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0,(3):5-5
北京时间2月27日14时34分,南美洲智利中部近岸海域(36.1°S,72.6°W)发生8.8级地震,引发地震海啸。美国夏威夷和日本分别拉响了海啸最高警报,海岸附近的人员和船只迅速撤离:菲律宾、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也发出了海啸警报,告诫当地民众不要去海边。  相似文献   

2.
新西兰长期受到海啸影响,历史和地质学记录都表明新西兰受到多次海啸洪水的影响,新西兰对海啸沉积的研究历史只有十多年,但发展很快,成为国际海啸沉积研究的热点区域。我们简要地小结了新西兰海啸沉积的分布、诊断特征以及海啸沉积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并对海啸沉积与风暴沉积的区别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在冰芯研究中,值得庆贺的是发现了过去2万年的大气CO2的冰芯.毫无疑问.这些内容将促进国际间对全球变暖预测的研究,历史学家也会对此进行讨论.Richard Alley(1993)等也报道了类似的冰芯.通过测量过去1.5万年的冰层年厚度,他们发现,从未次冰期开始,格陵兰的气候曾有两次3-5年从冰川到间冰川环境的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和OKADA 位错模型计算海表变形场作为初始条件,利用MOST 海啸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2010年智利和2011 年日本地震海啸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啸传播特征,海啸波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重点研究分析了沈家门港口海域的海啸波流特征及其诱导的涡旋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次事件的海啸源位置及破裂特征完全不同,但海啸波流在我国东南沿岸的分布特征大致相似;另外相对于海啸波幅而言,港湾中海啸流具有更强的空间差异性,港口入口、岬角地形处和岛屿间水道中往往会有强流存在。尽管这两次越洋海啸均未能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淹没情形,但通过数值计算发现局部均存在超过3 m/s 以上的强流,因此进行海啸预警及风险管理时应综合考虑海啸波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7年9月8日4时49分(UTC),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海域(15.21°N,93.64°W)发生Mw8.2级地震,震源深度30 km。强震在该海域引发海啸,海啸对震源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影响。位于太平洋上的多个海啸监测网络捕捉到了海啸信号并详细记录了此次海啸的传播过程。本文选用了近场2个DART浮标和6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通过潮汐调和分析和滤波分离出海啸信号,对近场海啸特征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海啸的波频特征。基于Okada弹性位错理论断层模型计算得到了强震引发的海底形变分布,并采用MOST海啸模式对本次海啸事件近场传播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吻合较好。最后,基于实测和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此次地震海啸的近场分布特征,发现除受海啸源的强度和几何分布特征影响外,近岸海啸波还主要受地形特征控制,在与特定地形相互作用后波幅产生放大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海啸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6.
对2012年4月11日(世界时)发生在北印度洋的一次地震海啸进行了模拟研究,给出了海啸模拟所需地震参数的获取途径,以及海啸波初始场的建立方法,分析了该海啸过程最大波幅分布和海啸波传播波时分布,并与测站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海啸波的能量传播方向存在不均匀性,能量传播集中方向的波幅较大,具有更强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6,(7):47-48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以西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灾难性的海浪以摧枯拉朽之势残酷地摧毁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沿海地区。海啸过后的每一天死亡人数都在以万为单位不断攀升,海啸不分种族,不分阶段,不分贫富地打击着脆弱的人类,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是为类现代历史上最悲惨的灾难之一。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在北半球末次冰期时,冰川从北方“下降”至美洲的俄亥俄河谷和东欧的第聂伯河中游。更早期冰川的分布尚未查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加利福尼亚工艺学院的D.A.Evans及其同事提出了新的假说。他们研究了南非的冰川沉积,在某些地区其上覆盖着冰期...  相似文献   

9.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南海潜在海啸灾害的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南海海域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地震学特征以及历史地震记录,在回顾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海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震源区域,并讨论了在我国南海沿岸发生海啸灾害的潜在可能性。采用目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COMCOT海啸模式,对马尼拉海沟的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中包含了由地震参数到海面初始变形的转换、海啸的深水传播过程以及海啸的浅水传播过程。采用三重嵌套网格,外层网格对应于大范围的深水区域,使用球坐标系下的线性控制方程;第二层网格对应中等范围的较浅水区域,使用球坐标系下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第三层网格对应小范围的浅水区域,使用直角坐标系下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由模拟计算得到的海啸传时分布、近岸海面升降强度、四个特定点上海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等的结果表明,我国南海沿岸遭受海啸袭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应进一步对南海海啸进行监测、预警和研究。COMCOT模式性能良好,可用于对南海潜在地震海啸的进一步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1.
恐怖海啸弹     
在沿海,海啸是能导致最惨重伤亡的天灾之一。在一刹那间,排山倒海而来的海啸,会翻起滔天的巨浪,将沿海城乡的一切人畜和建筑物淹没、摧毁。一般而言,海啸摧毁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是海啸的速度。速度越快,冲击力越大,其摧毁力也就会越强;其次,是海啸的高度。掀起的海浪越高,所淹没的土地就越多,造成的损失也就会越大;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受袭击沿海的人口多寡,人口越稠密,受灾就会越严重。海啸的发生,通常是由地震引起的。当地壳两面板块在海底移动并互相摩擦时,上移板块上的海水,会突然隆起。而下移板块上的海水,则会下沉。这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水位差异,便会引发海啸。据资料记载,海洋中6.75级以上的地震,就容易引发海啸。自十八,十九世纪以来,全球曾发生过死亡人数最多的六大海啸,其中有三次就发生在经常地震的日本。这六大海啸分别是:1703年,日本粟津地区发生海啸,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成为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海啸;1707年,日本再次发生海啸,海浪高达11.5米,死亡3万多人;1775年,葡萄牙发生海啸,海浪高达16米,包括欧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岛都受害,死亡6万多人;1783年,意大利发生海啸,死亡3万人;1...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频发的海啸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滨海国家不仅加大了在海啸预警建设和海啸灾害危险性、海啸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投入,更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海啸灾害方面交流与合作.为测试太平洋各国海啸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切实提高各国区域和局地海啸的应对水平,促进国家和地区间海啸预警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决定2011年11月9-10日,在整个太平洋地区举行一次代号为“Exercise Pacific Wave 11”的海啸演习.此次演习恰逢日本“3.11”大地震海啸发生后的8个月,通过本次演习对督促太平洋各国进一步检验本国的海啸预警系统、评估本国的海啸危险性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IOC和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成员国,积极组织实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涉及当地人员疏散的海啸演习.本文将在本次演习所涉及的海啸源评估、海啸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应用新的海啸灾害分级标准对我国沿海的海啸危险性和海啸预警系统进行重新评估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将为今后的海啸预警及海啸灾害评估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标准.  相似文献   

13.
由冰川磨碎作用产生的细小碳酸盐颗粒对与融水的相互作用很敏感,因此,这种碳酸盐的同位素组分可以记录这种相互作用。作者研究了瑞士Tsanfleuron冰川沉积物的碳酸盐组合以及底冰内的碎屑,发现底冰碎屑和消融冰碛物存在同位素共线趋势,这被解释为在岩屑和自生方解石之间有混合.多数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海啸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特大海啸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海啸预警问题的重视,并进一步认识到古海啸沉积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际上对海啸预警和古海啸沉积研究的进展,重点综述古海啸沉积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识别标志.最近20年来,研究者们着重对滨岸、浅海或陆地上的现代海啸沉积和古海啸堆积物进行研究,而对深水区域的古海啸记录研究很少.笔者认为在海啸多发海域的深水区进行长柱状沉积物取样,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把古海啸沉积从海底正常沉积中识别出来,再结合定年,有助于恢复古海啸史,明确长期的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海啸发生的频率远低于太平洋,但2000年以来全球因地震引发的10个重大海啸有3个发生在印度洋区域。苏门答腊和莫克兰俯冲带是北印度洋中地震海啸活动较活跃的两个区域。在苏门答腊俯冲带北端,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8日分别发生了里氏9.0级和8.6级大地震,是1961年以来的第2及第4强震。前者引发了最大爬高50.9m的海啸,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海啸灾难;后者却只引发了最大4m的爬高。位置相近、震源机制相似的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完全不同的原因非常值得研究。近期研究表明莫克兰俯冲带的地震活动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的地震活动明显多于西段。东段于1945年发生过大海啸,莫克兰西段或是全段俯冲带未来是否会发生大地震与海啸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超侠 《海洋世界》2012,(6):56-57
2012年4月l1日下午,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发生了里氏8.6级的强烈地震。此震一出,人们恐慌莫名。这不由使人想起了2004年末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以及由它引发的巨型海啸。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线性长波方程和缓变地形近岸波幅格林公式建立了覆盖整个太平洋区域的准实时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系统利用了GPU并行加速技术,可在90 s之内完成太平洋区域32 h的海啸传播计算和中国沿海城市岸段的波幅特征值预报。筛选了自2006年以来的9次发生在太平洋区域,矩震级(Mw)超过8.0且资料丰富的历史地震海啸事件,对预报系统进行了后报检验。结果表明,线性长波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海啸在大洋中的传播过程;格林公式能够较为准确的估算缓变水深和开阔地形条件下的近岸海啸最大波幅,波幅预警准确率可达80%,基本满足海啸预警需求。以2011年日本Mw9.0地震海啸为例,评估了该系统对中国城市岸段的波幅预警能力,结论基本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该系统计算对海啸源特别敏感的近场海啸波幅可能产生较大偏差。提出了若要进一步提高定量海啸波幅预警的准确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和业务实践:一是采用多数据联合反演方法提升海啸源的精度;二是提高格林公式的适用性,或者构建高效的近岸精细化海啸数值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8.
2015年9月16日22时54分(当地时间)智利中部近岸发生Mw8.3级地震,震源深度25 km。同时,强震的破裂区长200 km,宽100 km,随之产生了中等强度的越洋海啸。海啸影响了智利沿岸近700 km的区域,局部地区监测到近5 m的海啸波幅和超过13 m的海啸爬坡高度。太平洋区域的40多个海啸浮标及200多个近岸潮位观测站详细记录了此次海啸的越洋传播过程,为详细研究此次海啸近场及远场传播及演化规律提供了珍贵的数据。本文选择有限断层模型和自适应网格海啸数值模型建立了既可以兼顾越洋海啸的计算效率又可以实现近场海啸精细化模拟的高分辨率海啸模型。模拟对比分析了海啸的越洋传播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再现远场及近场海啸特征,特别是对近场海啸的模拟结果非常理想。表明有限断层可以较好地约束近场、特别是局部区域的破裂特征,可为海啸预警提供更加精确的震源信息,结合高分辨率的海啸数值预报模式实现海啸传播特征的精细化预报。本文结合观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初步分析了海啸波的频散特征及其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同时对观测中典型的海啸波特征进行的简要的总结。谱分析结果表明海啸波的能量主要分布在10~50 min周期域内。这些波特征提取是现行海啸预警信息中未涉及,但又十分重要的预警参数。进一步对这些波动特征的详细研究将为海啸预警信息及预警产品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射线理论的海脊俘获波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鹏  王岗  于洪荃  张尧  陶金波 《海洋学报》2019,41(11):35-39
虽然众多现场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均表明海脊可以俘获海啸波并引导其传播至远场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但少有研究阐述其产生机理。本文基于射线理论,推导了指数型海脊上波浪传播轨迹的理论解,并提出了震源位于海脊顶部的海啸被海脊完全俘获的条件。基于该俘获条件进一步给出了海脊对海啸俘获效率的表达式,用以评估海啸中被海脊俘获影响至远场的能量占海啸总能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地球冰川正在缩小Colorado-Boulder大学北极和阿尔卑斯研究院的冰川学家MarkMeter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位于格陵兰和南极外侧的全球冰川明显减小,且减小速率明显增大.包括欧洲阿尔卑斯在内的某些地区的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减少了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