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测深数据文件系统,其目的在于在测深资料解释中引进数字处理技术,增加地震记录可用的信息量,建立地震测深数据库,从而促进我国深部研究工作中资料的相互交流. 在IBM-PC/XT微型计算机上,与本文的数据文件系统相应的数据采集、文件组织、绘制地震记录截面图以及对数字记录进行预处理等方面软件设计已经完成,从而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测深数据处理软件包.这个软件包在野外的使用表明,它具有效率高、使用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地震局地震测深考察小组1981年3月至4月中旬访美观感综述之二,主要介绍了美国的地震测深方法及其资料处理,以及组织管理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发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预处理和震相识别。采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提取振幅、信噪比、主频、瞬时带宽、瞬时高频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分析不同参数的物理含义,挑选其中对界面变化敏感的参数,对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预处理,并利用P波和S波的联合扫描,提高震相识别的准确性。走时互换结果显示,采用地震属性参数可有效提高震相拾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后续地壳速度结构反演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沙.  ΒИ 《内陆地震》1995,9(4):374-381
用地质地球物理原理估计岩石圈地震危险性和预测地震时,通常根据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对地震危险区和非地震区进行地球物理模拟。高山区是有意义的地震危险区,但难以克服的地形复杂性的困难限制了深部地震测深的前景。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天山和帕米尔高山区就是这样的地区。当深部地震测深没有前景时,唯一可能的通用方法是根据地震勘探原理利用区域地震观测资料解决岩石圈地球物理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5.
闾阳-海城-东沟剖面深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内外有关深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方法,结合现有原始资料的实际条件,对闾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某些地段的主要波组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与研究。在频谱分析,速度振幅的计算与相对理论振幅的对比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有益信息。为进一步合理解释深地震测深资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1华北超长剖面人工地震测深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为山东文登~山西忻州一内蒙阿拉善,东西向横跨1600km。沿测线布置了11个炮点,单炮激发药量1200~12000t。使用了三分向轻便数字地震仪器500余套,接收点距2.5~3.5km,全测线接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深地震测深宽角超长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7.
地震测深仪器是进行地球深部探测研究的重要手段,它在研究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物理状态、物质组成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本世纪以来,随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理论的推行,美、日及欧州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大量地震测深工作。为了进行地学,地震基础理论和矿藏资源的研究,我国的地震测深工作也纳入了国家科学规划。据不完全统计,至一九八二年底我国已完成地震测深剖面17000公里。与此同时,地震测深仪器的研制和应用也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苑海鹰  冯锐 《中国地震》1991,7(1):25-31
在地震测深资料的处理分析中,震相的识别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震相识别正确,后续的一系列反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而目前震相识别在国内外地震测深中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将同态解卷技术应用到地震测深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展了工作。首先用功率谱滤波法对记录进行预处理,降低噪音的影响。而后,根据同态解卷对震源子波估计的有效性,提出了多道时域迭加法,使子波估计更加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利用震相间子波的相似性进行震相识别。理论模拟及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法是行之有效的,它为震相识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重力资料为主,参照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计算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分析了本地区地壳厚度分布轮廓及其特征、根据爱黎的均衡理论,计算出本地区的重力均衡地壳厚度,讨论了重力均衡补偿作用。又根据二者的差异及地壳厚度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的对比,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并对深部构造、重力均衡补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构造背景及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质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和莫霍面形态.主要结果是:① 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地构造分区和主要深大断裂的特征;② 主要利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莫霍面的基本特征;③ 地表断裂与莫霍面的某些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复杂的地壳结构可能是强烈地震的孕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解释辽南地区的闾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带有重要浅层速度信息的单支迴折波走时曲线。本文针对资料解释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单支迴折波走时曲线解释的原理与方法,并且在 TI—59型计算机上得以实现。给出了相应的流程框图及计算机源程序,并且把此方法用于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解释中。获得了重要的浅层信息,并为该剖面的二维计算机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朱振宇 《华南地震》1989,9(1):100-101
我局自从1975年开始应用人工地震以及天然地震测深于深部构造探测和研究,至1988年,共进行22期次的野外现场观测工作(原始资料的采集)。其中:由我局牵头和主持的工作有14期次(含天然地震测深下同),共完成测线5172.1公里(含非纵测线602公里),获得有力的原始地震纪录7503张。主要测区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琼、汕一福、下扬子等地);由我局派人员和仪器协助有关单位进行的野外现场观测的工作有8期次,主要测区分布在我国内陆的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重磁资料、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综合地表地震地质和卫片反映的线性构造特征,对断裂带的深部构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东沟—海城—林西—锡盟深地震测深剖面是我国布设的十二条地学大断面中的一条,全长约一千多千米,是我国东北南部地区又一条大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剖面跨越华北地台、内蒙吉黑断褶带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近似垂直的穿过赤峰—开原等十二条深大断裂.并通过海城、敖汉地震活动区.测线经过高山、平原、沙漠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十分复杂.根据地学断面的要求,在该断面上要开展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与航磁和地震地质等工作,并要求物探方法的探测深度达到M面以下的上地幔.该断面的东段闾阳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简要综述了近30余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的重力资料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及其在该区取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李天生 《地震研究》1991,14(2):141-146
本文利用连云港~临沂~泗水剖面的重力测量资料计算出地壳厚度,并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了该剖面的重磁异常和地壳厚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滦县地区的近场地震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4年7—8月间在唐山滦县地区的12个观测点上使用PDR—1型数字地震仪进行近场地震观测所得资料初步分析,认为:滦县小区域地震相对密集并与大区域北东向的地震分布不同,震中呈北西向分布并指向7.1级地震震中。人工地震测深资料推断的唐山断裂Ⅰ对唐山地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滦县—乐亭断裂可能为一垂直断裂,它可能控制着滦县小区域的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18.
1983年5月1日至5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杭州召开了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技术鉴定会,全国有关28个单位的40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方面的重点课题《地壳上地幔》研究规划的需要,为开展人工地震测深,探测研究地壳深部构造而研制的数字化观测记录仪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19.
王椿镛  楼海 《地震学报》1994,16(1):89-95
对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采用数据库方式进行管理,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技术。本文扼要叙述了人工地震测深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及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功能。它是以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汉字FoxBase作为支撑软件建立的。已经建成的数据库具有冗余数据少, 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好的特点, 相应的管理系统具有高效率和使用方便的优点。这一人工地震测深数据库可进一步扩展为深部地球物理数据库。   相似文献   

20.
对华北地区40多年来完成的50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利用分层插值并拼合的数值化方法对二维速度等值线图进行数字化,建立基于经纬度信息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基于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web浏览器对模型数据的快速查询功能.华北深地震测深成果库的建设为深地震测深成果的转化提供条件,为地球科学相关领域提供精细的地壳模型参考,也提高了该项数据资料服务于社会的水平.地壳二维速度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数据为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地震发震构造、华北克拉通破坏等科学问题提供最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