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气象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仪器示度被误读的情况时有发生口对有自记资料对比的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误读往往较容易及时发现,对没有自记资料对比的地温等要素,在误读5℃,10℃时尚易发现,但在误读1℃,2℃时则较难被发现,往往要通过与前后几天相似天气特点的地温资料相比较,误读才能被发现。下面对一次曲管地温表被误读1℃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1资料某站9月16日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表1),某站9月16日前后几天20时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表2)。表1某站9月16日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2时8时14时20时地面温度21.525.4…  相似文献   

2.
吴达鸿 《广西气象》2005,26(2):57-57,56
在气象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仪器示度被误读的情况时有发生口对有自记资料对比的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误读往往较容易及时发现,对没有自记资料对比的地温等要素,在误读5℃,10℃时尚易发现,但在误读1℃,2℃时则较难被发现,往往要通过与前后几天相似天气特点的地温资料相比较,误读才能被发现。  相似文献   

3.
我在对某站11月份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的审核过程中,发现该站20日02时20厘米的地温记录为29.6℃,与前后记录相比,显得甚为特殊(详见下表)。该记录是否有误读?应为多少?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反复分析。 从地温变化规律来看:在同一定时观测上下层的变化,一般情况下,02时的地温由浅到深,应该是由低到高,而且变幅也该有较规律。但该站20日02时0—20 cm的各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知道,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是获取大气资料的前哨。因此,每个数据的观测,记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多年来,我从地面气象报表审核中发现,不少气象台、站地温(地面温度和曲管温度)经常出现误读现象。个别站年年有,月月有,甚至在一份报表里就出现过  相似文献   

5.
三次站02时地面温度若用(08时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2求得,其数据比较接近实测值。选用开平站1995~2004年资料计算02时地温,与相距不足17 km的基本站台山站对比发现:用08时最低地温代替日最低地温计算02时地温,精度提高约0.9℃。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塔城基准站自动气象站2006年11月—2010年3月积雪深度≥0cm的451天为样本,对0cm地面温度、雪面(草面)温度、气温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雪(草)面温度与气温的关系,结果显示:雪(草)面温度在积雪期,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受云量及日照时数影响明显,平均雪温低于平均气温;地温随雪深变化有20cm和50cm两个分界点,雪深≤20cm时,地温受雪深、气温影响较大,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地温高于气温,雪层较薄时,受云量和日照影响较明显。雪深超过20cm时,地温变幅趋向定值,地温变化仅受长时间温度变化影响,且不低于-5℃;雪深超过50cm时,地温趋于定值(-1℃)。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锡林浩特国家基准气候站1958—2017年5—9月0、5、10、15、20cm逐日平均地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各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各层平均地温均呈显著的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依次为0.476、0.365、0.331、0.333、0.301℃/10a,其中,2001年各层地温上升最为明显;从各层地温的年内变化规律看,在7月达到最高,9月份相差甚微;各层地温与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0cm地温和气温的相关性最高,各层地温与降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湘玉 《气象》1982,8(3):37-37
地温记录常易出现误读5℃或10℃的问题,审核起来很费时间,且常有漏审现象。我们采用以下办法审核,效果较好。 大家知道,地中温度的变化不像气温或地面温度那样剧烈;而且深度愈深,其变化幅度愈小。如果把逐日各深度地温的日平均值分别点出并各连成一线,则同一天各深度的点都居于一条平滑的曲线上。图1是根据介休站1978年的几天记录点绘出来的。由图1可  相似文献   

9.
造成地温误差的几种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面温度差值的特有属性,总结分析了造成14时0cm与20时地面最高温度值相关的3个原因是(1)观测时误读;(2)地温场板结;(3)温度表性能差。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次站由于夜间不守班,2时地面温度用公式法计算求取。规范规定:2时地面温度=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 前一天20时地面温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通过计算求得的2时地温有时有些反常,特别是受系统冷空气影响时更为明显,冷空气越强,降温辐度越大,求得的地温越反常。  相似文献   

11.
基于西藏定日气象站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0~20cm浅层地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a定日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定日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03~0.187℃/10a,0cm升温率最大,15cm升温率最小,5cm地温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冬季各层地温升温最显著,除了0cm层外各层地温夏、秋季呈降温趋势;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从2000s后均陆续发生突变现象,各层地温突变时间点不一致,但均是从相对偏冷期跃变为相对偏暖期,0cm和20cm在2000s前后明显发生了由冷变暖的转折;定日年平均气温升温率比各层地温都大,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距平变化趋势和时段与各层地温相似,年平均气温与20cm层地温的相关性最显著;5cm地温与其他层次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乌兰浩特自动站自2003年9月安装试运行以来,总体情况:压、温、湿、风、地温等一切正常。然而在12月份报表中却发现一特殊现象,即14时人工观测地面温度与自动站地面温度差值较大,存在着波动现象,对比值最大相差4.6℃(图1)。  相似文献   

13.
在使用机制程报表序预审月报表时 ,微机经常显示“浅层5~ 2 0cm地温、空气温度是否误读”的信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利用判别式可以判断机审信息的正误。空气温度正误判别式为[(tg td) /2 ]-t式中 ,tg 为当日最高气温 , td 为最低气温 ,t为日平均气温。把当日实测值代入上式 ,计算结果在 2 .0~ - 1.0℃之间时 ,一般可确定各定时及最高、最低气温无误读 5℃或 10℃。但上式不适用于寒潮、大风及降水天气。5、10、15cm和 10、15、2 0cm地温正误的判别式分别为[(t5 t1 5 ) /2 ]-t1 0[(t1 0 t2 0 ) /2 ]-t1 5式中 ,…  相似文献   

14.
马桂兰 《气象》1986,12(7):38-38
目前,气象台站使用的各种温度表,由于水银柱较细,观测起来有些困难。尤其是地面温度表、曲管地中温度表等,因安装条件所限更显得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医用仪表厂根据气象观测的要求,改用三角形毛细管制作温度表。通过折光放大原理,使水银柱显示放大一倍左右。近来,该厂已生产了少量地面最高温度表和曲管地中温度表,在我局观测站试用,效果较好。现将试用情况综述如下: 1.由于新表采用三角形毛细管,水银柱显示清晰,减少了误读。原表为圆柱形毛细管,水银柱较细,读数时易错1℃、2℃,甚至5℃或10℃标线也易看错。而三角形毛细管的放大作用,可减少观测员的整数差错。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们使用的《AHDM4 .1》版比《AHDM4 .0》版有许多优点 ,但对于 3次站来说 ,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 3次站 0 2时 0cm地温是通过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和前天 2 0时 0cm地温加权平均求得的。使用《AHDM 4 .1》版后 ,3次定时观测记录通过《YCZE》程序输入结束后 ,进入“[Q]数据整理和校改”后 0 2时 0cm地温数据自动生成。此时若接班员或预审员发现该班的当日地面最低温度或前天 2 0时 0cm地温有误读 ,不仅要改正误读数据还要通过人工计算改正该班的 0 2时 0cm地温数据 ,如果仅改正误读数据而不改正 0 2时 0cm…  相似文献   

16.
谢建兴 《气象》2001,27(9):57-57
1 问题的提出如果台站的地温场水土逐渐流失 ,造成低于整个观测场地面的低洼地 ,就不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 :地温场的地表应疏松、平整、无草 ,并与观测场整个地面相平。但是 ,这个问题有些台站却未重视 ,使长期积累的地温资料的代表性、比较性、资料序列的均一性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这无疑将降低这些资料的使用价值。为了证明地温场低于观测场的整个地面 ,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在 2 0 0 1年 5月5~ 1 5日前后的 2 0时对 0 cm(地温场低于观测场约 5cm)做了对比观测 ,见表 1。表 1 地温场和观测场观…  相似文献   

17.
一次江淮气旋暴雪的积雪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成芳  刘畅 《气象》2019,45(2):191-202
利用自动站、人工加密观测及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2017年2月21—22日一次江淮气旋暴雪过程积雪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近地面气象要素对积雪深度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1)江淮气旋系统特有的空间结构导致山东南、北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不均衡分布。(2)积雪深度具有时效性,在降雪结束时达到峰值,因温度的变化导致峰值不一定维持到次日08时。(3)积雪深度是近地面多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相态、降雪量、降雪强度、气温、地温和风速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雨夹雪在转为纯雪之前可产生不超过1 cm的积雪,如果不转雪则不会产生有量积雪;各地降雪含水比差异较大,全省平均为0. 5 cm·mm~(-1),低于全国平均值;在降雪不融化的情况下,降雪量、降雪强度越大则积雪越深,降雪强度大是气温和地温都高于0℃时产生积雪的必要条件;地温和气温越低对积雪形成越有利,积雪开始产生时的地温最高阈值多在0℃左右,地温先突降后缓升是积雪产生前后的共性特征,积雪产生后1~2 h内地温略有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积雪产生时气温一般低于0℃,气温高于0℃时大部分降雪融化;有利于产生积雪的平均风力多不超过2级,极大风则在3~4级以下。  相似文献   

18.
气象台站现用的浅层5cm,10cm,15cm,20cm曲管温度表,测得各深度的地中温度。在日常工作中观测员有时因疏忽,出现记录误读现象。除读错5℃或10℃,凭经验可判断出误读外,那些读差1~2℃的记录就不易察觉。通此情况通过分析地温变化的规律,运用相邻时次记录的差值比较法、结合云天情况、地温的变化规律,从纵向的地温比较和横向的温差日变化对记录进行校对审查,可确定是否误读。本文从统计1990~1994年1月和7月scmdkm、玉scm、2败血地温逐日2)~?(”减2.值),2’~8“,8’~14”,14‘~20‘五年的温差平均表明,温差的变相一般…  相似文献   

19.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2006年4月10日一次强沙尘暴前后连续5天地面、土壤中、以及80 m高塔站梯度观测系统的各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沙尘暴前后不同沙尘天气日各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是南疆气温持续回暖、热低压强烈发展、沙尘暴和浮尘天气持续时间长的一次南疆东灌型强沙尘暴过程.温、湿廓线在沙尘暴过境时,因强湍流交换,整个近地层大气基本上处于中性层结,沙尘暴日为降温增湿的过程;沙尘暴日前后大气层结发生了转变,破坏了晴天正常的逆温、逆湿结构.风速廓线在沙尘暴日满足对数律关系,而在沙尘暴日前后的天气里,风速较小,规律性差.沙尘暴过境时0O cm和5 cm地温变化趋势与1.5 m气温相似,过境前1.5 m气温比5 cm地温达到峰值的时间约提前1~2 h,过境后反而又滞后1~2 h.  相似文献   

20.
选取1981-2016年中国江淮地区28个气象站的0~20 cm地温观测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得到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多时间尺度的振荡规律。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全区域有明显的空间一致性,特征向量值在全地区均为负值,时间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正转负。1981-2016年江淮地区浅层地温和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0 cm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65℃·(10a)-1,增温幅度大于5~20 cm层地温及气温。0 cm、5 cm、10 cm、20 cm四层地温及气温分解后的IMF1和IMF2分量的周期分别为准3年和准7年,且80年代的振幅要小于之后的年份,表明浅层地温及气温在80年代是稳定少变的,进入90年代波动幅度增大。年际变化在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的长期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对36年0~20 cm地温的气候平均值进行分解可得,江淮地区各站点浅层地温的延伸期尺度周期基本分布在准12~16天和准26~33天两个周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