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FIX号是深水浅剖资料与钻井、多波束以及其他地质资料对比的标志号。野外采集的SEGY格式的浅剖数据没有记录导航FIX号信息,未记录FIX号信息的SEGY数据无法为实际目标区域其他数据相对应,不便于为后续资料解释提供可对比的地理位置,从而降低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层、天然气渗漏或扩散引起的沉积物声学异常特征的精度。这里提出了利用时间信息在浅剖中定位FIX号的方法,根据导航数据中FIX号、时间信息和浅剖数据中炮号、时间信息,通过二者时间信息进行匹配来标定FIX号。在linux系统下,利用awk编程语言编写模块程序与Focus 5.4地震资料处理系统模块结合使用,用于提取每条剖面的每道道头时间和相对应的导航数据时间;再用awk编程语言编写特殊处理模块程序,将地震道头时间与导航FIX号时间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好的FIX信息依次植入浅剖道头数据中。该方法为资料的综合解释提供了准确的FIX号信息和可对比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2.
曾凡祥  马金凤  徐岩 《江苏地质》2020,44(4):356-361
通过对南海北部海域浅层剖面资料的分析研究,解决了多个数据处理难点。针对SEGY数据中的坐标错误,提出从导航定位原始资料中获取相应位置数据,改写SEGY道头信息,解决了SEGY数据道头坐标错误的问题;对波形进行相应处理,提高了浅地层剖面资料的分辨率;针对浅地层剖面震源位置不准的问题,对震源位置进行了校正;对同一设计测线多次分段作业剖面进行了剖面连接等。旨在为浅地层剖面的后续综合地质解译提供理想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利用多项式拟合和小波变换制作零炮检距剖面和小波剖面的方法,并用VisualC++语言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下的地震资料零炮检距剖面与小波剖面制作系统。利用最佳拟合算法与最佳小波基函数,使用制作系统对煤田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哈密地区某煤田的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选择同一区域、相同观测系统,分别采用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对其原始单炮记录和成果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戈壁地区地震激发时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在控制资料质量方面各有优势;原始单炮记录上,炸药震源原始单炮高频信号的频带较宽,而可控震源压制环境噪声效果更好;时间剖面上,可控震源的浅层反射波层次丰富、分辨率高于炸药震源,对尖灭点以及断层的显示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5.
连续小波变换在面波压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竹生  谢金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33(6):622-626,573,574
由于原始地震反射数据含有大量噪声,因此地震数据的降噪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而面波的压制是陆上地震资料降噪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这里根据共炮点记录中面波与反射波主要能量在时间~尺度域的分布不同,以及面波的频率特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尺度域的面波衰减方法。将该方法用于实际炮集资料的处理,并与常用的F-K滤波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衰减面波干扰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护反射波,并且对于信噪比较低的浅层反射信号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庐枞多金属矿集区地震资料特点及浅、深多重探测目标,对深地震反射数据进行了处理技术实验研究。在区域长剖面上,为了获得矿集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精细图像,解释成矿深部过程,开展了循序渐进的常规处理技术实验和精细处理技术实验。在矿区剖面,为了获得了浅层精细结构,针对变观测系统接收等特点,进一步开展了特殊处理实验。经过区域剖面与矿区剖面的多重处理实验,集成了一套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方法与处理技术流程,为我国进一步的深部探测积累了技术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西藏羌塘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要取得高质量的浅层地震勘探资料是非常困难的。文中结合多次在羌塘地区开展的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试验,探讨了高原冻土层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因素,地震数据采集采用了小道间距、多道数长排列的接收方式,同时提高覆盖次数,采用大吨位可控震源进行高频激发,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始数据资料;在地震数据处理阶段,重点在叠前采取相应的去噪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衰减震源干扰波、随机和相干噪声等干扰,获得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成像剖面。总结研究区浅层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方法和资料处理解释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研究成果,对今后在高原冻土区开展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昆仑山前带地表条件及地下构造复杂,地震施工难度大,采集的资料品质低,噪声干扰严重,静校正问题严重,地下地层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资料处理难度较大,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合理地设计采集参数。并采用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进行采集,大大提高了原始资料的信噪比。通过有针对性地使用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以及构造成像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山地地震资料成像问题,最终剖面构造形态清晰,断层接触关系清楚。  相似文献   

9.
黄土塬地区浅层黄土结构疏松,波速低,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严重,高频衰减强烈,导致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折射波、面波等多种干扰严重。针对该区特点,在资料处理中采用浮动基准面解决静校正问题,运用叠前去噪技术消除折射波、面波等干扰,并通过叠后去噪技术进一步去噪;通过优化处理流程,精选处理参数,使得地震资料信噪比明显提高,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浅层反射地震资料中面波一般比较发育,对有效信号形成干扰,现有压制面波等相千干扰的处理手段主要适用于中深部、深部地震勘探,但并不适用于浅层反射地震资料的处理。为此提出了倾角中值滤波法。该方法是基于叠前地震单炮道集上反射波与强线性干扰在£吨域视速度上的差异,在多组视倾角范围内,求取一个最佳视倾角,将最佳视倾角的振幅序列的中值视为相干干扰,利用“减去法”,达到信噪分离。通过模型与实际资料的处理,汪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分离强线性干扰,并保留了强线性干扰的特性,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保真度高,是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一种理想的叠前信噪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秦岭山区浅层地震反射资料的特点,讨论在VAX-11/750机上进行相应数字处理的方法,并通过WF-2测线实例,说明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面波在浅部土层中的传播特性以及面波相速度与岩土力学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道瞬态面波法对勘察场地进行探测,通过数据处理获得场地的面波相速度剖面,根据面波相速度结构来推断场地内回填土的分布范围。钻探资料表明,多道瞬态面波法探测结果可靠,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隐伏活断层地震勘探正演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城市活断层探测手段中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隐伏活断层勘探时存在着勘探深度浅、地层的属性差异小以及环境噪声大等因素,导致地震勘探数据信噪比低、反射信号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采用一阶应力-速度方程的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结合完全匹配层(PML)的边界处理方法和通量校正(FCT)法消除频散的技术手段,对活断层模型地震勘探进行正演模拟,清晰直观地表现了断层处的细微差别,有助于地震勘探中对信号的分析与理解。结果表明,这些处理手段结合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能够有效实现薄层、弱反射的隐伏活断层模型的波场正演模拟,可有效识别隐伏活断层的断层倾角、断距、规模、跨越范围、断层深度以及断裂带影响范围,为分析这些参数对地震记录的影响提供有力帮助,同时结合实测地震数据的处理、解释,为防灾减灾提供具体有力的判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浅层地震勘探和数据处理的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微机软件系统的能量均衡原理、实现过程和程序流程及该系统在能量均衡处理技术方面的一些新的突破:如首尾能量补偿,最大振幅能量限制等功能。该系统使得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真正实现了既能完成常规的滑比或AGC处理,又能对首尾能量进行必要的补偿等特殊处理,从而使浅层地震勘探的时间剖面图得到更好的修饰。  相似文献   

15.
浅层地震反射方法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流程来获取可靠的地震数据,经数据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具有更明显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利用浅层反射波方法获得的反射地震剖面,成功地揭示原成都理工学院主楼所在场地的浅层地下结构,就是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应用的一个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三维平面波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实用性不强,浅层成像信噪比较低,在计算过程中内存开支大,并行节点有效利用率低,且不具有断点保护功能,无法适用于大规模叠前偏移成像处理。为了提高三维平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实用化水平,从平面波叠前时间偏移原理和实现方案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通过倾角滤波方法压制浅层的偏移成像噪声,提高浅层成像信噪比;采用分层成像方案,减小计算过程中的内存开支,提高并行节点的有效利用率;开发断点保护功能,考虑了长时间偏移计算中的断点风险。在应用于某工区实例资料处理后表明,经优化后的平面波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较原平面波偏移具有更好的成像精度,并且具备了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应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浅覆盖区采用探地雷达探测地震活动断层。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在雷达剖面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断层上部的形态特征、上断点埋深和岩土分层。结合钻孔资料,利用雷达剖面上对第四系覆盖的分层结果和上断点所在的层位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8.
压扭应力场环境下形成的走滑断层一般具有断面陡立,在剖面上呈花状等特点,其构造特征复杂,剖面解释和空间组合难度较大。同一地震剖面的浅、中、深层的资料品质有差异,断点、断面的清晰度也不同。以地质背景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段采用不同主频的地震资料进行断层解释,能够增强其可靠性。三参数小波变换具有比傅里叶变换、Morlet小波变换更好的时频聚焦性,可以使断层在不同主频的地震剖面上取得最佳的成像效果,有利于人工解释并提高其可信度。南堡凹陷走滑断层发育,这里采用三参数小波分频处理技术,针对该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并用于断层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use of filtering and inversion in VLF-EM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mentioned techniques were outlined to avoid the misleading interpretation of such data in some case studies. Much concern is taken to show the interval distance effect upon the correct depth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omalous body by either inversion or filtering.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is going through proposing an initial model, generating the synthetic VLF-EM data of the model by means of forward modeling, filtering (Karous–Hjelt filter) and inversion (Inv2DVLF software) of the synthetic data and comparing between the results of both methods and the initial model. The study reached to (1) Karous–Hjelt filter provides misleading depths for his limited depth of resolution and cannot provide estimates of deep targets if the profile is too small, whereas inversion provides exact results, particularly in case of shallow anomalous target; (2) crossover between in-phase and out-of-phase data could resulted from a small shallow conductive target or a large deep one; (3) selection of a reasonable environmental resistivit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version process; and (4) the numerical reflection resulted during VLF-EM data inversion could lead to an erroneous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