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亚梅雨锋暴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梅雨锋的大尺度环流、梅雨锋的次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特征、梅雨锋低空急流和暴雨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对低空急流和暴雨发展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朱禾 《水科学进展》1997,8(3):212-219
对移植欧洲高分辨率有限区数值模式(HIRLAM)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青藏高原对高分辨率欧洲模式引入中所造成的问题。利用该模式模拟了1991年江淮流域严重洪涝时期一次梅雨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涡与西南涡的不同特点及其对形成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了解梅雨暴雨的形成和演变机理及其预报等有一定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文》1984,(2)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隅,自东经121度至122度和北纬30.5度至31.5度,境内地势平坦,河网交织,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春末夏初,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产生锋面低压和静止锋,形成连续阴雨和梅雨天气;夏秋之交,常受台风影响,造成来势迅猛的大暴雨。 1977年8月21日~23日,我市北郊地区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以下简称“77.8”暴雨)。大于300毫米的暴雨区集中在宝山和嘉定两县,暴雨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对铜、铁、金等各种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识别和厘定岩浆岩体特别是隐伏岩体的三维分布形态对成矿动力学研究和深部找矿预测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采用重磁三维物性反演技术,获得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磁化率和密度差三维模型,根据物性与岩性对应关系,识别和分析了区内岩浆岩体三维空间结构。推测了区内存在5个主要的岩浆活动中心,探讨了岩浆流动形式与轨迹。根据重磁三维反演反映的长江中下游岩浆岩三维分布特征,结合区域莫霍面、均衡重力异常和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结果,以及区域成矿背景,预测了5个找矿远景区。结果表明,重磁三维反演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岩浆岩体识别手段,通过对反演所得磁化率、密度分布情况的分析,可识别、圈定隐伏或半隐伏岩体,并可定量获取岩体三维形态特征,从而为寻找与火山岩、侵入岩体有关的金属矿产提供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5.
机载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机载多普勒天气雷达由于其灵活机动性,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中尺度三维精细结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机载多普勒天气雷达技术及其资料应用进行了概要性综述,主要从机载多普勒天气雷达发展历程、4种主要机载多普勒雷达技术特点、雷达天线扫描策略、单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雷达资料同化以及目标观测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着重讨论了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指出发展具有快速扫描和双偏振功能的机载相控阵多普勒雷达是机载天气雷达的发展方向,它可以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数据,能够对云和降水系统的三维精细动力结构、热力结构以及微物理结构等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项目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做了综述,介绍了项目研究的科学背景、总体科学思路、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在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理论、基于先验知识的定量遥感反演理论、同步观测和模拟试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了遥感模型与农学、生态学等应用模型的链接,并在精准农业、西北草场生态建设中进行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7.
121年梅雨演变中的近期强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群 《水科学进展》2007,18(3):327-335
1885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在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强年代际突变:从1958-1978年的弱梅雨时段突变为1979-1999年的强梅雨时段.后21年梅雨量比前21年平均增加了66%,长江中下游夏涝年出现率显著增长.此两时段梅雨由弱转强和出梅/入夏期由偏早转为延迟呈密切联系,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中国东部夏季气候-水资源分布的突变.进一步分析,发现两时段内影响梅雨盈亏年际变化的前期因子也很不同.研究了两时段梅雨盛行趋势突变的成因,发现与显著增强的人类活动有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工业开始大发展,大气污染的增长导致地面太阳辐射减少,中国北方沙化土地面积又迅速扩大.同时温室效应的增长也表现在我国暖冬(尤其是2月).此外,长江中下游1月降水量增多;厄尔尼诺事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也明显增多.由上述5因子组成的相关点聚图凸显出前后两时段处于截然不同的地-气环境位相.从2000年开始,长江中下游梅雨又进入新的偏少期,中国东部夏季水资源分布正面临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是国土资源部“十五”启动的重大科技项目,项目于2000年7月先以重点项目启动,由于项目研究意义重大,进展突出,今年4月升为专项研究计划。该专项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计划5年内完成。 该专项下设“大型矿集区深部构造-岩浆三维结构与成矿作用过程研究”等4个子项目,选择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西段,以铜陵、九瑞两个大型矿集区为野外研究基地,从与成矿过程密切相关的构造、岩浆和流体研究人手,充分运用现代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成矿流体蚀变填图与示踪技术、岩石探针…  相似文献   

9.
东北暴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系统性研究东北暴雨将提高对东北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暴雨的全面研究。对我国气象工作者在东北暴雨研究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回顾了影响东北暴雨的几类主要天气系统,分别为气旋、台风、冷涡,着重回顾了在过去几十年中东北冷涡暴雨方面研究的进展。指出目前待解决的问题是:影响东北地区台风暴雨强度、分布及转向问题;东北冷涡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东北冷涡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暴雨的关系;引发东北地区强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加密观测分析研究,以及利用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  相似文献   

10.
新书介绍     
正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李铁锋连建发秦胜伍著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  相似文献   

11.
谢金元  洪斌  程远金 《江苏地质》2019,43(2):307-314
宁镇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镇江润州区虽然仅是宁镇地区的一个局部区域,但其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所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同样适用于整个宁镇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借鉴作用。气候环境、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润州区地质灾害主要与梅雨期总降雨量有关,其次与台汛期台风带来的降雨量有关,而与台汛期总降雨量无关。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程应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预警模型:非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预报日降雨量结合前5日降水之和的综合模型,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梅雨期降雨总量模型。提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等级统一划分为4级。该模型可作为完善我国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Orissa is one of the most flood prone states of India. The floods in Orissa mostly occur during monsoon season due to very heavy rainfall caused by synoptic scale monsoon disturbances. Hence a study is undertaken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very heavy rainfall (24 hours rainfall ≥125 mm) over Orissa during summer monsoon season (June–September) by analysing 20 years (1980–1999) daily rainfall data of different stations in Orissa. The principal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synoptic scale monsoon disturbanc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very heavy rainfall over Orissa. Most of the very heavy rainfall events occur in July and August. The region, extending from central part of coastal Orissa in the southeast towards Sambalpur district in the northwest, experiences higher frequency and higher intensity of very heavy rainfall with les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t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causative synoptic disturbances like low pressure systems (LPS) develop over northwest (NW) Bay of Bengal with minimum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the monsoon trough extends in west-northwesterly direction from the centre of the system. The very heavy rainfall occurs more frequently with les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n the western side of Eastern Ghat during all the months and the season except September. It occurs more frequently with les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n the eastern side of Eastern Ghat during September. The NW Bay followed by Gangetic West Bengal/Orissa is the most favourable region of LPS to cause very heavy rainfall over different parts of Orissa except eastern side of Eastern Ghat. The NW Bay and west central (WC) Bay are equally favourable regions of LPS to cause very heavy rainfall over eastern side of Eastern Ghat. The frequency of very heavy rainfall does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trend in recent years over Orissa except some places in north-east Orissa which exhibit significant rising trend in all the monsoon months and the season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3.
江淮异常梅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淹  白建强 《水科学进展》1999,10(3):278-287
对江淮流域1885~1998年的特别丰、枯梅雨进行研究,重点论述近60年中4个重大丰梅年和三个空梅年的降水特点、异常变化、前期有关特征及严重后延影响等,并提出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4.
私人日记是重建高分辨率历史天气气候序列的珍贵史料来源。以《查山学人日记》中的雨日记录为指标复原了日记史料相对缺乏的19世纪早期(1800—1813年)上海地区的梅雨特征,并将雨日区分为5个降水等级,同时将1951—1998年上海龙华站器测日降水量划分为与日记降水记录相匹配的5个降水等级,然后根据龙华站梅雨期、汛期各级雨日数与降水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复原了1800—1813年的梅雨量和汛期降水量。结果显示:(1)1800—1813年的梅雨相对典型,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0日,出梅日期7月7日,梅期雨日数20.1天,梅期长度27.1天,梅雨量257.3 mm,汛期降水量669.5 mm,与利用《雨雪分寸》重建的梅雨期大体一致,梅雨量有较大差异。(2)整体上看,该时段平均入、出梅日期比龙华站各年代有所提前,梅期雨日数和长度略有增加,梅雨量偏丰,梅雨强度偏强,汛期降水量在适中水平。梅雨特征量、汛期降水量与龙华站各年代不存在显著差异,与20世纪80、90年代最相近。(3)复原的“梅期雨日数、梅期长度”、汛期降水量与区域旱涝状况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指示的降水空间变化特征也比较相符,反映出文中所用的日记资料以及复原方法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Natural Hazards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ynoptic conditions that led to the heavy rainfall/flood (HRF) event in Mindanao Island, Philippines (122??127°E;...  相似文献   

16.
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转变过程中,北高纬大冰盖快速崩塌的冰盖不稳定事件,其气候环境影响深远。东亚地区石笋δ18O记录在H1事件时,普遍正偏至冰期的较大值,此正偏值通常指示东亚季风整体减弱。然而,在长江中游地区反映局地水文变化的石笋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在H1事件时梅雨量增加。梅雨与东亚季风强度的反相关关系是否存在,这有待更多记录的验证与支持。基于长江下游梅雨区南京葫芦洞石笋铀元素的水文变化特征,发现在H1事件时,梅雨整体增多。在H1事件内部结构特征上,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显示,以~16.1 ka B.P.为界,东亚季风强度存在两个不同状态,类似的转变过程在铀元素记录中有所体现,表现为梅雨量由低到高的转变特征。石笋δ18O记录的这一季风强度变化过程在20年内完成,铀元素记录尽管分辨率不高,但也表现为快速转变的特征。这种对应的快速转变过程,表明石笋铀元素对东亚季风大气环流变化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证实了铀元素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记录。南京葫芦洞石笋铀元素记录了梅雨在长江下游地区H1事件期间增强的特征,进一步支持了梅雨与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关系,提供了中国季风区降水空间差异的东部记录。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灾害是我国东南地区引起群死群伤的主要自然灾害,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和区域预报的研究程度还较低.基于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开展沟谷泥石流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浙江省泥石流发生时期集中在台汛期和梅汛期,其中台汛期发生的泥石流占总数的70.1%,梅汛期占27.4%,可见台风诱因显著;泥石流在浙江省三大降雨区,即台风雨主控区、梅雨主控区和梅台雨兼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总体上东南沿海一带台风雨控制区分布密度要大于西部和北部地区,而梅汛期发生泥石流则比较明显集中在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分别求取了梅汛期和台汛期的浙江省东南地层区和杨子地层区引发泥石流的降雨阈值;选择泥石流易发程度区划图、24h预报雨量和前期有效降雨量3个因子,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基于可拓理论方法,构建了泥石流危险性区域预报模型.采用灾害强度R值和危险性等级面积百分比累加-泥石流频度百分比累加曲线两种方法,以2004年“云娜”台风期间和2006年6月份梅雨期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样本开展模型合理性检验,证明预测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8.
章淹 《水科学进展》2007,18(1):8-16
1931年江淮流域的异常丰梅,造成了我国近代史上极为严重的一场洪涝灾害,其灾难之深重与死亡人数之众多,为近121年(1885-2005年)梅雨中之最,对该年梅雨及其有关大气和海洋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并认为1931年江淮异常梅雨有其特定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有些在数月之前或前一年已有先兆,因而具有一定的长期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