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兰山以南中奥陶统香山群徐家圈组古水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贺兰山以南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并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属于深海浊流沉积。其下部徐家圈组由灰绿、黄绿色轻变质细粒砂岩、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和页岩组成,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环境,并在该组发现了内波、内潮汐沉积,主要表现为双向交错层理。本文通过对徐家圈组指向沉积构造所显示的古水流资料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香山群徐家圈组沉积时浊流方向和古斜坡方向,并利用古水流资料探讨了内波流和内潮汐流的方向。结果表明,槽模古水流方向从北向南略呈扇形发散状,代表了沉积时的浊流方向;交错层理古水流方向主要分散在NWW—NE之间,可以代表内波流和内潮汐流方向。对古水流平面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沉积时区域斜坡方向与浊流方向基本一致,大致为SSW向,沉积时内波和内潮汐的传播方向则大致为NW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石磁学研究古水流和古应力场方向的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小红  田春志 《现代地质》1999,13(2):184-189
阐述了利用岩石磁学研究古水流和古应力场方向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大庆油田西部7口井、47块白垩系地层的钻井岩心样品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大庆油田西部不同勘探区白垩纪地层的局部古水流和古应力场方向,为该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流分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古流分析是沉积学分析的一种通用手段。所谓古流,是指通过地史时期沉积岩中保存的沉积标志恢复的古流向。广义地说,古流包括介质(水或大气)流动方向或沉积物(如重力流)运动方向,由于大气运动反映的风向是多变的古风向,所以实用的古流分析多指古水流的方向以及重力流的沉积物运动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古水流方向分析包括单向水流(河流)、双向水流(潮流)和波浪传递方向,它们具有不同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藏东昌都地区侏罗纪汪布组、东大桥组和小索卡组红层共71个采点开展了磁组构(AMS)研究。磁组构测试结果表明,早侏罗世汪布组岩石磁线理较磁面理发育,磁化率各向异性度较高,磁化率椭球最小轴K3散布于层面缩短方向,代表了与构造成因相关的磁组构;中侏罗世东大桥组和晚侏罗世小索卡组岩石则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各向异性度较低,磁化率椭球最小轴K3与层面近垂直,指示了原生沉积磁组构。早侏罗世汪布组地层的磁组构揭示了其构造应力场方向为NE-SW向。中侏罗世东大桥组的磁组构指示了其沉积时的古水流方向为SE向(138.3°),而晚侏罗世小索卡组磁组构指示了其沉积时的古水流方向为NNW向(328.3°)。古水流方向的明显变化揭示了昌都地区从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沉积物物源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表明昌都地区南早北晚的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5.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物源及古水流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利用地震地层学和沉积学方法,对合肥盆地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下第三系的物源及古水流进行了研究。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发育大别、张八岭、霍邱和蚌埠等物源及古水流体系。其中,在侏罗纪以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在白垩纪张八岭和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要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蚌埠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主要发育在新生代。张八岭和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要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霍邱、蚌埠物源及古水流体系是盆地内部次一级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志飞 《沉积学报》2002,20(2):354-358
PC99是基于Windows 95 / 98/ 2 0 0 0版本操作系统的VisualBasic语言程序,以简单和友好界面图形显示、统计分析和比较古水流数据文件。这种软件支持的古水流数据显示方式包括玫瑰花图和环形图两种,玫瑰花图的花瓣宽度和半径比例尺的可调节性可以辅以解释古水流分布样式,环形图可以同时装载、显示和比较 10个单组或合成古水流数据文件。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古水流数据为例,分析古水流方向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PC99是图形显示和解释古水流数据的一种高效软件工具。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杨家园则探区长6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子长油田杨家园则探区延长组长6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阴极发光、泥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等的研究,并结合盆地东北缘典型露头剖面的古水流方向实测,分析了长6沉积期的古水流与主要物源方向,探讨了源区母岩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期的古水流与主要物源方向来自北东方向。源区母岩以变质岩为主,其次少量火成岩。该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长组砂体时空展布分析、有利油气聚集区带预测以及对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崔凯 《地下水》2019,(1):142-142,192
在物源分析研究中,古水流分析对揭示物源方向具有特殊的指示意义,笔者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平凉二道沟、三道沟剖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古流向测量工作:主要对板状交错层理和叠瓦状砾石进行实地测量,共测得数据495组,基于吴氏网原理,利用极射赤平投影软件StereoNett V2. 46,对研究区古水流数据进行恢复校正后,绘制研究区山1、盒8段古流向玫瑰花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山1、盒8段沉积期,古水流方向基本一致,均以NE向为主,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揭示了山1、盒8段沉积期物源方向没有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1)
通过野外典型剖面古水流方向实测、野外剖面样品及室内钻井岩芯样品的重矿物测定、显微镜下薄片中轻矿物组分的定量统计以及地层砂/地比值等室内研究方法,对子长油田杨家园则区延长组长4+5、长6地层沉积期的古流向及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沉积期间,古水流方向以西南方向为主,研究区及其外围地区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北缘的阴山和吕梁山地区的结晶基底的变质岩、变质中-基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变质碎屑岩及其上的古生界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盖层。  相似文献   

10.
肖竣文 《城市地质》2021,16(1):94-99
在沉积盆地分析中,对特定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的地层进行岩石学特征研究,是反映盆地演化特征和恢复古沉积环境的必要步骤.研究了迁安山叶口地区常州沟组一段的岩石学特征,对岩石沉积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分析,对古水流方向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探讨了该套地层形成时的古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本区常州沟组一段岩性为一套巨砾岩、砂岩,砂岩岩性以成分成熟度低的长石砂岩为主,巨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硅质岩.砾岩层序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正旋回,代表了水体向上逐渐变深的特征,3种典型的韵律特征形式.古水流优势方向为南东向,主要物源区可能位于今秦皇岛一带,沉积环境为干旱炎热气候下山间盆地中水流湍急的不成熟直流河,由于构造活动等因素逐渐向成熟的河流演变.  相似文献   

11.
王尚彦 《贵州地质》1990,7(4):387-392
本文介绍了8个放射状觅食兼停息(或居住)遗迹化石属的特征,讨论了这类遗迹化石的形成方式、形成环境、与古水流方向的关系及测量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得出几点初步认识:①这类遗迹是生物停息(或居住)一处,靠身体胀缩或其它方式多次往复运动觅食形成;②这类遗迹多形成于安静、沉积速度缓慢的环境;③这类遗迹化石由停息迹(或居住迹)和觅食迹两部分组成,觅食迹(即放射这部分)迎水流方向上多较发育,因而大量统计觅食迹发育的方向可以判断古水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梁钊  云玉攀  魏浩 《沉积学报》2023,(2):450-458
灵山岛修船厂剖面发育了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中一些变形构造的要素发生了定向倾斜,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触发因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修船厂剖面的两套浊积岩之间发育了负载—挤入构造、泄水—沉积物充填构造和微断层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变形机制主要是流体化,触发因素为浊流的快速沉积导致的载荷压力。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主要与密度倒置梯度和横向剪切力两个驱动力有关,其中横向剪切力来源于浊流的流动,导致变形构造的要素发生定向倾斜。变形构造的要素的倾斜方向为SEE,指示古水流主要来自SEE方向,与浊积岩序列内底痕指示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说明浊流快速沉积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能够指示古水流或古斜坡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缺少地表露头的沉积岩地区,获得古水流信息资料是很困难的。通过岩心了解古水流方向看来是解决这一困难的一种途径。Nanz(1960)、Arbogast(1960)、Pot-ter和Mast(1963)、Campbell(1968)以及Rodriguez和Pirson(1968)等讨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行手段。他们所讨论的最常用的方法几乎都是与分析薄片颗粒组构有关的。因为环境分析所需古水流向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所以通过采集定向薄片进行颗粒组构分析来了解古水流向——既费资金又费时间——的方法只具理论意义而无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物源及古水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通过岩石岩屑组分分析、重矿物组分分析、倾角测井、地层厚度分析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进行物源及古水流方向分析。岩屑组分分析指示着大致的物源前进方向,重矿物分析明确了物源泄入的主要通道,倾角测井在单井点处对古流向有相当高的表现精度,但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数据平面覆盖率较低和分布密度差异大的缺陷,而运用地震层位解释所得的地层等厚度图则可以在较大尺度上的二维平面内推测沉积时期的古地形,进而可以推测古流向,但它仅是一种间接预测方法,存在局部古流向预测精度较低的不足。文中综合各种方法,将直接预测方法的高精度和间接方法的高覆盖能力结合起来,对古流向作出较高精度的预测。在古流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冲积扇-辫状河-河泛平原沉积体系的沉积相模式。该模式认为对于水流能量保持能力差的冲积扇,其古流向应该沿短轴陡坡降方向,即大致为SEE方向,而对于水流能量保持能力较强的辫状河来说,其古流向应该沿长轴缓坡降方向,即为SE甚至SSE方向。该模式的提出对于提高地震相-沉积相的转相精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2)
为探究微观磁组构特征与宏观沉积构造、长形生物化石特点等指标在恢复古水流向问题上的关联性,对塔里木盆地塔南地区的257块古地磁定向样品进行了磁组构特征研究。发现全剖面样品的磁化率最大轴赤平投影为南北方向,由于旱地冲积扇水动力较强,导致流水动力方向与磁化率最大轴方向垂直,指示古水流方向为东西向;而化石层围岩样品的磁化率主轴主要集中在90°方向,鉴于化石集中埋藏地区水动力急剧转弱,磁化率最大轴方向与古流向一致,这与长形骨骼展布方位的统计结果 70°~115°相吻合,均显示自东向西,微观磁组构与宏观长形骨骼展布所指示的方向相一致。证实了在宏观条件不可见时,对沉积物进行大样品数量的磁组构分析可以便捷地承担该地区的沉积动力学辨识工作,并为进一步拓展化石埋藏学统计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开化环形迹产于浙西开化上奥陶统复理石中,为发育于泥质岩顶面的椭圆形多圈水平旋槽,一般3-5圈。椭圆长轴可达35厘米,短轴可达18.5厘米。椭圆个体之长轴均沿北东方向平行分布,且和古水流方向一致,是造迹动物在水底觅食时选取最佳方向以减小水流推力所致。痕迹化石和大量的浅海沉积构造共生,说明痕迹产生于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17.
沉积学研究中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解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洪奇 《沉积学报》1995,13(1):82-87
地层倾角测井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它不仅可以反映地层的岩性界面,而且对于地层的时间当量层理面也有所响应,即当地层的沉积构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应的地层倾角和侧向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地展倾角矢量图上,根据倾角矢量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种颜色模式:蓝模式、红模式、绿模式、黄模式和白模式,这五种颜色模式分别反映不同的沉积构造。砂岩体在倾角矢量图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矢量图模式:a.古水流模式-水流层理、顺流加积和进积;b.底线模式-侧向加积和冲蚀接触;c.地层形状模式-压实模式、古水流模式和底线模式可以指示以水流为其搬运介质的沉积砂体,如河道沉积和三角洲沉积,压实模式可以指示岩礁或砂坝。综合分析地层倾角矢量图、地层倾斜方位频率图和画有横向对比线的地层倾角极板曲线图可以研究如下所述的地层沉积学问题:1)地层的形状特征,如地层的厚度、地层的延伸方向和延伸范围、地层面形状。2)地层界面特征,即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渐变接触还是突变接触。3)层理特征,如块状层理、纹层状层理和非均质层理。4)沉积旋回和韵律。5)古水流方向和砂体加厚方向。6)砂体微相,即当大的沉积环境(如三角洲沉积环境)已知的条件下,可以识别(如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等)砂体微相。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渤海湾盆地包括渤海海域及与之毗邻的下辽、济阳、黄骅等拗陷。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海域。目的是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地层划分、构造形成机制,古水流和古沉积体系和找油方向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碎屑岩骨架组分、含量分布、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常量与微量元素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纪山西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及大地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砂岩岩石组分表明,物源主要以再旋回造山带为主,源区主要由花岗岩、浅变质岩及片麻岩类组成。砂岩百分含量图也表明,山西组沉积时的主物源区在盆地以北的阴山地区,南部仅为次物源区。古水流参数也证明物源方向为SSW。另外,沉积岩常量与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当时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因而可推知,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沉积以北方物源为主,且可能来自北部的阴山地区和西北方向的阿拉善地块。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贺兰山中段奥陶系米钵山组砂岩的磁组构特征,首次运用砂岩磁组构判断米钵山组砂岩沉积期的古水流方向。采集12件具有代表性的古地磁定向标本进行原生剩磁处理,发现米钵山组砂岩磁化率强度中等,天然剩磁微弱;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米钵山组砂岩沉积期的古水流方向为由NE向SW,认为砂岩沉积物可能来自贺兰山海槽NE侧的华北陆块西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