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工程地质学,在地质学科中是一门比较年青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工程地质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仅有近六十年的历史,而在我国还要晚些。但属于工程地质范畴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还是很早的。 一、历史回顾 我国有着扬名全球的古代灿烂科学文化。长城,大运河,灵渠及都江堰为举世闻名的我国古代四大工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工程地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在我国,自觉地把地质学的知识应用于工程活  相似文献   

2.
创刊词     
《工程地质学报》创刊号同读者见面了。我国工程地质界对此盼望已久,经过长期的努力争取,现在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工程地质学报》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的进步,它的出版发行将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地质科学服务于人类主要为两大领域,一是探寻矿产资源和能源;二是合理开发资源和能源、指导工程建设、保护环境、减轻灾害。所以,工程地质学科在当今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的学术总结。会议以"‘一带一路’与生态环境-新时代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为主题,近1500位代表通过41个大会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283个分组报告,进行了广泛交流。本文结合会议和文献,梳理了我国工程地质几十年理论积淀与学科成就,主要包括学科体系的成长与壮大,岩、土体工程地质,灾害与动力工程地质,海洋、城市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国际化,工程地质技术发展,标志性重大工程成就,以及工程地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10个方面。结合会议主题和工程地质学科布局、技术创新、学科全球化等时代特点,阐释了新时代工程地质的学科构想,指出了新时期工程地质的学科任务。  相似文献   

4.
正张咸恭先生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先驱,也是工程地质学界的一代宗师。百龄长寿老人张咸恭先生宝贵的一生始终引领着工程地质学的前进。张咸恭先生是我国《工程地质学报》的名誉主编。如果说学报是学界的灵魂,则张老先生就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的精神象征。在那坚定的理论联系实践理念的指导下,他不断地推动着工程地质学科和工程地质工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2014年太原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的学术总结.这次会议以资源开发中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为题,聚集了全国8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15个大会报告, 3个分会场共69个报告,集中反映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会议报告和论文展现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敢于触碰国际工程地质前沿难点; (2)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问题为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工程地质走向世界,工程地质没有了国界.企业界活跃参与,学术交流走出了象牙塔; (4)高新技术在工程地质界广泛运用,促进工程地质大发展; (5)青年成为学术舞台的主力军; (6)中国工程地质学家开始哲学思考,中国的工程地质进入新的境界.本文也指出了我国工程地质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 二是学科精神建设亟待加强,而最大的挑战正是学科精神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沿海地带是海陆交接的边缘地带, 是-个多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开发潜力很大。但沿海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而沿海地带的开发利用又涉及许多部门和学科, 在开发过程中已引起若干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因此, 加强沿海地带资源开发的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带资源开发过程中引起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沿海地带及其邻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区划。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沿海地带可持续发展方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工程地质学科的世纪演化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本刊的新春献辞,文中对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评述。回顾了它的由来,讨论了它的理论基础的夯实,畅谈了工程地质学科的想往和前景。在科技和工程极大发展,人地和谐受到全人类共同关注,正酝酿着科技突破的新世纪,作者期望我国工程地质学界关注趋势的影响及学科整体的前进和未来,并为此在蛇年及未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工程地质: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十年,工程地质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难题,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研究,极大减少了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十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奠基超级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学科发展”。但是应当注意到,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吸收相邻学科特别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加强工程地质人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6):1087-1095
第9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12年10月在青岛召开。本文以本次会议所发表的论文和参会者所作的主要学术报告为基础,结合作者对近年来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情况的认识,对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认为,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促使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呈现出如下新趋势、新特点:(1)研究领域从陆地向海洋进军,从山区向城市扩展。海洋工程地质和城市工程与环境地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热门研究领域和方向。(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尺度从工程规模的中观尺度逐渐向整个地球系统的宏观尺度和向矿物颗粒、晶粒甚至是分子、原子结构的细观和微观尺度延伸和扩展。(3)工程地质学的探测试验仪器由主要从国外进口逐渐向自主研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在本领域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后,指出了工程地质学今后仍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工程地质学科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助概况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3年至2007年工程地质学科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科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和资助数量与其研究队伍的状况是匹配的,申请经费基本得到了满足,但申请项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工程地质学科在国家层面上的领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青领军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张咸恭 《地球科学》1989,14(2):109-115
本文回顾了我国工程地质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和现状,指出了我国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工程地质学报》将于1993年第三季度创刊发行。《工程地质学报》为季刊,16开本,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工程地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对某一学术领域的综述、评论、学术动态报道和研究简报等。  相似文献   

13.
谈工程地质的学科价值与学科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我国近期工程建设的规模增大,埋藏加深,地质条件更复杂,由此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表现出显著的新特点,即研究对象大、深、动、热凸现,工程地质过程水、岩、温、化耦合,已有理论遭遇挑战,工程地质过程研究需要扩充。工程地质学科近期需要加强地质体工程性质研究、工程地质动力过程研究,以及地质环境研究。地质、地球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的结合是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并重的模式是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壮大起来,同时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一个地质分枝学科,广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者,做出了应有贡献。但以往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其原因是没有严格遵循地质工  相似文献   

15.
编后语     
综观本期论文,主要涉及到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几大流域水电站建设中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二是对相关专门问题的深入研究及工程应用。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给工程地质学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驱动力。我国各大流域,尤其是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各流域,水量丰沛,坡陡流急,非常适合于水电站建设,以利用水能资源。但水电站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地质问题,给我国工程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期专门发表了一些大型水电站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文章。论文涉及到一系列流域开发和水电站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如雅砻江峡谷岸坡松…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研究是工程地质学科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领域。作者指出,工程地质学应当夯实学科基础,吸取相关学科理论,重塑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出精品工程,重视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谷德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也是中国工程地质的奠基人。他德高望重、学术精深,且谦逊、诚挚和富有担当精神;他对后辈关怀备至,注重培养和身教言教,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谷德振先生是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使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他创立的岩体结构控制论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岩体结构控制论已成长为一巨树,形成许多分支,如岩体结构分类、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力学、反分析法等。南京大学优势面研究组学习他的结构控制论,找到自己的学科研究方向,以结构面为研究对象,通过30余年努力,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优势面理论。我们将优势面理论视为结构控制论生长的一个分支。21世纪,以结构控制论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引入纳米地质与纳米技术,探索宏观工程地质的自然规律和更微观规律的内在关系;在地质灾害防治与预测研究中,应注意灾害链问题,加强灾害类型、形成机理研究,给出治理对策措施。同时,应注重灾害防治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今年正值谷德振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想起往事,记忆犹新。我们满怀敬佩和感激,撰写此文以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由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发起,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山区环境工程地质国际讨论会”于5.4.—5.8.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工程地质学科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得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名誉主席M.Arnould(法)、现任主席D.L.White(加)、秘书长L.Primel(法)、  相似文献   

19.
论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国煜 《江苏地质》2001,25(4):196-199
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工程地质5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分析认为,岩土特性成因控制论、岩土体稳定性的结构控制论和人地协调论是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了在基本理论和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是工程地质向新水平迈进的重要途径,并以优势面理论为例作了介绍说明。同时对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解放初期作为地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可以说是个空白点。国民党反动统治留给新中国的仅仅是几个技术人员和寥寥可数的几个坝址和个别城市地下水的调查资料,更谈不上有关这门学科的科研工作。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飞跃发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也随着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