津液、展布气机,故加宣发卫气之药,可解血家表证而无伤津动血之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连续干预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记录患者的简式 Fugl-Mer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各个时间节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MA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介绍曾莺教授从太阳、少阳经两感角度辨治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致慢性湿性咳嗽的经验。曾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肺之窍”,病因病机为太阳、少阳两感,肺卫失宣,病理因素常夹风、痰、滞、虚等,治以和解少阳、宣肺止咳,并根据病理因素相兼主次,佐以祛风化痰、运脾消食和益气固表等治法。方选小柴胡汤和三拗汤为主,随证加减。同时重视局部穴位按摩和饮食起居调护,做到治疗、调养和预防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急性腰扭伤(AL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 例A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巴布膏贴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运动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5d。观察治疗前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活动度(ROM)评分、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7%(42/43),对照组为74.42%(3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VAS、ROM、RMDQ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动针法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能显著改善ALS患者腰部疼痛、腰椎活动度以及腰椎功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内庭穴的现代主治优势病症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筛选内庭穴相关文献,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运用“五输穴主治与配伍数据挖掘软件V1.0”与Gephi 0.92进行频次统计及复杂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17篇。单穴主治病症7类,共13种,优势病症为牙痛、磨牙症和腹胀等8种;配伍主治病症10类,共88种,优势病症为牙痛、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24种。高频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太冲和内关等17个穴位,配伍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任脉为主。结论:内庭穴主治范围广泛,单穴和配伍主治病症均以口腔科和内科为主,主治最优势病症均为牙痛,配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督热”“透胛热”的温通针法合脐部艾灸治疗产后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 例产后风患者给予“通督热”“透胛热”的温通针法并配合脐部艾灸,均于每天上午操作1次,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关节数、中医证候积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痊愈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19/20);半年内电话随访,痊愈患者均未复发。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疼痛关节数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热”“透胛热”的温通针法合脐部艾灸对于产后风的治疗效果颇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介绍胡陵静教授运用治血四法论治膀胱癌血尿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膀胱癌血尿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湿、热、瘀、虚是其病理因素,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临床主张辨因止血,急则治其标;消瘀止血,血止不留瘀;宁血调气,从脏腑论治;培补脾肾,邪祛后扶正。临床创制经验方滋阴止血汤,随证加减,屡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针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B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升阳益胃针法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胃肠道症状(GI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RMS、HAMD-24、GI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胃针法治疗BD,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身症状,还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