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东经75°—105°,北纬27°30′—40°之间,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北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为界;东跨秦岭,分界不明显;东南以龙门山、贡嘎山至大雪山一线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为界;西南止于国境边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隆起时代最新,地壳厚度最大的高原。高原地势总的趋势西高东低,在藏北及川青边境尚保留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原始剥蚀面,高原周围河流切割比差最大在5000米以上。这里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面积达240万公里2,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又是地球上最年轻、最活动的隆起带,具有地壳最大的厚度和独特的深部形态,故向为中外学者瞩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处于欧亚文明交汇区,拥有古丝绸之路的高原支线,其严酷的极端环境对人类生存形成巨大挑战,研究高原自然环境与过去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应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模式与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选用了海拔、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人体舒适度及绝对含氧量自然因子指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以1 km×1 km栅格为研究单元的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指数(EEI)分区,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人类活动时空演化及原因。结果表明:高原EEI变化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根据EEI数值高低将评价结果依次分为低极端区、较低极端区、中极端区、较高极端区和高极端区,其中高极端区分布在高原腹地和西部少量高大山脉,较高极端区面积广大且高山横亘,中极端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川西高原、青海南部及藏南谷地等地区,较低极端区以高原边缘河谷和横断山区为主体,低极端区为面积占比最小的藏东南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条件的转变、东西方文化交流引起的生存技术革新和生业模式的转变,使人类活动分布重心先后经历了较高极端区均衡散布型(旧-中石器时代)、较低极端区丛簇集聚型(新石器时代)、较低极端区连片集聚型(青...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残留盆地共95个,探讨了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上新世总体构造地貌格局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影响着青藏高原广大范围内的构造抬升。东北部昆仑山、祁连山地区是两大构造隆起蚀源区,两大山系夹持的柴达木盆地是高原东北部最大的陆内盆地,祁连山以北和以东地区则以盆山相间的格局接受周围山系的剥蚀物质,直到晚上新世(青藏运动"A"幕)高原东北部进一步强烈隆升,山间盆地抬升成为剥蚀区。新疆塔里木和青藏高原东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区。高原东南部为一系列走滑拉分断裂运动形成的拉分盆地,上新世早期堆积洪冲积相砾岩,中期为湖泊、三角洲沉积,晚期随着山体的进一步抬升,盆地又接受冲洪积扇相砾岩堆积,并被河流侵蚀剥露。高原南部上新世多分布一些近南北向盆地,是响应高原隆升到一定程度垮塌而成的断陷盆地,同东南部拉分盆地类似,上新世沉积相也由早至晚分为3个阶段。恒河地区上新世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快速抬升,沉积以粗碎屑为主,形成狭长的西瓦利克群堆积。上新世青藏高原总体地势继承了中新世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地貌特征,但地势高差明显较中新世增大。  相似文献   

5.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四川省境内,海拔7514米(实测新高程),是世界著名山峰之一。1982-1985年间,我们使用地面摄影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联合成图方法,绘制成一幅(70×100厘米)1∶25000贡嘎山冰川图,等高距为20米。该图精度符合国家测量规范要求。该图表现以贡嘎  相似文献   

6.
第三纪青藏高原面高程与古植被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魏明建  王成善 《现代地质》1998,12(3):318-326
收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全部有关青藏高原第三纪古植被的研究资料,从整体角度对青藏高原的古植被演化史与高原面高程变化史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第三纪古植被经历了由古老、湿热环境下的热带低地森林,脉动式地渐变为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及灌丛草原。反映高原是阶段性、持续上升的,其间不存在大幅的降低过程。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所围限的藏北高原比喜马拉雅山系隆升早,且在整个第三纪都比喜马拉雅山高,到上新世的中、晚期其高度已达海拔3000m以上。喜马拉雅山系成为世界屋脊是第四纪以来的事。  相似文献   

7.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新的高原。它地处中低纬,海拔4500—5000米,有十四座超过八千米的三极的珠穆朗玛峰拔耸于喜马拉雅山群峰之上。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冻融侵蚀是我国仅次于水蚀和风蚀的土壤侵蚀类型。青藏高原由于其海拔高、辐射强、气温低的特点,是我国冻融侵蚀较严重的区域。选择影响冻融侵蚀的5个主要因子: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面积为149.02×104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2.20%;冻融侵蚀敏感区的面积为56.80×104 km2,中度及以上敏感区面积为27.39×104 km2,占冻融侵蚀敏感区面积的48.22%;(2)冻融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度以上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喀喇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区等地区。  相似文献   

9.
横断山脉地区位于北纬21°-33°、东经96°-102°31′之间,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西与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为邻,西北及北部接青藏高原,东与川西边缘山地相连,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绰斯甲—道孚—甘孜—邓柯连线以北,地势高寒,海拔3000—4000米,河谷开阔,地形平缓。此线以南多为高山峡谷,山脉南北走向,并与河流相间自北向南平行排列,山坡陡峻,形成我国著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这一独特地形对本区气候、水文具有明显影响。主要山脉自西向东有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南部尚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一般山高4000-4500米,以大雪山区的贡嘎山最高,达7590米;南部山脉海拔2000米左右。区内地形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10.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大气环流形势,夏半年受印度洋热带海洋季风──西南季风控制,向高原内部、尤其西北部,水份逐渐减弱;冬半年高原面受干冷西风环流影响,致使气候寒冷干燥。从而使高原植被由东南向西北发生递交。上新世早、中期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发育常绿硬叶林,而北部则生长山地常绿针叶林,到更新世早期藏南以亚热带针阀混交林为主,北部出现灌丛和草原植被。自更新世晚期以来,青藏高原除东南部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一部分地区保留部分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外,大部分地区为高山草甸、灌丛草原或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勘察设计》2006,(7):75-75
1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海拔为5072米。  相似文献   

12.
从1991年开始,地质二队二分队在西昆仑山开展了1:50万甚低密度化探扫面工作。西昆仑山工作区西接塔吉克斯坦,南接巴基斯坦,东南以麻扎、黑卡为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工区海拔4000至5000米,高寒缺氧,道路艰险,供给不足,工作环境极其险恶。  相似文献   

13.
后记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它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影响显著。在西北干旱区山地湿岛与荒漠绿洲并存 ,形成亚洲干旱核心区域 ;西藏东南部的水汽通道作用突出 ,而横断山区则分布着瞩目的干旱河谷景观 ;地势格局和大气环流共同制约着高原本身的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独特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模式和别具一格的自然地域系统。孟加拉深海扇是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升与剥蚀的产物。方念乔等的论文认为 ,由于扇体结构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性 ,沉积记录中的若干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使其地质、地貌和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岩屑流和冰湖溃坝等地质灾害频发。利用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西部地质灾害的分布、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对灾害形成的背景进行了探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育于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及昆仑山的高山峡谷之中; 冰湖一般分布于雪线附近; 岩屑流发育在雪线之下基岩裸露区的陡坡上; 融冻泥流则位于海拔更低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过渡地带。高原内部的造山带为灾害提供了地形条件; 冰川和大气降水为灾害提供了水源; 冰川作用和频繁的融冻作用为灾害提供了物源。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是地质灾害发育的内因,高海拔高寒气候是灾害发育的外因。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若华 《地质论评》1981,27(1):58-65
艾里的“山根”说,很多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本文根据我国最新数据指出,“山根”说在我国可以得到证实。至于世界第一高山喜马拉雅山有其独特的形成环境,下面没有相应巨大“山根”,或者说喜马拉雅山的山根不够完全。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也可以说中国既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又有最深的山根。这一现象与“山根”说并不矛盾,不能作为山根说的证伪。  相似文献   

17.
桂南沿海诸流域区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枕云贵高原,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桂南有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大容山和云开大山等连成自西南向东北、复又偏南走向的弧形山脉,山脉向阳面的河流均流入北部湾,构成了桂南沿海诸流域区。该区由于地处低纬,毗邻海洋,因而气候、水文特征与内陆显然不同。一、流域概况桂南沿海诸流域区总面积24111公里~2,约占全广西面积的10.2%,由于北有1000米左右的十万大山和800米左右的六万大山诸峰,特别是1462米的莳良岭、1118米的葵扇顶和1275米的大容山作屏障;南则  相似文献   

18.
本期资讯     
自主创新撑起天路“世界之最”越茫茫戈壁,翻巍巍昆仑,过千里草原,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经过多年攻坚克难,青藏铁路建设者依靠自主创新,在很多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铁路建设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创造了诸多中国和世界第一。青藏铁路时速可达120公里,远远高于俄罗斯等国家冻土铁路401公里至60公里的时速。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青藏铁路代表了当今世界高原铁路建设的领先水平。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世界屋脊”挑战生命极限,勇于…  相似文献   

19.
宋忠宝 《西北地质》2005,38(1):88-88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是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持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周边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面积达8.3万km^2。在这片青色山脉中居住着矫健、善跑的“高原精灵”——藏羚羊。  相似文献   

20.
位于中低纬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第四纪高原隆升和冰期气候叠加的产物,与高纬多年冻土相比,具有厚度薄和不稳定的特点,对全球变化反应敏感.因此,评价冰期-间冰期多年冻土扩张-收缩过程和其范围重建,是研究高原环境变化的重要工作.本文依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温度数据和《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对青藏高原现代大片多年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和高山多年冻土分布进行恢复.依据来自冰川、冰缘和湖泊等证据,采用末次盛冰期气温较现代低7℃,全新世大暖期气温较现代高4℃,进行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多年冻土分布重建.重建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多年冻土扩张明显,面积约为现代冻土面积的195%;末次盛冰期大片多年冻土几乎覆盖整个高原,岛状多年冻土向东扩张明显,向西范围逐渐收缩变窄,高山多年冻土在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地区扩张明显.全新世大暖期多年冻土明显收缩,面积是现代多年冻土的73%;大片多年冻土收缩幅度较小,岛状多年冻土在高原东南部收缩明显,高山多年冻土在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山地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