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罗维芳  陈峰 《台湾海峡》1999,18(3):278-282
海坛海峡海底光缆建设是一项加强海坛岛与大陆之间通信的工程。本文介绍了勘察的光缆路由区地形地貌及沉积结构,并分析了相应的水动力情况,在明该段路由区宜于埋设海底光缆,但不同地段的水动力和沉积结构等有异,光缆埋设的深度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渔业活动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路由区作业渔场的捕捞方式、作业范围等的分析,结合已建海底光缆故障的调查结果,探讨了渔业活动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路由调查和已建海底光缆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海域海底光缆主要穿越了长江口、江外、舟山、舟外、鱼外等5大主要作业渔场,各渔场的渔业活动频繁,拖网、张网和流刺网等不同捕捞作业方式集中,对海底光缆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捕捞渔船船只的数量逐年增多、触底深度的不断增加、作业时间的不断延长,使海底光缆路由调查时所获得调查资料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船只、渔具的日益大型化以及拖网、张网、围网等捕捞活动范围的持续扩大,更使得海底光缆的故障频繁发生。为保护海缆的安全,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建议选择休渔期时进行路由调查,在捕捞活动的频繁区,选择双层铠装型(DA)的海底光缆,并适当加大埋设深度,以降低渔业活动对海底光缆工程的影响。实践表明,将海底光缆埋设深度增加至3.0 m以上,可有效地保护海底光缆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太平洋海底光缆中国段路由勘察中所获得的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海洋磁力、柱状取样等资料,结合勘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路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该段路由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此段路由在大陆架路由区海底地形平缓,平均坡度小于2°,其中发现沙波、麻坑、冲刷沟等轻微不良地貌因素,跨越了黏土/粉砂、砂砾、砾/固结砂海底,地震活动少,地壳稳定性好,适合海底光缆铺设;在大陆架与大陆坡结合带地形起伏大,最大落差达500 m,发育有海底峡谷、海槽、陡坎等海底地形,路由条件相对较差,综合所获资料,针对路由不良区域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提出应对措施。调整后的路由基本适合海底光缆的铺设。  相似文献   

4.
对大连—烟台海底光缆路由区海底土中的硫化物含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路由区海底土中硫化物含量分布规律为路由区北端硫化物含量最高,路由区中偏南部含量略高,其余大部分地区含量较低。这样的分布特征主要是由海底土类型和水动力特征影响和制约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亚洲快线海底光缆香港段(水深小于300m区域)开展的路由勘察中获取的浅地层剖面、侧扫声纳、柱状取样、多波束等数据,同时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路由区的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路由区海底地形无大的起伏,平均坡度小于0.3%;路由区跨越了淤泥/粘土质、砂质以及沙波区海底,其中发现的沙波最大波高达3~4m;路由区地震活动强度小,属于地壳稳定性较好的地区;路由区海底面存在沉船、抛弃物等海底障碍物。综合所有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在路由跨越大型沙波及距离障碍物太近的区域,对路由线路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的路由基本适合海底光缆的铺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东南亚至日本海底光缆汕头段(300m水深以浅)路由勘察中所获得的多波束、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柱状取样等资料,结合勘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路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该段路由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此段路由在大陆架区域路由条件较好,适合海底光缆的铺设;在大陆架与大陆坡结合带路南条件相对较差,应做好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底光缆工程发展2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全球第一条海底光缆问世后20年来海底光缆工程发展的历程作了简要回顾。随着光纤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海底光缆的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近20年来,其商用系统已经历了四代。海底光缆工程发展的重要标志,还体现在海底光缆施工技术的日趋完善,水下定位、海底数字式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原位测试等高新技术在海缆路由调查与埋设评价调查中的广泛应用。此外,对海底光缆市场与行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作了分析,并预测了国际海底光缆网络的发展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8.
鉴于海底光缆路由探测成果可为已有光缆维护与新增光缆铺设提供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以我国东部海域某地区的海底光缆为例,对泥沙掩埋海底光缆进行探测与定位研究。针对上覆泥沙介质强波阻抗界面与海底光缆管径较小的特点,采用具有孔径合成、低频穿透、高分辨率特点的合成孔径声纳技术,对海底光缆的路由情况进行研究。实践证明,合成孔径声纳技术在泥沙掩埋海底光缆探测和识别方面取得良好的探测效果,可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路由区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浅层沉积结构的探测及对其自然环境资料的综合分析,在中韩两国之间选择了一条条件最佳的光缆路线,并对其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根据勘察路由区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波束测深等物理探测手段所获取的资料 ,结合其它自然环境资料 ,对路由区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通过对地质灾害、海洋开发活动等影响的分析 ,对该段路由区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该段路由工程环境适合于光缆的铺设  相似文献   

11.
中美海底光缆是连接中国和美国的主要国际通讯光缆之一,该光缆中国段穿越中国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盆平原和马尼拉沟-弧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水动力条件非常复杂。为了探讨这些复杂条件对该光缆的影响,充分利用了获取的区域水深、侧扫、浅地层剖面、底质等数据,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典型不良地形地貌特征,特别是陡坡、裸露基岩以及陆架-陆坡区大面积的沙波活动对海缆造成的危害。根据底质沉积及浅地层特征,研究南海北部陆架路由走廊的底质分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光缆所处区域构造稳定,针对路由线路作适当调整后以适合光缆铺设。该研究内容可为经过南海复杂地质区域的海底光缆路由选择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根据勘察路由区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波束测深等物理探测手段所获取的资料,结合其它自然环境资料,对路由区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对地质灾害、海洋开发活动等影响的分析,对该段路由区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段路由工程环境适合于光缆的铺设。  相似文献   

13.
海洋路由勘测对海底光缆工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深、海底坡度、土壤剪切强度以及潮流、雷暴等海洋路由各勘测要素及其在海底光缆通信施工中的作用,并对它们在施工中的作用及其必要性进行了评价,从而使海洋路由勘测与施工的需要结合得更紧密,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试验分析,了解琼州海峡北海-临高段海缆路由区浅层沉积物分布和物理力学特征.同时,对调查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将地震作用与路由区海底土的特性结合起来,计算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路由区3 m以浅海底土液化或滑移的可能性,从而,评价了路由区海底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在烈度为Ⅶ度的地震作用下,路由区海底稳定性良好;在烈度为Ⅷ度的地震作用下,路由区海底会发生失稳破坏.该结论可以用于指导海缆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在路由区所进行的旁扫声纳及浅地层剖面仪的声波探测和取样分析结果,对影响中韩海底光缆敷设及日后安全防护工程的浅埋岩石与露头、砂波、砂斑、砂香等灾害性地质现象进行了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简讯     
SE-ME-WE-3亚欧光缆系统中国海域路由勘查工程即将启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国内公开招标中竞标成功,该工程项目双方协议书签字仪式于近日在青岛举行。 亚欧海底光缆系统工程经过大西洋、地中  相似文献   

17.
蔡锋  陈峰 《台湾海峡》1999,18(1):14-19
本文论述了珠江口珠海-深圳海底光缆路由设计,建设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解决了港湾内海缆路由勘设及施工遇到的多种复杂的实际难题,为今后港湾内海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蔡锋  陈峰  王树宏  陈坚 《台湾海峡》1999,18(1):14-19
本文论述了珠江口珠海-深圳海底光缆路由设计、建设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解决了港湾内海缆路由勘设及施工遇到的多种复杂的实际难题,为今后港湾内海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东海国际海底光缆故障原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底光缆的安全性一直是投资、建设、维护各方重点关注的问题.东海区的国际海底光缆阻断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对外通信.统计东海区国际海底光缆系统1994.04~2006.03期间所发生的故障,分析故障处光缆结构、埋深、水深、底质及各种人为活动,研究影响东海国际海底光缆安全的因素,为未来东海区海底光缆的设计、施工、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底输油气管线对海洋环境影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近海海底有超过3 000km的输油气管线,定期对海底输油气管线进行检测是保障海底输油气管线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保护海洋环境和海底油气管线安全,对广东近海某段海底输油气管线进行了安全检测,采用浅层剖面测量、侧扫声呐测量和多波束测量手段,对管线路由区域进行了勘测。勘测结果表明:检测区域油气管线路由没有裸露和悬空,路由周边地层较稳定,根据侧扫声呐和多波束测量结果,发现在路由区海底存在影响管道安全的因素,路由区海底拖锚等痕迹较多,距离路由大约950m处有人工采沙坑存在。建议相关部门对该区域应加以重视,加大海上巡逻执法力度,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大众的海底管道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