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98年冬季,新疆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偏高幅度均在1℃以上,其中南疆地区异常偏高。全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疆偏多,南疆偏少。元月初的强天气过程使北疆及北疆沿天山一带普降中雪,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1气候概况1.至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北疆8站平均为-9.7℃,南疆8站平均为-27CC,与常年同期相比,北疆偏高达25℃,南疆偏高达2.9℃,其中南疆气温异常偏高,偏高幅度排历史同期第一位。12月份全疆平均温度普遍偏高,北疆地区为一9,2℃,较常年偏高1.5℃,其中乌鲁木齐较常年偏高达3.2℃,其余地区偏高的幅度在0.5-2.1℃之…  相似文献   

2.
李红梅 《山西气象》2007,(4):15-15,35
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已经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气象观测结果表明,2007年2月,中亚和东亚、欧洲大部、白令海峡及其附近地区、阿尔及利亚和澳大利亚大部气温明显偏高2℃以上,其中东亚部分地区和白令海峡附近地区显著偏高4℃~9℃。2006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4.3℃)偏高1.9℃,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其中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区偏高达4℃~6℃,  相似文献   

3.
1气候概况冬季(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分布不均,日照充足,大风日数偏少。1.1气温冬季全区平均气温在-22.2~-2.3℃之间,与1971—200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全区大部地区偏高2~4℃;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正常外,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包头市、东胜、临河、五原县冬季平均气温偏高4℃。全区普遍出现暖冬,气温明显偏高,统计代表站1961—2006年46年冬季平均气温,12个站中7个站排名第一,其余站均排前10位(见下表)。代表站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及历史排位表代表站平均气温/℃平均气温距平历史排位巴彦…  相似文献   

4.
继1986年后,我区已出现8个暖冬,但今年冬季的气温有较叨显的变化,1993年12月-1994年2月的冬季平均气温:北疆正常略偏低,南疆正常略偏高,个别地区偏高甚多,降水:北疆正常略偏多,南疆正常,灾害性天气少于往年,冬季北疆大部分地区积雪偏厚,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但对牧业生产,交通运输有不利影响。1气候概况气温:季平均气温:北疆西部-62~-15.2℃左右,北疆其余三也区-10~-16℃,南疆地区-3~-6℃,与常年同期相比较,北疆除阿勒泰、富蕴偏高0.6-2.1℃,其余地区偏低0.3-2.0℃,南疆地区偏高1-2℃,按冬季平均气…  相似文献   

5.
1 气候概况冬季 ( 2 0 0 0年 1 2月至 2 0 0 1年 2月 )气候特点是 :全区平均气温西高东低 ,锡盟及以东地区出现异常低温天气 ,并且持续时间长 ;降水普遍偏多 ,坐冬雪形成较早 ,特别是隆冬降雪频繁 ,积雪较深 ,大部牧区白灾严重 ;中西部局部地区出现大风、沙尘暴天气。1 .1 气温冬季平均气温锡盟东部及以东地区比历年偏低 1~ 4℃ ,其余地区比历年偏高 1~ 4℃。 1 2月份平均气温集二线以西较历年偏高 2~ 4℃ ,以东较历年偏低 1~ 4℃ ,个别地区偏低 5℃ ;1月份平均气温西高东低 ,集二线以东比历年偏低 1~ 5℃ ,以西地区偏高 1~ 3℃ ;2…  相似文献   

6.
帅世殊 《贵州气象》1998,22(5):41-44
1气候特征1998年春季(3~5月)主要气候特征为:气温变幅较大,特别是3月中旬至3月下旬温度变化剧烈,与常年比较季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多阴雨;春旱和冰雹严重。3月省内主要以阴雨天气为主,气温偏低,降水偏少;4~5月主要是干暖天气,气温偏高,降水偏少。2主要气象要素分布2.1气温2.1.1季平均温度今春省之南部和东南部边缘、乌江下游及赤水河流域季平均气温在18.0℃以上,其中以册亨21.3℃为最高;省之西部及开阳在15.0℃以下,以威宁13.2℃为最低;省内其余地区在15.0~18.0℃之间。与常年相比,除赤水偏高2.2℃、习水…  相似文献   

7.
1天气概述1998年冬季(1998年12月~1999年2月)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是:大部分时段气温异常偏高,降水显著偏少。全省季平均温度为18℃,较常年偏高28℃,其中鲁北、泰沂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潍坊最低,为01℃,鲁西...  相似文献   

8.
1前言1997年冬季(11月—1998年2月)由于影响我省的冷空气势力弱,各地出现了气温高、冻土浅、降水持续偏少、积雪薄的天气特点。气温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分布范围之广,为建国以来所罕见(仅次于1994年),是我省冬季第二位高温。1997年冬季也是自1986年以来我省连续出现的第12个暧冬。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正常偏高。其中,华北北部及我国东部沿海、华东、华南等地区气温高1℃以上,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高(2—5)℃。亚洲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也是暖冬。因此,我省也是1997年亚洲东部冬季高温区的一部分。2冬季天气特点2.1冬季气温分…  相似文献   

9.
广东兴宁地区近46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0,他引:2  
利用1961~2006年兴宁机场的逐日信息化资料,分析了兴宁地区46年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宁地区年,冬、夏季平均温度以及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增温率为0.015℃年;综合来看,20世纪60~90年代冬季增温幅度大于夏季,21世纪初夏季增温幅度高于冬季;年平均降水量为1488.9mm,季节性显著,其中夏季最多,占年平均降水量的45.4%,秋季降水量最少。降水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不明显,其气候倾向率为-2.89mm/年。  相似文献   

10.
1月份,西伯利亚,中国北部、日本一带气温偏高。日本许多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突破了历史最高记录,东京偏高3.4℃,月平均温度达到8.1℃。西伯利亚的高温从11日以来就一直持续着,不过偏高幅度稍微小些。1月中下旬,寒潮袭击了阿拉斯加、东西伯利亚地区,最低气温突破了历史最低记录。美国西部继续维持上月的低温状态。欧洲冬季大范围地区少雨。特别是意大利,以北部为中心的大片土壤干裂程度正在加深。芬兰入冬以来异常偏暖、比常年高5—  相似文献   

11.
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的确定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绚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12,31(3):668-675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730个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基于冬季的划分标准定义了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虽总体呈现出北移,但进入21世纪后有明显的向南扩展、入冬时间提前的趋势。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异常偏北年的风场在大陆上有显著的偏南风分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定义的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指数与冬季气温呈一致的正相关,气候变暖可能是冬季风南边缘偏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1-2005年全国160个站气温资料、西太平洋副高特征指数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西伸脊点与我国气温分别存在着很好的正、负相关关系;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呈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分布型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麦发育期对冬季积温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沁阳站1980-2007年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对比方法探讨了冬季积温对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7年冬季积温增加率为6.8(℃·d)/a,1995年以后小麦发育期基本持续提前;冬季积温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最显著的是起身期,其次是抽穗、开花、返青期;冬季积温典型偏高年份作物平均发育期比典型偏低年份的早,最明显的是起身期,提前了26 d,其次是返青期为21 d,再次是全生育期为16 d.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近55 a来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显示:1)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有两个主要空间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一致变暖;第二模态表现为80年代以后东北、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升高,而西南、华南地区气温降低。2) 西伯利亚高压变化与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第一模态关系密切,当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3) 北极涛动(AO)与冬季气温变化的第二模态关系密切,它与中国冬季气温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当AO为正位相时,上述区域气温往往偏高。  相似文献   

15.
南京56年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 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 而极端低温和冷积温上升更为显著; 南京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 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 9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 多为暖冬, 近10年为两年一遇, 80年代以来南京冬季明显升温, 90年代以来的南京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49个冬季(1951/1952~1999/2000年)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提取变量的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年部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变化型(EOF1)和南北反相变化型(EOF2)两个主要模态,并可以解释总方差60%以上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与气温全国一致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海陆气压差的改变以及与此相关的东亚大槽强度的变化和东亚高空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对这一模态的出现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而中国近海的海温则更多的是被动地随气温改变。与南北反相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显著的北极涛动特征,这一模态的出现会使得次年春季的西北太平洋海温呈现以30°N为界南北反相变化的形态;而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可能对这一模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这两个模态的空间分布虽然与年代际尺度上的分布非常相似,但它们的相对强弱和对应的环流却有很大的差异。分析显示,全国一致变化型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而南北反相变化型更多地表现出年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还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是受不同因子影响的。因此,在研究我国冬季气温变化时,将不同的时间尺度分开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1961-2006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 REOF, 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季风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增温明显, 近46年增温率为0.39 ℃/10a, 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 黄河南部气温的稳定性高于北部, 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 川东和云南局部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南、中、北部区3个分区, 各区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5年和22年周期,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转为上升, 普遍在1986-1987年发生了突变, 在21世纪初气温开始回落。异常偏暖年大部分出现在199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8.
从气候角度讨论了冷冬的界定方法和时间序列长短(气候变化)对确定冷冬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2004年为冷冬。  相似文献   

19.
天山山区近40年冬季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袁玉江  魏文寿  何清 《气象》2005,31(5):12-16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冬季温度资料,分析天山山区近40年来冬季温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新疆南部、新疆北部进行比较,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山区冬季平均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新疆北部的相似性强于新疆南部。(2)冬季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新疆北部为较好,新疆南部和天山山区较差,而冬季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天山山区和新疆南部较大,新疆北部较小。(3)三大区域冬季平均温度20世纪60~70年代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但70~90年代均表现为持续升温,90年代为最暖。(4)就近40年的显著线性增温趋势的空间分布范围看,以最低温度表现得空间范围最广,最高温度最差,平均温度居中。冬季最低温度增温率以新疆北部最大,新疆南部居中,天山山区最小。新疆南部和新疆北部冬季平均温度存在长度分别为27及29年的相近的最佳增温时段,增温率新疆北部大于新疆南部。(5)新疆北部和新疆南部冬季平均温度均在1979年发生了由低温向高温的突变。  相似文献   

20.
 A reasonable warmer winter index (IWWI)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equiprobability categories (i.e. warmer, normal and colder categorie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winte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565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2005, where IWWI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station number of warmer category o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end of IWWI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inter temperature on decadal time scale, and their rates of change were 10%/10 a and 0.4 ℃/10 a,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only 13 warmer winter events in total were detected by IWWI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85% of them occurred after 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