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沿岸多年来已有的当地平均海面高程资料和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联测成果,分析并研究了福建沿岸主要验潮站的当地平均海面的高程情况和变化趋势,对福建沿岸当地平均海面的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阐述了福建沿岸与浙江、广东沿海平均海面高程的连续性和与我国海区平均海面高程的一致性,论述了当地平均海面高程的应用方法,以解决福建沿海海岸地形图和水深图的基准统一及高度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2.
引言 我国沿海包括岛屿的高程测量,过去普遍采用海面水准法(即平均海面同步改正法),测量已知站(长期站)到未知站(临时站)的高差,这种方法求得的高程是从青岛验潮站平均海面起算的。青岛验潮站平均海面与中国沿海其它验潮站平均海面高程并不相同,有海面地形之差。人们认为青岛验潮站平均海面起算的高程称正常高h,正常高是从似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高程异常ζ就是似大地水准面高,它不具有物理意义。现在常采用的GPS测高法求得的高程(大地高H),是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大地水准面可用重力法求得,具有物理意义,但精度不高,需要精化。似大地水准面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平均海面与国家高程基准之间的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正式公布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依据,将国家Ⅰ等水准位测量资料与全国各主要验潮站测定的当地多年平均海面联系起来,统一推算出各地平均海面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之间的高程,定量地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偏差特性并分析其可能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在海道测量中,由于测量内容的不同,自然决定了采用基准面的不同。海道测量内容包括了水深测量、海岸地形测量、滩涂和礁石测量以及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因而所采用的基准面是不同的。国标《海道测量规范》GB12327-90(以下简称《规范》)明确规定: ·海岸线以平均大潮高潮时所形成的实际痕迹进行测绘。 ·远离大陆的岛礁,其高程基准采用当地平均海面。  相似文献   

5.
许家琨 《海洋测绘》2002,22(5):16-19
通过分析我国沿岸多年来已有的当地平均海面资料,以及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联测成果,研究了主要验潮站当地平均海面的高度变化趋势和变化范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近海大地水准面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对浙江近海当地平均海面的高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研究了求取当地平均海面高程的方法,以解决当前海岸地形图和水深图的高程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6.
沿海岛屿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统一海岛与大陆的高程系统,是海洋测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PS技术在测量上的应用,为此课题开创了一个新的探索路径。本文结合海道测量熟悉的潮汐理论和常用的潮位传递方法,采用水面水准与GPS高程相结合,通过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具体实践,比较两项作业的最后成果,相互验证,说明了依这种传递高程的方式建立的沿海岛屿国家高程基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精度也是能满足需要的,因此,是目前连接海岛和大陆之间高程关系较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海洋测绘》2015,(6):87-90
<正>gaocheng jiZhun高程基准(height datum)高程测量的起算面。为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点的高程提供起算依据,也是海洋测量中高程测量的起算基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选取海水面的平均位置作为起算面,因为平均海水面是实际存在的,相当稳定,可以精确测得,而且全球的海水面平均位置与地球的自然表面相接近。为了确定平均海水面,通常是在沿海的一个合适的地点设立验潮站,积年累月记录该处的海面位  相似文献   

8.
张赤军 《海洋学报》2002,24(5):19-25
海面倾斜与高程基准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的机理,其中包括海流、海水密度分布、气压、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了用海水异常密度的三维分布计算大地水准面的扰动,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73%,这进一步说明密度的异常乃是我国沿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海岸带测量成果陆部要素与海部要素在垂直方向的基准统一,首先建立了一般陆海部要素包括灯塔、灯标等特殊海部要素在垂直方向的基准转换关系;其次构建了高精度的理论最低潮面、海面地形(验潮站平均海面高程)等潮汐数值模型;最后对海岸带垂直基准转换作了精度估算。 研究表明,一般海部要素的垂直基准转换精度优于 35cm,灯塔、灯标等特殊海部要素的垂直基准转换精度优于 45cm。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利用水准测量和卫星定位测量,给出了基于三角高程测量的高精度远距离海岛礁高程基准的统一方法和实施方案。利用我国沿海12处海岛的跨海高程基准统一方法、测量方案、技术手段、数据处理要求和实测数据,对远距离海岛礁高程基准统一的经验做法、成果精度和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此方案给出了一些跨海三角高程需要注意和值得借鉴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水准测量和卫星定位测量,给出了基于三角高程测量的高精度远距离海岛礁高程基准的统一方法和实施方案.利用我国沿海12处海岛的跨海高程基准统一方法、测量方案、技术手段、数据处理要求和实测数据,对远距离海岛礁高程基准统一的经验做法、成果精度和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此方案给出了一些跨海三角高程需要注意和值得借鉴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张赤军 《海洋测绘》2001,1(3):14-18
高程基准与海面倾斜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主要来自海流、海水密度分布、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并根据海水异常密度的分布计算出大地水准面的改正,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密度的扰动乃是我国近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陆与岛屿之间的高程传递是当前海洋测量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利用GPS定位技术,结合我国现有陆地和海洋重力资料以及其它重力场信息,并运用国内外确定大地水准面的严密理论和算法来确定高精度的局部大地水准面,最终将我国高程基准从大陆传递到南海海域的岛屿上。  相似文献   

14.
远离岸线的中距离(30~50 km)海域缺少测绘基础资料,高程传递尚未形成相应的作业体系。为满足海上工程建设的精度要求,采用同步验潮平均海面传递法、GNSS/水准传递法以及DTU18全球平均海面模型传递法,在山东省半封闭海域与开阔海域进行了中距离海上高程传递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5天同步验潮平均海面传递法与GNSS/水准法的精度相当(厘米级),与DTU18全球平均海面模型传递法进行直接传递的差异在15 cm内,可为不同测绘基础条件下海上风电高程基准传递提供作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高程,1957年起采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七年的平均海面为统一高程基准面,命名“黄海平均海水面”。经过廿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大陆国土的地物,已联测并归算至这个统一高程基准面上,黄海平均海水面在我国已有深远影响。但仅有青岛一个点的七年水位观测资料,不能满足今后确定我国高程基准面的需要。目前青岛和其他一些验潮站,虽然在继续进行水位观测,但资料的质量没有保证。为改变目前这项工作的薄弱环节,把掌握的问题汇总,提出改进意见。希望通过探讨,加强水位观测和联测工作,为今后合理确定我国的统一高程基准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准确地评定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海洋浮标测得瞬时海面高程的动态不确定度,根据GNSS海洋浮标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针对具体测量过程的瞬时海面高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将浮标动态测量过程分解为静态测量过程的集合,采用GUM(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方法建立了测量模型,详细分析和计算了静态测量过程中瞬时海面高程的不确定度分量:GNSS高程不确定度、GNSS天线高程改正不确定度和高程异常不确定度,最后合成瞬时海面高程的动态标准不确定度和动态扩展不确定度。使用该方法对近海GNSS浮标测量结果进行了动态不确定度评定,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也为评价GNSS浮标测量结果质量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舟山无人岛"担峙岛"和"茶山岛"缺乏高程基准这一问题,结合测区的特殊地形分布,采用GNSS水准拟合法实现了这两座岛屿的跨海高程基准传递,拟合模型为2次曲面拟合。实验结果表明,GNSS水准拟合法内符合精度在±2 mm范围内,其与三角高程测量法对比的外符合精度为±4.5 mm,本次跨海高程传递质量合格、可靠。  相似文献   

18.
以典型的海湾区域为例,基于可行实用原则并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对陆海垂直基准的传递和统一进行研究,结合平均海面传递和GPS高程拟合方法,构建了典型海湾区域统一的海洋测绘垂直基准,实现了海湾区域海洋测绘中海岸地形图和水深图的无缝拼接。通过实例研究表明:研究路线正确,选择方法可行,成果精度符合《规范》要求,满足海湾区域测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水位改正中隐含的基准面空间内插形式,理论推导了基准面空间内插的数学描述,表明水位改正中隐含的基准面空间内插方式与潮汐比较参数的内插方式相一致,基准面空间内插误差为基准面相对平均海面的垂直差距的空间内插误差。仿真实验对此进行了验证。现阶段减弱与控制该误差的最可行手段是,由L值模型仿真不同验潮站空间配置下基准面空间内插误差的空间分布,为验潮站布设设计提供先验信息。而未来建立以平均海面为基本海洋垂直基准的综合海洋垂直基准框架是最有效手段。海洋测量水深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机存储都应保留以平均海面为基准面的成果,通过垂直基准转换方式可满足多用途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相对海面变化时,常常用实测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速率。淤泥质海岸的验潮站多设在入海河流的闸F。由于拦门沙发育等因素的影响,闸下测到的潮位不能准确反映低潮时的潮位变化,因此常常采用平均高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平均高潮位、平均潮位和平均海平面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平均高潮位与平均潮位以及平均海平面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江苏沿海6个验潮站33a的潮位记录进行分析,得出江苏沿海此期间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为0.29~1.00c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