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古油气水界面恢复方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气藏油气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帮助我们认识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规律。给出了古油气水界面恢复的6种方法,并指出了各种方法适用的地质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6种方法中,相对而言,研究含油气包裹体丰度变化来恢复古油气水界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 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 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 对研究区作出较为准确的资源评价.应用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 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GF) 技术对塔北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恢复, 结果表明, 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古油水界面的位置低于现今沥青砂岩段底界的位置, 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 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 在油藏破坏过程中, 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 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 沥青砂的厚度小于古油柱的厚度, 这意味着古油藏的规模要大于现今油藏规模.   相似文献   

3.
桩西地区东营组已发现多个油气藏,东营组本身生油条件较差,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从更深的沙河街组侧向运移而来。桩南断层、桩古40断层是本区东营组油藏形成的主要油源断层。东营组上段储层发育,要形成油藏侧向封堵条件要求较高。东营组下段泥岩发育,砂岩夹于大段泥岩中,形成油藏条件优于上段。东营组下段有4个砂体,主要含油砂体2个,主要油藏类型为断块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发育多期构造旋回,新构造运动活跃,呈现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特点,因此海相调整型油气藏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了研究调整型油气藏的成藏规律和机理,定量评价油气调整规模,以哈得逊油田为例开展了储层沥青反射率、生物标记化合物、包裹体和伊利石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曾有两期油到达过东河砂岩。根据两大关键时期古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建立了哈得逊"两期充注,晚期调整"的油气成藏模式,晚期形成的圈闭与原生油藏的构造关系是调整型油气藏聚集的主控因素。针对原生油藏乡3构造,通过系统选取东河砂岩和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的储层样品,经过连续抽的前处理区分出古油藏和现今油藏的抽提物,并进行了三维荧光强度扫描,定量评价出乡3构造奥陶系古油柱高度调整了20m左右,指示了原生油藏调整规模不容忽视,具有形成次生调整型油气藏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地表古油藏作为了解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良好窗口,经过多年来对古油藏详细解剖,通过详细的地表构造填图、二维地震和地质浅钻综合揭示了盆地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古油藏为盆地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至地表的大型构造岩席,主要表现为中生代海相地层推覆至晚白垩—中新世湖湘红层之上,古油藏含油层位是中侏罗布曲组砂糖状含油白云岩。针对古油藏石油地质条件解剖表明逆冲推覆构造虽然破坏了上坪油气藏,但是该构造活动不但能够使地层增厚利于有效烃源岩二次生烃,并对下坪地层有效遮挡封盖,同时构造活动有利于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为二次成藏创造了良好的生储盖时空匹配关系,有利于逆冲推覆型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油气藏破坏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合考虑油气藏破坏的多种因素,结合含油气系统、盆地发展演化特征,基于油气藏形成、演经的构造运动特征,把中国油气藏破坏类型分为沉积不足、流体冲洗、褶皱变动、油藏抬升、油藏沉降、断裂活动和深部动力破坏型七类,并选择典型油气藏分类型进行部析。在此基础上油气盆地分为东部拉张型、中部克拉通内部坳陷型、西部造山带挤压型三类。通过21个盆地和112个典型油气藏的调查与解剖性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盆地的油气藏破坏特征。西部盆地油气破坏类型多样,主要以油气抬升、流体冲洗和断裂活动破坏型为主;中部分轩以油藏抬升破坏型为主,其次是断裂活动破坏型;东部盆地油藏保存条件好,油气藏破坏以油藏抬升、断裂活动破坏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岩石物性能够影响和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依据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古油气藏自新近纪上新世末期(大约2.0Ma)至今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油气动态调整过程,这一过程将该区域在此之前形成的油气藏进行了重要改造,形成了现今油气藏。该区域的古油气藏动态调整与输导层和储层岩石的孔隙度Φ密切相关,当岩石的孔隙度Φ≤10%时,构成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阻挡边界,油气沿阻挡边界运移,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的复合型油气藏,在麦盖提斜坡群5井以北区域有发育和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大南盘江地区构造对油气藏破坏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南盘江地区发育多套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由于烃源岩埋藏深、成熟早,成藏之后经历多期强烈的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先前形成的油气藏大都被破坏,导致目前地表出露多处古油藏和油气苗。多年的油气勘探证实,后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大南盘江地区不同构造单元,油气藏的破坏因素不同。南盘江坳陷古油藏沿深大断裂分布,其破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活动;桂中坳陷古油藏和油气显示出露区缺失区域盖层,其破坏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抬升剥蚀;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目前残留的烃类主要是固体沥青,镜质体反射率(Rb)大都落在2.0以上,推算经历的最高热解温度均大于200℃,而且古油藏的分布区也是印支期岩浆岩集中分布区,因此推断该区油气藏破坏的主控因素是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
静安堡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生产基地,东胜堡潜山是全国最高产富集的太古界变质岩油藏。静安堡油田有多种类型油气藏,如断裂(半)背斜油气藏,断裂鼻状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岩性尖灭油藏和潜山油藏等。从向叠置,平面连片,形成复式油气田,该油田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如油源充足,多种类型圈闭构成的复式圈闭带,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的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及高凝油等,各种因素相互理想的配置  相似文献   

10.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与古油藏均产于二叠纪生物礁的核部或侧翼。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和矿石抽提物色质谱分析均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官能团,暗示金矿成矿过程与古油藏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金矿与古油藏的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裂陷期和凹陷早期的沉积地层,流体来源于沉积地层中封存的建造水,形成年龄>172Ma。在随后约40Ma(172-130Ma)的时间里,流体向盆地中生物礁及其他构造部位运移聚集。由于盆地中烃源岩逐渐成熟,这一过程是油气运移成藏的过程,也是有机流体萃取成矿物质,最终演变为有机成矿流体并聚集的过程。燕山运动是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构造营力(130-46Ma),同时也是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原因。正是古油藏的破坏打破了流体的动态平衡,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右江盆地的金矿和古油气藏是同一种流体体系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广西宁明亭亮茅口组生物礁古油藏为十万大山盆地已暴露破坏的礁石油藏之一。亭亮生物礁为大新(崇左)台地边缘发展起来的大型堤礁。礁的主要造架生物为海绵、水螅、苔藓虫及藻类等,其沉积组合具礁基、礁核、礁盖、礁间滩及礁前等亚相。该石油藏的含沥青储层主要位于礁体的上部和顶部,含沥青礁灰岩厚达98m以上。礁储层次生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埋有机溶蚀作用,同时在空间上还与礁顶部古风化壳和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烃源  相似文献   

12.
概略介绍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生产近况,详细考察了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和俄罗斯尤罗勃钦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包括油气田基本面貌、地质构造背景、烃源岩、储层、盖层、成藏等特点。两油气田均处于海相克拉通盆地长期发育的古隆起上,年代古老(8亿年前),具有大面积分布和一定厚度的有机碳含量为1%~2%的泥质岩、泥质碳酸盐岩作为生油层;碳酸盐岩储层特性因受潜山风化作用而变好;均有巨厚盐层作优质盖层;两油气田均多期成藏,早期油藏因遭破坏而形成大量固体沥青,但后期油气仍得以大量保存。最新观点认为,不含泥质的纯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很低,不能作为有效生油层。针对塔里木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目标和勘探实际,论及石油地质考察后九方面的启发,提出三方面的建议和塔里木碳酸盐岩地质研究要攻关的五个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测井信息的山前挤压构造区地应力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军  张莉  王贵文  李军 《地质科学》2005,40(2):284-290,302
中国西部前陆盆地主要以挤压构造应力为主,地表与地下构造异常复杂。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既需要精细的地应力研究与预测,也需要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近似方法。本文通过对稳定构造地区与挤压构造区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深度域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信息来计算最大岩石主应力的近似方法:统计模型法。应用该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挤压应力区进行了实际计算,其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还分析了岩石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据此对山前挤压区地应力分布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原型盆地叠加成油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具有多种盆地原型叠加复合的特征,不同盆地原型控制着盆地油气组成,原型盆地的特点决定了奥陶-寒武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主要油源层的分布,演化,原型盆地叠加演化同时亦控制着油气藏形成,演化,破坏,构造了一个动态成藏系统,经过长期而且复杂的演化,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具有多源,多期次,多方痊,非均等的油气与分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网毯式成藏体系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油气成藏理论,在济阳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勘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东濮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至今尚未发现新近系油气田。本文运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新近系成藏条件,认为馆陶组块状砂岩层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和连通性好,是本文所称的“毯”;长期活动的断层连通了古近系烃源岩和“毯”,是油气运移的网。由此建立的东濮凹陷油气成藏模式指出馆陶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可以形成与济阳坳陷斜坡带类似的新近系地层超覆油藏,具有古地貌形态控制油藏分布、连续性差和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油气域中,多因复成油气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分布于过渡际(包括壳体演化阶段转换期及正负构造单元过渡带)中。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过渡际中具备集结多渠道油气源条件,空间过渡际者尤为突出,②过渡际中发育有自成系统的油气运移通道网络,可将多个油气源的油气汇聚于同一圈闭之中;③过渡际中存在形式多样的圈闭类型;④过渡际中具有多种类型的储盖组合。此外,空间过渡际中的地温场往往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压性环境和张性环境的过渡际状况有所不同,因而,各自的成藏条件、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聚集带的展布方式亦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南方石油地质条件“先天国内第一,后天国内最差”。南方未变质的沉积岩自晚元古代的震旦纪至新生代的第三纪沉积齐全,厚度很大,油源丰富,油气苗遍布,含油气远景乐观。但由于印度、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活动,受力交点在南方,且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密集、强度又大,勘探条件极为困难,风险大,南方具有勘探价值的地区有十七块。即阜阳黄口、合肥、苏经-同、皖南、萍乡-乐平、弋阳-吉安、浙闽东部火山岩覆盖区、江汉、秭归、  相似文献   

18.
油气地质模型中流体流动机制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龙德 《地质科学》2004,39(4):457-462
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分别研究了油气在聚集后散失过程的流体流动机制。流体场的力学机制决定了油气在散失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油气层自身流动的独立性。研究表明:一个局部高点的石油泄漏对另一个高点石油保存影响不大或基本没有影响,虽一个高点泄漏而两个高点的天然气均能被产出,遭受破坏的聚集带油藏一般比较孤立而气藏却成组分布。这对同一聚集带上的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盆地火山岩特性及其与油气成藏作用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汤艳杰  陈福坤  彭澎 《岩石学报》2010,26(1):185-194
在全面总结火山岩的特性、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条件、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的基础上,详细列举了与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过程密切相关的火山岩的岩相、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火山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其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孔隙等,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相、岩性、粒度、构造应力和充填期等因素的制约;丰富的生油层、优越的储集条件、火山岩裂隙主要发育期和油气聚集期相近、良好的盖层以及适当的圈闭条件相匹配,则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火山岩型油气藏的勘探已成为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了东营凹陷第三系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东营凹陷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由定性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