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育肥效果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配制五组实验饲料(β-胡萝卜素测定含量分别为3.3、56.7、108.9、207.9和320.0 mg/kg)投喂生殖蜕壳后雌蟹,评价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增重率(WGR)、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对雌蟹育肥期间的WGR、GSI和HSI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显著增加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总脂含量;(2)就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而言,肝胰腺和血淋巴中SOD、T-AOC、GSH-Px、AKP和ACP免疫相关酶活均随着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饲料中β-胡萝卜素含量为100~200 mg/kg时,组织中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最高;(3)卵巢、肝胰腺和蟹壳中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仅显著增加了卵巢和肝胰腺红度值(a*)。综上,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投喂添加β-胡萝卜素质量比分别为50,100 mg/kg的实验饲料,饲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探讨了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能够明显增加中华绒螯蟹的质量,提高养殖成活率;极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百分率(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或P<0.01);极显著增加卵巢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P<0.01);显著增加肝胰腺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P<0.05);较明显增加中华绒螯蟹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直径,但对于肝胰腺指数、卵巢和肝胰腺蛋白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血淋巴细胞在甲壳动物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造血组织(Hematopoietic tissue, HPT)生成并随着开管式循环分布到身体各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研究表明甲壳动物造血组织是否受草本植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和组织化学等技术,初步探索了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提取物对中华绒螯蟹造血组织和造血因子Astakin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原代培养的造血组织细胞中添加终浓度为0.85mg/mL的白芍提取物后,造血因子Astakine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进一步制备含1%白芍提取物的中华绒螯蟹饲料并进行饲喂实验,结果显示饲喂含白芍提取物饲料的中华绒螯蟹造血组织的Astakine mRNA的表达量较饲喂前上调了10.5倍,要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结果同样表明,饲喂含白芍提取物饲料后中华绒螯蟹造血组织的Astakine蛋白荧光信号也要强于对照组。通过造血组织的形态学观察和造血组织体重百分比的检测,我们发现白芍组中华绒螯蟹造血组织含有较多卵形小叶,且造血组织体重百分比较饲喂前增加了6.64%,而对照组仅增加1.6%。免疫保护率实验显示,在脂多糖急性刺激下,白芍添加组的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77.5%)要高于对照组(57.5%)。综上所述,白芍提取物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造血因子的表达和造血组织的发育,从而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氨氮浓度环境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NH 4-N3.0mg/L10天或1.0mg/L20天时,其血淋巴血细胞密度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NH4 -N2.0mg/L和3.0mg/L无论10天或20天,血细胞吞噬百分率均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3.0mg/L10天或2.0mg/L20天,血细胞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H4 -N1.0mg/L和2.0mg/L分别20天时,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1.0—5.0mg/L10天时,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著(P<0.01)下降;但NH4 -N1.0—4.0mg/L20天时,血清PO活力水平均比10天时有所上升。NH4 -N3.0—4.0mg/L10天或1.0—2.0mg/L20天,以及5.0mg/L10天或3.0—5.0mg/L20天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会引起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血细胞吞噬能力、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的逐渐下降,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5.
VE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河蟹血清、肝胰腺、卵巢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的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是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添加VE 时 ,与对照组相比 ,各组织中SOD活性随着VE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p <0 .0 5或 p <0 .0 1 ) ;ALP和ACP活性则随着VE 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 p <0 .0 5或 p <0 .0 1 ) .这表明VE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河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VE 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河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能有效发挥其增强河蟹免疫功能的VE 适宜添加量为 ( 0 .2~ 0 .4)× 1 0 - 3(m m) .  相似文献   

6.
采用膜片钳技术解析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表达的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研究了中华绒螯蟹BKca对血淋巴细胞吞噬和杀菌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当Ca2+浓度在0.3-3.0μmol/L范围时,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表达的钙激活钾通道的开放表现出明显的钙依赖活性;培养液中游离Ca2+的添加显著增强了血淋巴细胞的杀菌能力和呼吸爆发活性,但对其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6mmol/L[Ca2+]浓度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的Kca阻断剂四乙胺(Tetraethylammonium,TEA)后,血淋巴细胞的杀菌能力和呼吸爆发活性均显著降低,但其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并未受到影响.这提示钙激活钾通道可能通过间接调节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而在血淋巴细胞杀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和3%聚?-羟基丁酸酯(PHB), 研究PHB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肝胰腺酶活力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0.8—1.0g的幼蟹(每组60只)在循环水养殖系统单独培养60d后, 对幼蟹蜕皮间隔、个体增重和肝胰腺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随饲料中PHB添加量的增加, 幼蟹个体体重增加, 蜕皮间隔缩短, 3% PHB添加组显著高于未添加PHB的对照组(P<0.05)。肝胰腺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下降, 碱性磷酸酯酶(ALP)活力增加, 酸性磷酸酯酶(ACP)活力相对稳定, 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含量(GPT)活力总体较低且显著下降(P<0.05)。PHB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 除了与?-羟基丁酸提供能量物质有关外, 还与非特异免疫防御能力的提高和肝胰腺细胞良好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于 2 0 0 0年 3月提取中华绒螯蟹眼柄总RNA ,以此为模板 ,根据日本对虾的神经肽Pej SG Ⅳ设计兼并引物 ,进行RT PCR扩增 ,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 ,获得一特异性的产物 ,将该片段克隆到载体中进行测序。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特异性cDNA片段由 2 1 3个碱基组成。在生物信息数据库中查找由该cDNA推定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序列 ,可以发现有大量甲壳动物的CHH家族神经肽与它相似。在所有相似序列中 ,甲壳动物的蜕皮抑制激素 (MIH)与它的相似度最高 ,这一结果提示由中华绒螯蟹的眼柄特异性cDNA片段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可能是它的MIH片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VC),维生素E(VE)探讨其对镉致毒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Px)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镉中毒对照组相比,添加VC组能延缓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时间,减小其降低幅度。VC添加量增加(0.5%上升到1%),抗氧化酶降低的延缓减小作用随之增加。而投喂添加了VE的饲料,河蟹肝胰腺中SOD,CAT和GPx的变化与投喂VC组相似,表现为SOD、CAT基础活性下降,GPx活性上升,同时也能减慢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时间,减小其降低幅度。随VE量增加(0.02%增加到0.06%)以上变化呈增强趋势。从实验结果看VC,VE都可在镉致毒初期起到抗氧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菹草疯长及其腐败给湖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采用不投喂方式,对比研究了东平湖草鱼-中华绒螯蟹不同复合养殖模式下鱼、蟹生长情况及其对底质碳(C)、氮(N)、磷(P)营养盐含量的影响,来筛选适宜东平湖的生态养殖模式。结果表明,草鱼的摄食作用能有效控制菹草生物量,减轻菹草腐败带来的底质污染;中华绒螯蟹在整个养殖期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减轻底质碳氮磷含量,达到"养底"目的;综合比较发现,C2E1(草鱼2 ind/m~2,中华绒螯蟹1 ind/m~2)为最佳生态养殖模式,鱼、蟹生长状况最优,可生产草鱼31037.04 Kg/ha,中华绒螯蟹359.94Kg/ha,同时每产出1 t草鱼可从环境中带走129.43 Kg的C、27.83 Kg的N及3.30 Kg的P,每产出1 t中华绒螯蟹可从环境中带走121.51 Kg的C、17.22 Kg的N及1.89 Kg的P,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胚胎超低温液氮保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钦昭 《海洋科学》1994,18(4):44-47
选用两种低温保护剂配方,A:10%甘油+4%葡萄糖;B:15%DMSO(二甲基亚铜)+4%葡萄糖+2%柠檬酸盐,利用微机控制生物降温仪,对栉孔扇贝胚胎进行液氮低温保存。似1℃/min由室温降温至-20℃,接着以20℃/min降温至-80℃,然后样品直接入液氮保存(-196℃),1周后,经45℃水浴解冻,栉孔扇贝胚胎(发育6d)的存活率达65.1%(A配方)和56.5%(B配方);而采用6℃/min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笔者在调研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东方Tun属分鱼种以至不同部位的毒性强弱,讨论了河豚毒的性质,毒力及中毒机理与防治方法,同时也对河豚毒的药用价值与利用作了较简明的介绍,最后作者尚对东方Tun属分类学,中毒防治及河豚药物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些意义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二十碳五烯酸(EPA)是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酸,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刘玉军,1987;Clemons, et al.,1985)。人和动物体几乎不能合成EPA,只能从食物中获取,而海藻是不饱和脂防酸的(原始)初级生产者。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EPA含量较高,且易于养殖的小球藻 Chlorella sp-2 (李荷芳等,1999)为原料,用不同的营养液对其进行培养,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和EPA的含量变化,以便选择能使小球藻生长好、脂肪含量及EPA含量均高的营养条件,为开辟EPA的新来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受忠 《海洋与湖沼》1981,12(3):291-296
桡足类从卵中孵出后有一段复杂的变态过程。淡水自由生活的种类大都经过6个无节幼体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然后才达成体。各期幼体在形态上互不相同。无节幼体与成体形态相差尤为悬殊。 自从Leeuwcnhoek首次发现桡足类的幼体以来,在其后的两百年间研究甚少,以致著名的分类学家M?ller不相信形态上如此相异者属于同一物种,而将无节幼体误作另一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对广东柘林湾每月一次的监测结果,分析了柘林湾海域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并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评价了增养殖区的营养水平。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氮磷的分布特征表现为西、北部海区大于东、南部海区,近岸高于离岸的基本格局,其主要来源为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目前,柘林湾整个海区处于严重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汞、锌、铅对黑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耀  陈超 《海洋科学》1988,12(3):54-57
本文就汞、锌、铅3种重金属对黑鲷胚胎(包括前期仔鱼)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与铜对黑鲷胚胎发育的影响作了比较。黑鲷卵和前期仔鱼对上述4种重金属的敏感顺序是:汞〉铜〉锌〉铅。初孵仔鱼对汞及胚孔封闭前的发育卵对铜较其它发育阶段更为敏感。初孵仔鱼和脊椎形成前的卵对锌、铅都比较敏感,但大大低于对铜和汞的敏感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脊椎形成后至孵化前的胚胎发育期间,卵对4种重金属的敏感性都远较胚胎发育的其它阶段低。汞、铅对黑鲷的胚胎发育有较明显的迟滞效应。高浓度的锌和铅引起大量初孵仔鱼的畸变,而在含汞海水中,在胚胎直至前期仔鱼的发育期间无畸变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7.
5种红树植物对Cu、Zn、Pb积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功能。本研究选取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5种不同红树植物,分别是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秋茄(Kandelia obovata)、角果木(Ceriops taga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树龄阶段的红树植物组织(根、枝、叶)及其林下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u、Zn、Pb的含量,从而计算红树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分析不同红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类型及不同植物生长期对重金属吸附功能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大龄角果木表现为最大,小龄角果木次之,而中龄桐花树最小。不同植物组织中大龄角果木的根部对Cu的吸附能力最大,最小的是大龄木榄叶;对Zn的吸附能力最大的是小龄海莲枝,最小的是大龄木榄根;大龄角果木枝对Pb的吸附系数最大,中龄木榄根最小。总体而言,5种红树植物对重金属(Cu、Zn、Pb)的总吸附能力大小表现为:角果木>海莲>秋茄>桐花树>木榄,其中富集系数最大的角果木总值为5.8869,最小的木榄总值为2.4342。  相似文献   

18.
山东荣成后港泻湖沉积及其速率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荣成后港泻湖和镆铘岛周围地区的勘察及S02孔岩芯样品的粒度1、4C、有孔虫等分析资料阐明了该泻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其形成于冰后期最大海侵之后(约7KaB.P.),泻湖的沉积速率约为0.8mm/a。对比得出,山东半岛的泻湖一般形成于最大海侵之后的两个时期,7KaB.P.左右和5~4KaB.P.;其沉积速率大多在1mm/a左右,最大可达1.56mm/a,最小的为0.55mm/a。泻湖的沉积速率大小主要与入湖物源有关,也与相对海平面升降,沉积物的压缩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75和1980年在西沙群岛调查采集时获得的新资料共报道滨螺科五种,分隶于2属、3亚属,并对以前发表的一种种名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20.
图们江口水中Zn,Cd,Pb,Cu的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防吸附物理涂汞电极反问极谱对图们江口、东海及日本海水中Zn,Cd,Pb,Cu进行了形式分析,其不稳定态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0.071,0.039,0.69ug/L(占总量的15~27%),分布较为均匀,证实了痕量金属离子(自由离子及不稳定络离子的均匀分布规律。有机结合态Zn,Cd及Pb(10~30%)和颗粒态Zn,Cu和Cu(15~40%)的较高含量位于长江口、东海及图们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