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商都县西井子公社位于乌兰察布草原南部, 公社北部地貌形态为波状高原。年降雨量225毫米, 年蒸发量2150余毫米, 年平均风速4.2米左右, 每年≥8级风有60天以上, 沙暴日平均26天。年平均温度只有2℃, 全年≥10℃积温1915度, 无霜期只有90-95天。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石林巴江流域中部近40年(1964-2001年)的气温和降雨量的年、季节和月变化。本区气温的增温速率是0.2℃/10a,与昆明市区增温率相近,低于同期全国增温速率;雨季(夏季)增温幅度大于旱季(冬季)。在过去40年中,年降雨量增加总量约为40mm,雨季降雨量略有降低,而旱季降雨量略有增强,全年第一次降雨强度和全年日最大降雨量也略有增加,但每年连续不降雨天数增加约1.9天。降雨量变化的波动性比气温变化的波动性强。气温、降雨量在1960s、1970s、1980s和1990s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福州市年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福州市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分别为393.06 MJ·mm·hm~(-2)·h~(-1)和1 394.43 mm。降雨侵蚀力和降雨总量年际波动显著,且年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较大,主要集中在5、6、8、9月。(2)总体上夏季、秋季和冬季降雨侵蚀力的倾向率为正,分别为7.57、0.39和1.40 MJ·mm·hm~(-2)·h~(-1)·10 a~(-1),春季降雨侵蚀力倾向率为负值,呈减少趋势。(3)月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2、4、7、8、10、11、12月降雨侵蚀力有增加的趋势,3、5、6、9月降雨侵蚀力有减少的趋势。(4)福州雨季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990.61 mm和285.90MJ·mm·hm~(-2)·h~(-1),并且其变异系数在全年中最小,均低于0.22;枯季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403.82 mm和107.16MJ·mm·hm~(-2)·h~(-1),变异系数在全年中最大,均高于0.40,且福州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在雨季、枯季及其年际变化均属于中等变异性(0.1≤CV≤1)。研究结果可为福州市的土壤侵蚀评估、预报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周娜  雷加强  王永东  尤源 《中国沙漠》2015,35(6):1683-1692
利用1973-2010年12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风向、风速数据,对38 a来毛里塔尼亚气候变化和风况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毛里塔尼亚沿海区域38 a来呈变暖趋势,北部荒漠区域和南部热带草原区域则呈现冷暖交替变化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降雨量最多,70年代和80年代降雨量偏少,总体上降雨量略有减少。除沿海区域外,南部热带草原区域和北部荒漠区域少雨期和降温期相对应,多雨期与升温期相对应,降雨滞后于温度。1973-2010年月平均风速均呈现下降趋势,南部热带草原区域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北部荒漠区域下降趋势不明显。月平均风速为春季、夏季较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季节风热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北部风热同步,南部先同步后异步,沿海则完全不同步。各站点的年风向频率,沿海区域以北风为主,而北部荒漠区域及南部热带草原区域风向则介于东、北向之间。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0,(11):44-44
7月3日到6日,旱情严重的华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降雨过程,北京、河北大部降雨量达50至1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200毫米。这次降雨,使1954年即已消失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重现人间。北京市及时决策,利用河道闸、坝和湖泊一次拦蓄降雨来洪1400万立方米。按目前北京市城区每天供水250万吨计算,  相似文献   

6.
《中国沙漠》1982,2(3):37-39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黄花他拉公社,位于东经120°46',北纬42°39',总面积为20,987公顷。一、自然条件及沙漠化状况黄花他拉公社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台地,海拔430米,属于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草原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风大,降雨量少。年平均温度6.4℃,七月份温度最高,平均23.7℃;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13.2℃。年平均降水量360.1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六、七、八月份。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918.6毫米,是降水量的5.3倍,其中四、五月份蒸发量最大,达641.7毫米。  相似文献   

7.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类型沙丘的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我们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碗泉-甘塘地区采样进行了土壤微生物研究。这个地区位于半荒漠灰钙土地带[1]。气候特点是雨量稀少, 年平均降雨量203毫米左右, 分布不均匀, 多集中于7、8, 9三个月。蒸发量为降雨量的11-40倍。夏季酷热, 年温差悬殊, 最高气温37℃, 冬季最低气温-25℃, 日温差也很大, 土壤表层尤为明显, 沙面最高温度达74℃。风多且大, 每年≥5米/秒的起沙风约有200天。土壤瘠薄, 有机质缺乏, 水分含量少, 土壤淋溶作用弱, 虽不受地下水的影响, 但土壤剖面中可溶盐也逐渐累积。植物稀少, 仅有的植物主要是草本植物和多年生的半灌木和灌木。  相似文献   

8.
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下气温和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2007,25(2):169-176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1960-2000年气象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纵向岭谷对气温和降雨量的通道阻隔作用。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准南北走向的山岭对西南气流具有较强的阻隔效应,导致西侧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多雨区域(年降雨量在1 500-2 000 mm左右);纵向岭谷区的河谷地带呈现显著的通道效应,表现在南、中部,河谷区域从南向北,呈现暖舌和湿舌分布;而在北部,河谷区域从北向南出现冷舌和少雨区域;因此纵向河谷的通道效应在热力作用上表现为,南部有利于暖空气向北输送,而北部有利于冷空气向南输送;在水湿效应上,南部同样呈现水汽输送通道作用,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但在北部则由于高大山脉背风坡的雨影或焚风效应,导致河谷区域降雨呈现减少趋势。另外,纵向岭谷对于降雨量分布格局变化的作用较强于气温;雨季,纵向岭谷山间河谷对水汽的“通道”效应明显,造成的年降雨量差值可>200 mm;干季,纵向岭谷对冷空气的屏障“阻隔”效应明显,引起的气温差值最大可达3℃;年平均而言,纵向岭谷对年降雨的“阻隔”作用最为显著,年降雨量差值可>1 000 mm。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降雨特征分析——以奈曼旗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了解降水的当前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对理解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年降雨量300~500 mm,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的变化)非常敏感。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奈曼旗1971-2013年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8.8 mm,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32±7.71)%,5-9月降雨量,年降水量1971-2000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1-2013年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同时降水量的年际变异性近10年也呈增加的趋势。(2)5-9月降雨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7月最大,为104.2 mm,5月和9月最小(分别为32.7 mm和32.8 mm),月降雨量的年际变率均大于49%;生长季内降雨主要以<10 mm的事件为主,占总降雨事件的64.41%,却仅占总降雨量的16.95%;≥30 mm的降雨事件占总降雨事件的10.96%,占到总降雨量的45.93%,且对总降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5 mm降雨的平均间隔为9.4 d,以1~10 d为主,占到69.5%,10~20 d(19.5%)的次之;≥30 d的发生频率最小,为3.81%,降雨间隔的年际变异性均呈增加的趋势。(4)生长季降雨日数呈减少的趋势,降雨事件降雨量的变异性与生长季降雨量的变化具有相似性,从2001年开始呈增加的趋势。该地区的降雨量年际变异性强,降雨日数的减少和降雨事件降雨量变异性的增加将提高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加剧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方向。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调整土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陕西省全省96个数据序列较完整的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章文波提出的基于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陕西省的降雨侵蚀力,并采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借助GIS工具绘制全省侵蚀性降雨量以及侵蚀性降雨量空间分布图,分析其全年和四季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与侵蚀性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均呈由南向西北递减态势,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均达极显著相关水平;(2)降雨侵蚀力年内集中度高,夏秋季降雨侵蚀力较大,冬春季降雨侵蚀力较小,陕北地区和关中发生水土流失的时期主要集中在7~9月份,而陕南地区5~10月份均可能发生较大的水土流失,侵蚀潜在危险性由北向南递增;(3)陕西省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也较为明显,年际变率CV在33.1%~77.3%,不同地区的年降雨侵蚀力差异及波动程度都比较大,北部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大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1960-2010年降雨增减、转折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荣 《热带地理》2013,33(4):414-419
根据1960-2010年中国563个地面观测站年降雨量资料,采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和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中国年降雨增减、转折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中国年降雨量出现环勃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两个减少中心和高原东南地区和江淮地区南部两个增加中心;中国降雨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3次转折变化,其中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两次沿纬向变化,20世纪90年代沿经向变化,3次初始转折时间由西向东转移;降雨的增减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大部分地区降雨增减呈交替变化,表现为三极子型分布。中国降雨增减、转折变化中心线与南北分界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芒市的光照、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芒市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和气候优势。全年没有月平均气温低于10℃的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夏天虽然长,但并不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24.1℃,比杭州、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低4℃以上;干湿季节分明,冬半年降雨仅占全年降雨的11%,冬季少雨,阳光明媚,气候温暖,夏季多雨,正好使气温不会特别高;雨量充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 654.6 mm,使农作物生长旺盛,郁郁葱葱;全年平均风速0.9 m/s,静风时间多,让人感觉舒爽;相对湿度适中,利于皮肤保养。  相似文献   

13.
法国首都巴黎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首都巴黎人口为221万人(截至2009年1月1日)。城市本身居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相似文献   

14.
选取降雨丰沛、降雨径流突出的热带海岛城市海口美舍河市区河段,使用室内分析与野外采样结合的方法开展降雨径流汇入后受纳水体可溶态Ni和As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径流的汇入直接对受纳水体中Ni和As的固液分配产生干扰,且其对受纳水体Ni和As的输入贡献主要依赖悬浮态,可溶态Ni和As输入相对较弱。具体表现为:降雨径流汇入前受纳水体可溶态Ni和As占总质量浓度的比例分别达到55.67%和94.77%。降雨径流汇入后,受纳水体Ni和As发生一系列动态变化,排水口处可溶态Ni和As占比分别达总质量浓度的20.97%和76.92%,可溶态占比明显下降,变化较为剧烈;排水口下游可溶态Ni和As占比也均下降,分别为47.23%和88.38%。对不同降雨情境下的数据分析发现:当降雨量≤10 mm时,雨前干燥期长短是受纳水体可溶态Ni和As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当降雨量在10~30 mm时,雨前干燥期长短、雨强峰值出现时间及其大小是受纳水体可溶态Ni和As对降雨径流响应时间及响应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当降雨量≥30 mm时,雨强峰值出现时间是受纳水体可溶态Ni和As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径流对受纳水体可溶态Ni和As的影响存在差异,当干燥期短、且存在最大雨强值过高现象时,受纳水体可溶态As受降雨径流影响小,而可溶态Ni受降雨径流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沙漠》1982,2(1):42-44
哲里木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地区分布在哲盟境内。全盟总面积8931万亩。地貌大致是南北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从西向东倾斜。境内有耕地1200万亩,林地1050万亩,可利用草牧场4111万亩。按照《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哲盟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5-6℃,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温度零下18℃,七月份温度最高平均23℃。年平均降雨量350-450毫米之间,降水分布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内,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8%。  相似文献   

16.
文山州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利用文山州内21个雨量代表站月降雨资料,估算文山州降雨侵蚀力,对该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布、年际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山州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基本与降雨一致,山区为高值区,坝区为低值区;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各月的差异大于降雨量的差异;文山州降雨侵蚀力长期变化为略减小趋势但不显著,年际变化较年降雨量年际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相邻的2条支沟(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水文站1986-2004年观测的次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资料,研究了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增加水土保持措施为主)对径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能够有效地减少小流域的径流量、产沙量;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不显著,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大和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时,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显著,坡耕地改梯田的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是导致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边坡面蚀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面蚀,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范围作为研究区段,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插钎法测定坡面的面蚀量,同时由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别测定和计算了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4个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对坡面面蚀的制约关系十分明显。影响面蚀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面蚀量与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呈现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中的前期降雨量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采用强迫引入法,建立了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主成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了解降水的当前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对理解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年降雨量300~500mm,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的变化)非常敏感。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奈曼旗1971—2013年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8.8mm,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32±7.71)%,5—9月降雨量、年降水量1971—2000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1—2013年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同时降水量的年际变异性近10年也呈增加的趋势。(2)5—9月降雨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7月最大,为104.2 mm,5月和9月最小(分别为32.7 mm和32.8mm),月降雨量的年际变率均大于49%;生长季内降雨主要以〈10mm的事件为主,占总降雨事件的64.41%,却仅占总降雨量的16.95%;≥30mm的降雨事件占总降雨事件的10.96%,占到总降雨量的45.93%,且对总降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5mm降雨的平均间隔为9.4d,以1~10d为主,占到69.5%,10~20d(19.5%)的次之;≥30d的发生频率最小,为3.81%,降雨间隔的年际变异性均呈增加的趋势。(4)生长季降雨日数呈减少的趋势,降雨事件降雨量的变异性与生长季降雨量的变化具有相似性,从2001年开始呈增加的趋势。该地区的降雨量年际变异性强,降雨日数的减少和降雨事件降雨量变异性的增加将提高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加剧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方向。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调整土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深层渗漏是沙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连通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深入分析不同沙地深层渗漏的特征,采用渗漏仪实时监测流动沙丘降雨对200 cm深层的补给水量.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2017-2019年降雨量为229.9±45.6 mm,年渗漏量8.2±7.4 mm、年渗漏量占同期降雨量3.1%±2.3%;毛乌素沙地2013-201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