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硝酸盐对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介绍了用CaO除去CO2和H2O的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的燃烧等方法和和利用AgNO3 C(石墨)生成CO2的测定NO^-3中氧同位素比值的燃烧法,研究了用^15N和^18O同位素分析地下水中NO^-3来源和判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水环境硝酸盐氮污染研究新方法——15N和18O相关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最近40年,硝酸盐已成为一个共同的地下水污染物。使用CaO定量地除云CO2和H2O的新的焊封管燃烧法分析了NO3^-中的氮同位素比值。应用AgNO3 C的新的焊封管燃烧法进行了NO3^-中氧同位素分析。安阳和林县饮用水中广泛的NO3^-N污染大大超过饮用标准是一个主要问题。食管癌的死亡率与饮用水中NO3^-、NO2^-、NH4^ 和亚硝胺过剩的含量成正比。δ(^15N)和δ(^18O)研究资料指出,在这个地区饮用水中的NO3^-主要来自农家肥和化肥。地下水NO3^-的δ(^18O)明确地指出,在这个地区不存在有意义的反硝化作用发生。相反,由NH4^ 到NO3^-的需氧硝化作用可导致NO3^-中的氧1/3来自空气,2/3来自水。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中NO-3的15N和18O同位素测试新技术--密封石英管燃烧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40年来,硝酸盐(NO-3)已成为最普遍的地下水污染源之一。在本文中,介绍了在野外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收集地下水中的NO-3的新技术;用AgNO3和氧化铜丝及铜颗粒燃烧反应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用AgNO3 C(石墨)测定NO-3中氧同位素比值的密封石英管燃烧法,它们是199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新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硝酸盐中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硝酸盐中氧同位素在某些情况下能弥补氮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差别的不足以及更有效地识别反硝化作用。文中综述了氧同位素检测技术、NO-3 源的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氧同位素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检测技术经历了 5个发展过程。大气和土壤环境形成的NO-3 具明显的氧同位素组成差异 ,由此可识别地下水NO-3 是来自含NO-3 化肥或大气沉降NO-3 还是来自土壤环境中的NH+ 4 经微生物硝化作用形成的NO-3 。反硝化作用使δ15N和δ18O成比例线性增加。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完善检测技术、研究NO-3 中氧来自水和大气比例的影响因素及氮、氧同位素与地球化学和水文模型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5.
最近 40年 ,硝酸盐 (NO-3 )已成为最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源之一。本文介绍了用CaO除去CO2 与H2 O的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的燃烧管方法和用AgNO3 +C(石墨 )生成CO2 的测定NO-3 中氧同位素比值的燃烧法 ,它们是 199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新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6.
硝酸盐中15N和18O测试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40年,硝酸盐(NO-3)已成为最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源之一.本文介绍了用CaO除去CO2与H2O的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的燃烧管方法和用AeNO3+C(石墨)生成CO2的测定NO-3中氧同位素比值的燃烧法,它们是199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新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NO3-氮与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为活动通常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同来源的NO3-具有不同的氮、氧同位素组成,利用地下水NO3-中的δ15N和δ18O值可有效识别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来源.引起地下水中NO3-含量显著减少的不同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产生的氮、氧同位素分馏效应有明显差别.地下水系统中反硝化作用发生时,NO3-中氮和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呈一定比例.因此NO3-中δ15N和δ18O值也是示踪地下水硝酸盐循环,尤其是反硝化作用的有效手段.利用NO3-中氮和氧双同位素,并与其他环境同位素及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示踪NO3-来源及其循环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述了利用地下水硝酸盐中氮和氧同位素识别NO3-污染源与循环的研究进展,简述了近年迅速发展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取样法,概述了此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人为活动通常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同来源的NO3^-具有不同的氮、氧同位素组成,利用地下水NO3^-中的δ15N和δ18O值可有效识别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来源。引起地下水中NO3^-含量显著减少的不同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产生的氮、氧同位素分馏效应有明显差别。地下水系统中反硝化作用发生时,NO3^-中氮和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呈一定比例。因此NO3^-中δ15N和δ18O值也是示踪地下水硝酸盐循环,尤其是反硝化作用的有效手段。利用NO3^-中氮和氧双同位素,并与其他环境同位素及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示踪NO3^-来源及其循环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述了利用地下水硝酸盐中氮和氧同位素识别NO3^-污染源与循环的研究进展,简述了近年迅速发展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取样法,概述了此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泉水是洪家渡盆地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近些年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泉水水质呈恶化趋势。为查明泉水中污染物来源及其地球化学过程,采集15组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分析水化学、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碳同位素(δ13CDIC)特征。结果显示泉水组分以Ca2+、Mg2+和HCO-3为主,富集SO2-4,硫酸、硝酸与碳酸共同参与了研究区碳酸盐岩风化。泉水Na+、Cl-、K+和NO-3主要来源于肥料(如化肥、粪肥)和污水,SO2-4主要来源于煤层中硫化物氧化、雨水和污水。S01和S09泉因NO-3超标已不可直接饮用。泉水δ13CDIC值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和土壤CO2的控制,但硫酸、硝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使泉水δ13CDIC值偏正,且SO2-4、NO-3浓度上升;而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及人为输入污染物中有机质的降解导致泉水δ13CDIC值偏负。诸多因素导致泉水δ13CDIC值在-17.72‰~-8.74‰之间,平均值为-11.58‰。研究证实δ13CDIC与水化学相结合是探讨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示踪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物来源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贵阳雨水无机氮沉降的氮、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中氮沉降主要以铵盐(NH+4)和硝酸盐(NO-3)形式存在,这与地表生态氮循环和酸雨等环境问题直接相连.我们测定了贵阳地区雨水中的NH+4和NO-3的氮氧同位素值,讨论了氮素形态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雨水中溶解无机氮的成因.雨水中的NH+4和NO-3平均值分别为0.81和o.51mg N/L;铵盐的δ15N平均值为-4.7‰,较硝酸盐的δ15N平均值负,雨水中硝酸盐δ18O值为25.2‰~40.1‰,平均值为34.2±4.3‰,季节性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河北蓟县常州沟组宇宙尘落地年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增慧  马来斌 《地质论评》1992,38(5):449-456
河北蓟县常州沟组铁质宇宙尘,形状多样,具气印、球粒、壳层和骸晶等多种结构。含钴、富硅、低镍。由磁铁矿、方铁矿、铁纹石、铁橄榄石等矿物组成,属陨石消融型。~(40)As/~(39)Ar阶段加热年龄谱呈单调上升型式,给出1670Ma形成年龄和170Ma热扰动时代。  相似文献   

12.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10个柱状样放射性核素137Cs的分析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剖面中均存在清晰的最大蓄积峰,其峰值比活度介于5.68±1.03~21.74±1.39Bq/kg之间,平均值为14.11±1.10Bq/kg,最大蓄积峰所处的深度为55~117cm。剖面中137Cs最大蓄积峰应该与1963年的137Cs散落沉降相对应。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表层沉积物中的137Cs比活度范围介于0~9.19±1.12Bq/kg之间,并且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表层137Cs比活度相一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可探测到的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范围在88~160cm的范围内变化,137Cs蓄积总量为2361.30±174.38~17714.94±262.14Bq/m2,平均值为9664.97±100.05Bq/m2,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及137Cs蓄积总量均表现出从岸向海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测的137Cs总量均大于长江流域的137Cs背景值,说明了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137Cs蓄积既有大气散落直接沉降的来源,又有流域侵蚀带来的137Cs输入,并且主要以后者为主。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模型分析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散落蓄积特征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的蓄积以长江流域来源为主,说明了放射性核素137Cs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中的蓄积主要受流域侵蚀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印支期岩浆活动质疑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40)Ar-~(39)Ar法对安徽省几个有代表性的“印支期”侵入岩体(洪镇、太平、旌德、黟县)进行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其年龄值在140—122Ma之间,它表明这些代表性岩体不是印支期而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因此,安徽省印支期岩浆活动不象前人所建议的那么强烈,甚至安徽省也许根本没有明显的印支期岩浆活动。本区从燕山期开始才进入了岩浆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并相继形成了有关矿床。  相似文献   

14.
东川桃园式铜矿Ar-Ar同位素年龄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东川桃园铜矿与铜矿共生石英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得到马鞍形年龄谱,其坪年龄为768.43Ma±0.58Ma,等时线年龄为770.00Ma±5.44Ma。该矿床后期改造作用明显,并非同生沉积或成岩作用早期成矿,而与晋宁期Rodina大陆裂解有关。东川铜矿的形成可能是在Rodinia大陆裂解时,从深部带来大量成矿物质改造成岩时期初始的矿化,形成矿床的叠加富集和最终定位,因此,晋宁-澄江期是东川铜矿的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15.
γ能谱法测定铀矿样中的^230Th和^231P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朝  张庆文 《铀矿地质》1992,8(6):374-378
  相似文献   

16.
林朝  张庆文 《铀矿地质》1989,5(2):117-120
本文对选用低能γ射线测定铀矿中的~(235)U、~(238)U、~(226)Ra、~(232)Th含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对样品进行自吸收校正的简单准确方法,对铀矿样中的~(235)U、~(238)U、或~(235)U/~(238)U比值测定获得了较高的分析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辽宁清原绿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榆树底组、红透山组和南天门组。小莱河铁矿区榆树底组斜长角闪岩岩石化学性质和稀土元素分布曲线表明,该岩石的原岩属太古代亏损型(DAT)拉斑玄武岩。此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的两个~(40)Ar/~(39)Ar年龄谱给出该岩石的变质作用发生在29.9亿年。清原绿岩地层形成时代可能在30亿年或稍早一些。全球范围绿岩地层的年龄是35—19亿年,峰值是27亿年.清原绿岩地层的早期形成年龄则大于全球绿岩的峰值年龄。  相似文献   

18.
初始钍的校正是不纯沉积碳酸盐230Th 234U 238U测年的一个重要方面,洞穴石笋初始Th校正通常采用230Th/232Th的原子比值为(4.4±2.2)×10-6。多年来4种不同的等时线方法应用到不纯碳酸盐测年初始Th的校正中,其中全样品的等时线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较为完善的一种方法。通过测定云南同一石笋2个不同层位的9个样品的U、Th同位素组成,并进行等时线分析,结果表明2层样品初始钍230Th/232Th原子比值分别为(3.5±2.8)×10-6和(10.6±2.2)×10-6,这说明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其混入Th来源的复杂性,230Th/232Th初始比值在同一样品不同层位仍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够完全采用单一层位等时线获得的初始值对整个样品进行校正。考虑到在实验测量过程中,232Th含量的过高对于230Th的准确测定也有很大的影响,应尽量选择纯净石笋样品进行测年研究,在样品的选择和前处理过程中就减少初始钍的影响,这对获得高精度的测年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0Be和26Al在地表形成和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面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地球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宇宙射线辐射地表岩石、沉积物等产生的10Be和26Al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分别为1.5Ma和0.71Ma),它们的浓度主要取决于由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条件所决定的宇宙射线辐射的通量和时间,从而能够记录地表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因此,宇宙成因核素是研究地表形成历史和作用过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新疆西准噶尔卡拉岗组火山岩40Ar-39Ar年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新疆西准噶尔盆地萨吾尔地区卡拉岗组3个火山岩样品(英安岩、玄武岩和流纹岩)进行了40Ar-39Ar精确测年,获得英安岩坪年龄为283±2Ma(2σ),玄武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81.2±3.0Ma(2σ),流纹岩坪年龄为280±2Ma(2σ),因此确定该组火山岩形成于距今283~280Ma,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火山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