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仁怀市喀斯特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为合理确定贵州喀斯特地区城镇扩展方向,在GIS的支持下,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文章选取地形地貌、开发利用条件、地质因子3方面6个单因子,构建该研究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仁怀市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建设用地和比较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仁怀在市中部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兰州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因子及其评价方法;并根据各因子对建设开发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强限制性因子和较强限制性因子。通过对各影响因子的梳理、判断、打分、评价,最终形成了市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适宜性结果,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平顶山市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在GIS和RS技术支撑下定量分析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个因素层12个因子层构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在ENVI4.5支持下对平顶山市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林地、耕地、水体、建设用地多因子图层,在Arc GIS10.0支持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高度等地形因子。最后通过Arc GIS10.0空间分析模块对相关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为:平顶山市最适宜用地占29.01%,较适宜用地占13.53%,基本适宜用地占14.71%,不适宜用地占16.05%,不可用地占26.70%。最后,结合评价结果,针对平顶山建设用地的特征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以及主成份分析,对泸西县农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确定了该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子及其影响度(隶属度),建立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与分类体系,划分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编绘农业适宜性等级图,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基于GIS技术,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低丘缓坡土地宜建参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以预防地质灾害与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构建了一套适合低丘缓坡土地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据此模型得到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宜建等级和适宜面积,为今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宜春市中心城区为例,探讨了该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获取该体系所有因子,通过综合调查确定评价因子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所选因子的权重。依据ARCGIS平台,制作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图,最后针对该地区建设用地特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科学根据的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支持下,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原则与体系,并提出了新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以珠海市横琴岛为研究实例,基于GIS平台,利用BP模型,对横琴岛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出发,首先选取了油茶种植适宜性评价的8个参评因子,并利用正向因子量化法、负向因子量化法、分级取值量化法、定性因子量化法等4种方法对参评因子进行统一量化;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层次结构,形成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各因子权重,从而确定分类等级,建立油茶种植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将适宜性分为适宜、较适宜、不适宜3个等级,并从选定的8个因子出发,总结对比各适宜等级对应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结合赣南地区区域特征对8个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赣南地区油茶种植适应性的突出因子是坡度和树龄。  相似文献   

9.
蒋翌帆  邓钢  卢冬爱 《测绘科学》2011,36(1):155-157
选择高山峡谷较为明显的澜沧县为研究区域,根据适宜性理论基础,科学地选择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土地信息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对研究区域进行不同用地适宜性评价,将结果划分等级,衡量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对农、林、牧及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0.
老挝沙湾水经济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将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Arc 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对研究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单因子适宜性和综合适宜性评价,提出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地主要适宜分布在研究区西侧湄公河沿岸土壤较肥沃的地区;林业用地适宜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及东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分布在沙湾水经济区西南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地形较平坦的地区。本研究为老挝沙湾水经济区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能够为东南亚同类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下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点讨论影响城市建设的因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确定权重的方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以昆明市为例,介绍如何利用GIS技术实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今后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东南沿海县域国土资源利用的特点,选取对东南沿海县域用地影响较大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河流水系、城市聚集效应、交通条件、土地利用条件等主要限制要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基于GIS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确定评定单元的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定分值,从而划分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晋江市Ⅰ级适宜建设国土面积占比高达67.96%,且Ⅰ级适宜建设用地在整个县域都广泛分布,说明晋江市国土资源建设用地适宜性总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逐渐得到城市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入手,以GIS技术为支撑,提出了一套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法作为评价方法、德尔菲法作为权重确定方法,构建了基于GIS的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改造前(2007年)的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2号地块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地块处于“基本适宜”等级,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一项基础工作,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根据评价对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的特点,从新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土地多用途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框架的不尽合理问题,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构建了包含主导性和限制性逻辑的综合评价方案。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将生态敏感性作为限制性因素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区的分析结果显示:西峡县整体新增城镇建设区呈现南北区域不适宜而中间适宜的特征,而适宜和较适宜城市建设的用地主要分布在鹳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地带。但在中心城区外缘某些区域生态敏感性强,应禁止开发活动。研究结果有效体现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对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省南康市总体规划为例,综合各种因子,分别进行用地适宜性、生态敏感性、区位交通条件评价;借助ArcGIS软件建立用地综合评价模型,探讨了基于GIS技术定量化的城市用地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网格为评价单元,对生态重要性、灾害易损性、水环境容量、可建设用地比例、交通可达性、人口与经济集聚度6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距离分析、密度分析和坡度分析;利用Delphi法进行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适宜性指数并分级,将新沂市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划分为低适宜性、较低适宜性、中适宜性、较高适宜性和高适宜性5种类型,从而进行更为合理、更具计划性的规划,以促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济南市为例,以适宜性理论为基础对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功能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以MapInfo为平台,运用MapBasi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相关应用模块,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功能区适宜度评价。评价中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同时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操作功能,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管理,加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准确性,其评价结果可为济南城市发展规划与用地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以山东省东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运用GIS技术对用地的自然、社会属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了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全氮、全磷、土壤盐分五个评价因子,各因子的适宜度的确定和各单元因素适宜性的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改良应用的合理化建议。将GIS引入到土地适宜性的空间评价中评价方法更科学,使评价结果能更好地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20.
苏北地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苏北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现状,结合土地利用特征,以耕地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为评价对象,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案,并以淮安市为例,将淮安市121个评价单元划分成5种不同类型区,提出每个类型区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研究结果对该区域今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