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气象消息     
《气象学报》1935,11(1):51-54
晋省南北各县,均遭苦旱,疫疠杂呈,秋禾多未下种,连日纷向省府报灾。绥远全境酷旱,时疫流行,全省储粮甚少,粮价日涨,米每石十三元,麦每石十一元。济南二十八日专电临清已半年无雨,掘地三尺不见湿土。运河断流。全县产麦只值二万元,棉损失七百万元。饮料缺乏,疠疫丛生,旱灾为十五年来所未有。  相似文献   

2.
国内晋省旱灾晋省南北各县,均遭苦旱,疫疠杂呈,秋禾多未下种,连日纷向省府报灾。绥远亢旱绥远全境酷旱,时疫流行,全省储粮甚少,粮价日涨,米每石十三元,麦每石十一元。临清早象济南二十八日专电临清已半年无雨,掘地三尺不见湿土。运河断流。全县产麦只值二万元,棉损失七百万元。饮料缺乏,疠疫丛生,旱灾为十五年来所未有。  相似文献   

3.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天气变化剧烈,气象灾害频繁,风、雹、水、旱、冻俱全,每5年就有两次重灾。1982年8月8日,一场特大暴雨使山洪暴发,全县农业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2年1月-2013年12月石阡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和月大气环流特征量,定义了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分析了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从多种角度(包括气温、日照、西太平洋副高、印缅槽和南方涛动指数)分析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平均出现频率为每27个月发生一次,以夏秋、秋冬或冬春旱为主;石阡若冬季不出现旱情,则初春开始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可能性极小;石阡干旱事件持续时间一般为3~6个月,多数跨越两个季节,最长一次干旱事件是2011年的冬春夏秋9个月连旱;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的频率和累积强度,反映了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中,气温与日照在夏季和冬季响应程度强,西太平洋副高偏东与印缅槽偏强相互配置在夏秋时段响应程度强,以及南方涛动在秋冬季响应程度强.以上结果为干旱预测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震与气象     
《气象科技》1977,(3):27-27
旱涝背景与孕震过程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愈大,干旱程度愈严重,旱后对应的地震震级就愈高;发生6级地震所需的旱区面积约为25万2千平方公里。统计结果表明约有75%以上的大旱区,旱后三年内有6级以上大震发生。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附近发生7.7级地震,而1968年则出现最严重的洪涝,1969年又为大旱年,两年间年平均雨量相差297.8毫米。即地表每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前期降水指数的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气象干旱定义出发,考虑干旱累积效应,借鉴前期降水指数(AP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建立基于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SAPI)的逐日气象干旱指标,并利用1961-2010年全国632个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SAPI的适用性特征。结果表明:逐日SAPI曲线呈典型“锯齿型”特征,在降水持续偏少时段平稳下降,克服了基于“等权累加”建立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由于前期降水移出计算窗口而导致的“不合理旱情加剧”问题,能够精细刻画干旱发生、发展和结束过程。SAPI敏感性分析表明,加剧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无雨日数在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多, 减缓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日降水量在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少。各等级旱日频率总体上与理论频率一致。降水量较少的季节(地区),轻旱、中旱及总旱频率略高于降水量较多的季节(地区),而重旱、特旱频率时空特征相反。1961-2010年全国平均各等级旱日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特旱较为明显,但具有复杂的时空特征:9-11月各等级旱日频率显著增加,其余月份以减少为主;各等级旱日频率总体上呈“西减东增”趋势。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2009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陕西年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偏高,年降水总量大部偏多,年日照时数大部偏少。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遭遇30 a一遇严重干旱,冬春连旱长达97 d。11月9—16日出现历史罕见暴雪和强降温灾害性天气过程,全省平均过程降水量超过历年同期极值,陕北为60 a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2009年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4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4.6亿元。  相似文献   

8.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尺度SPI的中国南方大旱监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大范围地区6—12月逐月均表现亏水,尤以7、8、10月亏水面积最广,强度最大。2003年6—12月长江以南大范围地区持续夏秋冬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而长江以北则持续偏涝。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属于典型的"南旱北涝"型分布。基于多尺度SPI进一步统计南方地区1951—2007年历史上严重的夏秋冬季连旱事件。结果表明1980s以前发生过3次,分别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现一次;1980s以后仅2003年发生1次。而这4次连旱的强度却是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安龙县2009年夏末至秋冬连旱,2010年初春叠旱,选气象"三要素"建立旱涝监测模式,以日、旬、月、季、年、任意时段统计,据历史气象资料找出特旱、重旱、中旱、轻旱、正常波动5个等级;对具体年份时段进行评述;有可比性、适用性,区域代表性。在降雨量偏少同等条件下,气温偏高对旱情有"贡献",可加重干旱发展;反之,气温低,有抑制干旱作用。旱涝监测属情报资料服务范畴,是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对评估旱涝灾害有佐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湖南建站以来至2014年9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计算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统计分析湖南特大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省特旱影响范围总体扩大,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特旱年际变化倾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值为0.016次·a-1,其中衡邵地区上升最快,湘东北下降最快。整体下半年比上半年更易发生特旱,10月特旱频次最多。桑植、宁乡、怀化、郴州、邵东5个代表站最长干旱持续日数越多,特旱发生概率越大,特旱均发生在最长干旱持续日数20 d以上的年份,且多年连续特旱明显多于单独某一年特旱。各代表站最长干旱持续日数出现频次夏季最高,春季最少,跨季节的连旱一般跨越两个季节,夏秋连旱出现频次最高,个别年份跨越3个季节。  相似文献   

12.
1984年黄岩县气象站在县科委组织下与平田乡农科站合作,在海拨400米高的山地进行杂交稻(汕优6号)旱栽试验。旱栽播期分六期,从4月15日起每隔10天播一期。当年该乡668亩旱栽杂交稻获平均亩产858.5斤的收成,比蕃薯多142.1斤,高产地块亩产1414.4斤,增产显著。该成果已得浙江省气象局科技进步奖。现根据其观测资料分析杂交水稻旱栽的农业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改变了下垫面的自然性质森林覆盖面积减小,坡地、干旱地植被遭破坏,海洋被石油污染.下垫面自然性质被破坏的直接结果,是气候变干旱,土地沙漠化加剧,风沙尘暴增多.  相似文献   

14.
罗光荣 《贵州气象》1999,23(5):41-41,43
干旱和冰雹是贵州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贵州多山,山大坡陡蓄水困难。望天田缺水地举目皆是。以1981年为例,因旱造成粮食减产的有72县,减产约75万吨。而80年代中后期,全省各地出现了近几十年罕见的持续性夏旱,田土开裂,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因旱累计减产粮食4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3亿元。或许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吧,解放前贵州基本上不种小麦。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小麦油莱等秋播夏收作物也一直是起起落落断断续续徘徊不前,产量低下。但如今贵州的冬季农业却大有一年一个新台阶之势,大秋作物亦捷报频传。1998年,全省夏粮总…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0—1998年青海省海东地区5个代表站的5—8月的降水资料,对海东地区初夏、盛夏的旱、涝变化和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青海海东地区初夏旱的机率明显大于涝,盛夏旱的机率多于涝,初夏、盛夏均以旱为主;海东地区初夏旱存在2.2、2.6、4.3年的周期,而盛夏旱存在2.2和3.7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冷 《气象》2000,26(4):20-24
1999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大部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渍并存。全国持续偏暖,但幅度已较1998年有所下降,而且阶段性变化也更趋明显,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或低温霜冻危害。热带风暴生成和登陆我国的个偏省;沙尘暴异常偏早;风雹偏省,损失轻;雾日较多。  相似文献   

17.
李川  芮景新 《四川气象》1996,16(3):6-10
1995年,我省大部地区降水比较调和均匀,年总降水量盆地大部正常或略偏少,仅 中部南充,遂宁-带偏少2-3成,干旱较严重,而川西高原的康寂地区偏多2成,造成局地严重洪灾害。本年度的干旱特点;以夏旱为主,夏旱面宽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与历年相比仍属一般夏旱年;春旱一般,伏旱轻而偏迟,具有伏秋连旱的特点。本年度的洪涝灾害具有偏晚发生,次数少而局地强度大的特点,8月9-12日、23-24日两次大暴雨过程,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51站的月降水资料,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研究珠江流域4~9月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4~9月平均降水量在600~1900mm之间,最大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其标准差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向西减小,最大变率中心仍然在广东阳江附近。珠江流域4~9月降水存在5种主要分布型态:全区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东西涝(旱)中部旱(涝)型、南和北旱(涝)中部涝(旱)。珠江流域出现全区性涝(旱)和南旱(涝)北涝(旱)的分布型态较多,占总年数的64%。珠江流域夏半年降水场在1983~1992年呈较显著的全区偏旱分布;在1967~1971年前后东涝西旱的分布较显著;在1979年前后中部涝东西旱分布较明显。在1985~1986年前后有南北部涝中部旱分布特征。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分布交错出现,没有明显的集中分布期。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红河州12个气象观测站1963-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全州气象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多年平均气象干旱强度最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南部干旱强度相对较弱但夏季出现干旱的频率较中部和北部高;轻旱出现的次数增加时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升高;局域性干旱多发时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次数就会增多;2000年以后干旱发生次数和干旱强度迅速增加、增强,每10 a中春、夏、秋、冬四季之内轻旱约出现19~20次、中旱约出现5~6次、重旱出现约1~2次、特旱极少出现,局域性干旱出现12~13次、区域性干旱出现8~9次,全州性干旱出现5~6次.  相似文献   

20.
近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22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为干旱指标,研究不同强度(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干旱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在1980年代前后呈现由多到少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前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西部,转折之后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2)轻旱和中旱频次显著高于重旱和特旱,其中轻旱和中旱在1980年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3)不同强度干旱频次的空间差异明显,轻旱和中旱主要在新疆东部、青海南部等地区,重旱主要在西北地区西部,特旱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