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孙达武教授治疗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孙教授治疗腰痛患者的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中药使用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并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提取新处方。结果:共纳入病案158则,处方158首,涉及药物61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杜仲、甘草、狗脊、续断、延胡索、牛膝、骨碎补、独活、透骨草、鸡血藤。中药功效以强筋壮骨类、活血止痛类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12个,新方3首。结论:孙教授治疗腰痛强调三因制宜,以补肾活血为基本思路,注重顾护脾胃,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有关中医药治疗DN的相关文献,使用Excel、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纳入中药处方365首,中药264味,高频中药主要有黄芪、茯苓、生地黄等;功效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药味以甘、苦最为常用,药性以温、寒为主;归经以肾、肺、脾经多见。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对为黄芪-丹参。结论:中医药治疗DN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利湿,且活血化瘀法贯穿疾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膝痹用药的规律,分析其治疗膝痹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膝痹”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全区搜索,将所得82条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对所载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常用组合等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结果:所载高频药物中以活血、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之品为主,主要集中在祛风湿、理气血及补虚类,其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肾三脏,性属温热药物(微温、温、热、大热)达62.5%,甘、辛、苦三味较高,药物配伍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类为主,兼有理气燥湿、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等药物的配伍,共奏邪去痹除之效。结论:依数据分析,中医药治疗膝痹病以理气血及补虚类药物为主,结合临床辨证辅以祛风除湿之品论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药治疗STC的中药组方,运用SPSS 20.0与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及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127篇文献,有效处方130首,使用中药112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有24味,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中药为白术、当归、黄芪,中药归类主要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大肠经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成9类;通过因子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为9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两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与枳壳;三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当归与麻子仁+肉苁蓉;四味药药对主要为白术与升麻+肉苁蓉+当归、白术与枳实+肉苁蓉+当归。结论:中药治疗STC应当注重补益气血,并兼顾滋阴润肠、散寒行气之法,从而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詹强教授基于“平秘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詹强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门诊病案,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Excel、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241首处方,得到21味高频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炙甘草、大枣、当归、路路通、川芎;药物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二项关联规则共得到21条,聚类分析共得9类;核心组方为当归、川芎、路路通、黄芪、杜仲、炙甘草、大枣。结论:詹强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用药以平秘为法,气血为先,药以行气活血,兼温肾补肝,身心同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整理总结抗精神病药物(APS)所致闭经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起至2020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医药治疗APS所致闭经的文献,对文献中用药进行属性、功效、频次、关联、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文献91篇,收集处方111首,中药140味。中药性味以平、温、微寒、微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药物功效多为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疏肝解郁、补血活血;高频药物有当归、柴胡、甘草、川芎、白芍、茯苓、桃仁;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当归→川芎、甘草→当归、当归→柴胡等;系统聚类提取共获得4个核心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方药组成为: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芍、丹参、生地黄。结论:中医药治疗APS所致闭经用药以活血调经、疏肝解郁、补血活血等为主要治法,并善用逍遥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左归丸等名方灵活辨证化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采用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利用Excel及SPSS Clementine 12.0、SPSS 25.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与频数、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224篇,收集处方224首,涉及中药173味,累计出现频次1835次,其中出现频次≥20次的中药共18味,高频药物前6位依次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桃仁、赤芍;药物功效以理气为主,其次为泻下、补虚、化湿、活血化瘀;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苦、辛、甘;药物归经最多入脾经,其次为胃经、大肠经。对出现频次≥20次的18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1个核心药对,其中“大黄-厚朴”关联最强;聚类分析分为3类,聚1类:党参、黄芪、白术、柴胡、延胡索、乌药、槟榔、枳壳、甘草、当归、木香;聚2类:桃仁、赤芍、莱菔子;聚 3 类: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因子贡献率最大的药物组合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结论: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用药以理气、泻下药为主,大承气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余可参考补中益气汤、复方大承气汤组方,并随证加减补虚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以加强理气止痛效果或治疗兼证。本研究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肠梗阻用药思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药熏蒸治疗LDH的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等遣方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150首,涉及中药171味。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18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当归、威灵仙、独活、牛膝、桂枝和川乌。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咸为主;归经主要归肝、心、肾、脾和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9组。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组与新处方6首。结论:中药熏蒸治疗LDH多采用祛风湿、活血化瘀之药,兼以补益肝肾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TAD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近十年关于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处方的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文献98篇,有效处方100首,证型分布以湿热下注证和血虚风燥证为主;纳入药物110味,高频药物为苦参、黄柏等30味,功效以清热、攻毒杀虫止痒、解表、利水渗湿和补虚为主,药性多偏寒,药味多苦、辛,归经以肝、胃、膀胱、脾经为主;挖掘出25个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处方。结论: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以清热燥湿为主要治法,分别佐以养血、祛风、杀虫、止痒等,多药相合,多法联用。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肛周湿疹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法研究中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SI)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等数据库中有关“中药”“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文献,利用Excel 2021将中药种类进行分类及频数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等统计学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关联网络图。结果:搜集到治疗SI的各种有效中药方剂147首,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如赤芍、当归、丹参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经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个药物组合;药物关联网络提示关联性最强的中药组合为“三棱-莪术”。结论:SI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胞脉不通,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注意兼顾他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索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核心处方。方法:以“中药”“中医”“多发性硬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集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文献,整理处方药物并建立Excel数据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药物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16篇,包含214个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中药复方;涉及中药298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其次是当归、白术、山茱萸、熟地黄等,药物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中药四气多为温、平、寒性,五味以甘、苦居多;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常用药对由黄芪、当归、白术、白芍、川芎、党参等药物组合而成。聚类分析发现6个核心处方,具有补血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等功效。结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复方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类为主,佐以清热解表、平肝息风、利水渗湿类,可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拟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王旭高临证医案》“痰饮篇”的处方用药,探寻王旭高治疗痰饮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中药种类、聚类、因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得到处方55首,共使用药物104味,总使用频次597次,高频药物(频次≥11次)共14味,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半夏、陈皮、白术、甘草、干姜、桂枝、熟地黄、附子、杏仁、五味子、人参、款冬花、泽泻;104味药物按功效分类法收录并分类的共96味,涉及药物种类17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补益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多温;归经以肺、脾、肾、胃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35组;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3个类方,5个公因子。结论:王旭高辨治痰饮以温化为总则,重视肾脏对痰饮尤其是虚痰的影响,不畏滋腻,助肾纳气,兼以临证化裁,对当今临床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的中药处方,对其药物组成进行整理,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中药复方416首,涉及中药364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24味,包括当归、甘草、肉桂、人参、酒等;四气以温性为主,寒、平次之;五味以甘味为主,苦、辛次之;归经以脾经为主,心、肝经次之;功效以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为主;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有24组,共形成5个核心类方。结论:《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处方具有独特的药物使用规律,健脾养血、温经化瘀是其主要治疗法则,对当今产后病的防治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建库至2021年6月收录的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篇文献,109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127味,总用药频次为908次,使用频率>5%的有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单味中药频次>20次的有12味,分别为桂枝、红花、黄芪、川芎、当归、鸡血藤、赤芍、威灵仙、丹参、伸筋草、熟附子和艾叶;按性味分析,平、温、寒性药较多,辛、甘、苦味药多见,归经多入肝、心、脾、肾及肺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红花-桂枝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通过对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大类。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多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及桃红四物汤化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孟昭阳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孟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方剂,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PASW 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频次在80次以上的为以下13味药即当归、黄芪、川芎、黄连、白芍、生地黄、酸枣仁、麦冬、肉桂、五味子、人参、寄生与水蛭;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结论:孟教授治疗冠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体现出其注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辨证思路,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肺癌的相关病案,使用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11首,中药290味,累计用药频次为1690次。高频药物24味(使用频次≥18次),排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黄芪、白花蛇舌草、法半夏、茯苓、白术、浙贝母、麦冬、桑白皮、半枝莲。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归肝、肺、胃、脾经为主,功效以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26组,其中二联组合2组,三联组合24组。聚类分析得到核心组方5首。结论:现代湖湘名中医论治肺癌多从肝、肺、胃、脾论治,选用苦寒之品清热解毒,辅以甘温之品补益正气,治以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扶正益气为法,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及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关于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31日,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中医症状分布及中药使用频次、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92篇,处方112首,中药213味。中医症状273个,频次≥10次的症状中排前5位的依次为:眼睑下垂、乏力、纳差、复视、大便溏。使用频次≥15次的中药有21味,排前5位的依次为: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党参。高频中药分为10类功效,排前3位的为解表、补气、补阳。中药四气以温性为主,平、寒性次之;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脾、肺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中心药物为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升麻、柴胡;四周的药物中体现了不同证型的加减用药。聚类分析提取到核心组合10组。结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是以脾胃虚弱证为主的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涉及肝肾,并兼有痰瘀相关症状,临床多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进行随证加减,辅以补益肝肾、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息风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的核心药物,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收录的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运用SPSS 25.0、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的核心药物。应用TCMSP平台检索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药物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及运用K-core(k核算法)分析得到治疗寒湿腰痛的核心药物为桑寄生、川乌、杜仲、牛膝和甘草。对5味核心药物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10个关键靶点,靶点主要富集在分子功能中的蛋白结合以及等离子体膜、细胞质等细胞组分方面,预测可能作用于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钙离子信号通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道和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结论: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以桑寄生、川乌、杜仲、牛膝和甘草为核心药物,核心药物的关键成分可通过调控VEFGA、HIF1A等关键靶点,作用于MAPK、cAMP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