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谨敞  邵顺妹 《内陆地震》1995,9(4):345-350
遥感图象的解译结果表明,环形构造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密切。通过对环形构造控震作用的研究,指出了环形构造的控震模式及环形构造对地震构造环境的分析和地震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遥感图象的解译结果,介绍了环形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强地震的控震作用,指出了环形构造的地震构造模式和环形构造对分析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莫霍界面速度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祥  薛广盈 《地震地质》1995,17(4):446-452
根据陕西省及邻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地震及工矿爆破的首波走时,采用地震层析技术,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界面速度图象。并对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其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将地震活动空区划分为三类,并以川滇地区大量强震和中强震为例,着重研究第三类空区——环形图象及与之伴生的前兆震群的特征,给出了有关的经验公式。并对环形空区的出现与地震前兆阶段的关系及预报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地震资料探讨了山西临汾7 1/2级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地震围空区是这次地震前的主要活动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地震资料的来源及其使用原则;进而对空区图象的性质和指标进行了确立,亦探讨了空区的孕育演变过程,分析了临汾7 1/2级地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作者通过一定的工作,得出了:临汾7 1/2级地震的发生是华北一系列大震活动后的产物、7 1/2级大震前,临汾盆地构造应力已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临汾地震围空区的孕育和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其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应力积累—应变加速—平静—地震释放。故应高度注意这个强震活动场所的地震活动图象和演变。  相似文献   

6.
环形构造是地表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其活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颇为密切。在冀东地震区进行这项工作,对地震研究确有很大意义。一、冀东环形构造的标志所谓环形构造是指在地表上出现围绕某一中心或类核心区,呈连续或断续的弧形、环形、放射状分布的同代、异代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现象;它有正向和反向的;其规模不一,形态各异,有园形、椭园形及园锥形,乃至等轴多角形。据此,我们利用1:100O0  相似文献   

7.
地震活动性图象反映了地震的群体特征。本文阐明了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图象具有空间分布的网格块体性;一定地区间地震发生的相关性;一定的地震活动图象在空间上常可有所平移再现等特征。这些图象的尺度均可达到成百上千公里。据此认为地震的动力也应有与此相当的大尺度。中国大陆地震基本集中在一个厚度仅为15 km的地层——发震能干层,与活动性图象的尺度相比,具有悬殊的宽厚比。因之认为地震构造应属一种薄壳结构。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图象与薄壳结构的失稳屈曲图形有同质同象的相似性。据此估算其量值与观测到的图象尺度颇为吻合。结论认为:地震活动性图象似受控于结构的失稳屈曲;地震构造可视为主要由发震能干层所构成的一种薄壳结构(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野外考察及收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地质特征。对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类划级,初步建立了南北地震带构造和地震活动图象的关系。并依据构造条件的相似性及地震重复率的研究,对南北地震带近期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判定。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地震活动性图象 地震活动性图象,主要指前兆性地震活动性图象,以研究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本身的演变规律为目的。其基本思想是:地震活动性图象是深部构造应力场的一种反映。后期的地震活动与前期的地震活动是直接有关的。因之,可以利用地震活动性图象达到所谓“以震报震”或“以小地震预报大地震”的目的。 既然地震活动性图象是以前期的地震来预测后期  相似文献   

10.
在对1966年以来63次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全时空扫描的基础上,讨论了大陆不同构造区域、不同震源机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图象与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显现出应力集中和减弱两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中期阶段)的活动图象以条带、空区和集中活跃为主;第二阶段(中短期)以持续平静为主. 走滑和正断层机制震前显示出较好的特征图象;逆冲断层震前的活动图象与其它两种机制的图象不同,没有明显的特征图象,两个阶段都有平静现象出现. 强震前中等地震条带走向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走向一致性较好,但空区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柔洁  沈军 《内陆地震》2004,18(3):276-280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遥感图像的宏观性解译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该项目主要利用遥感及GIS地理信息软件合成数字遥感图像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三维地貌影像图,与城市房屋等数字图层叠加,建立与地理图层相连的属性数据库,实现断层与地面建筑关系的实时查询,并对用于构造背景的三维立体模型的显示、可视化飞行技术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在城市活断层研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丽江地区活动性构造发育,地震发生频繁。以遥感影像线环结构理论论述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和活动环块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地质地貌特征,并分析活动构造与场地稳定性的关系,进而划分出该区内易发震地区与相对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4组,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多与地震活动相关,而北东向活动断裂是研究地区主要的地震构造。从构造地貌、断裂活动、遥感解译活动线性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印证关系来看,大别山北麓、皖东北地区是安徽现代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其中,皖东北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遥感影像信息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遥感图像不仅从宏观上展现了活动断裂与其它活动构造的影像全貌,而且直观地揭示了洗断裂的影像信息,为分析断裂的活动状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为识别地震构造与强震的孕育地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遥感技术方法本身的优势,又使得遥感构造研究具有了视域开阔、信息丰富直观、处理方法多样、易于综合分析、获取成果迅速等特点。从直观上讲,活动断裂遥感影像标志主要有色调、构造形态、断层三角面、地貌及水系等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垂直错动标志。从多方面总结了活动断裂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和识别标志,并为今后活动断裂以及地震研究中遥感影像信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构造遥感解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治坤  田勤俭  陈立泽 《地震》2005,25(4):127-132
南北地震带中段断裂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 本中研究区域为东昆仑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交接区, 该区断裂从遥感影像上分析主要有NW向、 NE向、 SN向三组, 包围着岷山隆起近似成三角形。 交接区内构造复杂, 曾发生1879年武都8级地震、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等强震。 通过遥感资料对该区断裂进行构造解译, 确定该区构造活动型式及地震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周期性、丛集性、重复性和迁移规律,中强地震前的前震活动图象,前震环形空区,前震“时—空弯形”平静区和前震条带与近期小震活动出现的异常图象的相似性,对中强地震预报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造应力场是一个应力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它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调整变化。本文利用地震记录资料,在时间域里测算中小地震剪应力值,追踪分析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强度时空动态变化图象,探讨其与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并对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与某些地震前兆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建华  李望洲 《地震地质》1991,13(2):152-160,T002
本文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18幅630张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的卫星图象,发现唐山地震前,卫星图象上显示出了压扭性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张性的构造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出现在唐山地震前13—16个月之间,是一种地震中期前兆信息。运用我国地面站卫星图象,监测京津及敏感点上的构造活动信息,捕捉未来大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对地震减灾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汶川M_S8.0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区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重力场动态变化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汶川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重力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20.
华北最新剪切构造网络与地震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华北近期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卫片影象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华北地壳正在发育一套脆——韧性剪切构造网络。它是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产物,控制着华北地震活动图象。两千多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表明,网络交结的部位是中、强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网眼”是比较安全的地域。文中讨论了这种构造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华北地震区划和监测预报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