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薄片、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确定了拉布达林盆地上库力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和孔隙类型.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多屑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等.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蚀变作用、脱玻化作用、自生作用、溶解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等.拉布达林盆地上库力组火山碎屑岩所处的成岩阶段主要为早成岩阶段B期及中成岩阶段A期.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填隙物内孔和溶蚀孔等,区内火山碎屑岩为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机械压实作用和自生铁白云石及自生高岭石沉淀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而绿泥石包壳和微晶石英包壳的胶结自生作用以及溶蚀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中普遍发育一套粒度偏细的富凝灰质的复杂岩性段,包括(沉)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及凝灰质砂岩。以阿南凹陷腾格尔组一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X衍射矿物分析等手段,讨论凝灰岩及凝灰质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区凝灰岩主要呈薄层状夹于厚层泥岩中,分布在深湖-半深湖亚相,储层物性较好,以脱玻化孔为主,局部见隐晶、微晶的长英质或白云石充填脱玻孔或粒间孔。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泥岩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远端和滨浅湖亚相,处于中成岩阶段A2亚期,以凝灰质蚀变作用为主,生成的黏土矿物易充填孔隙,导致储层物性较差,以微孔和构造微裂隙为主。凝灰质砂岩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处于中成岩阶段A1亚期,溶蚀作用强烈,导致储层物性较好,以长石和方解石胶结物溶孔为主。研究表明,阿南凹陷腾一段的有利储层主要为分布在半深湖-深湖亚相的凝灰岩及扇三角洲前缘的凝灰质砂岩。  相似文献   

3.
从微观尺度对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腾一下段3口取芯井55块致密油储层样品开展孔隙类型及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利用AM2井,A43井和H20井3口典型井的岩心(100m)、薄片(200片)、背散射(60个)、扫描电镜(18块)、荧光显微镜(150片)及PCAS(6块)等方面资料及方法,对目的层进行了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孔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阿南凹陷腾一下段岩性复杂,发育滨浅湖、浅湖、半深湖、火山灰沉积及重力流沉积等多种类型沉积相。钙质砂岩和沉凝灰岩的油气显示最好,是目的层致密油勘探的重点目标。砂岩储层的孔隙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粒间扩大孔和溶蚀孔。沉凝灰岩储层的孔隙以溶蚀孔为主,其次为粒间孔和构造微裂缝。沉凝灰岩的平均面孔率为12.05%,要高于砂岩的平均面孔率9.13%。腾一下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的成因包括压实及脱水作用、溶蚀作用、沉凝灰岩的脱玻化作用、构造应力作用。目的层的沉凝灰岩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了强烈的溶蚀作用并表现为重稀土亏损。目的层砂岩和沉凝灰岩中的长英质、碳酸盐及凝灰质组分普遍发生了强烈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目的层致密油储层孔隙成因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震、录测井、试采等资料,开展火山喷发期次、火山机构、储集层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和成藏富集研究。结果表明,条湖组沉积时期具多期次火山喷发,火山机构叠置;储集层具火山口湖相、火山堰塞湖相及远火山口的湖相沉积特点;有利储集体岩性为中酸性玻屑沉凝灰岩,脱玻化微孔和晶屑溶蚀微孔为主要储集空间。认为烃源岩的有效配置及持续充注、盆地稳定的构造背景和浅水湖盆环境、火山湖相发育规模、中酸性火山灰和空降成因沉积方式、后期脱玻化和溶蚀作用、沟通条湖组储集体的断缝疏导体系,共同控制着油藏的富集及成藏规模。  相似文献   

5.
玛湖凹陷风城组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在碱湖沉积背景下广泛发育了凝灰岩储层。为明确碱湖背景下的凝灰岩储层成因机理,基于玛湖凹陷15口典型井的209块岩心样品,通过岩心宏观和微观观察、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蒸发结晶实验、元素测试、原位碳氧同位素测试、包裹体测温等手段,总结了储层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储层成因机理。研究认为:(1)凝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储层富含火山碎屑物质和盐类矿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晶间孔、溶孔和裂缝,尽管储层致密,但仍发育孔隙度大于6%、渗透率大于0.1×10-3μm2的样品;(2)凝灰岩储层受控于成岩作用的发育,其中脱玻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烃类充注是促进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3)火山碎屑的脱玻化作用发生时间早,形成的晶间孔有效的改善了储层的储集和渗流条件;(4)油气的早期且持续充注形成了异常高压,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和自生矿物的充填,促进早期孔隙的保存;(5)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持续排出的酸性流体形成了发育的溶蚀作用,并且破裂作用的发育促进了酸性流体的作用范围,溶作用和破裂作用共同促进了碱湖致...  相似文献   

6.
以大牛地气田大18井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观镜下研究手段和储层物性数据等资料,研究了大18井上古生界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及物性演化特征、致密化成因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18井上古生界储层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包括石英颗粒溶解所形成的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晶间孔,偶见铸模孔和超大孔;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1%,平均渗透率为0.34×10-3 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压实作用是本区储层致密化的大背景,硅质、钙质及黏土矿物胶结充填孔隙、堵塞孔喉是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溶解作用是大18井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特别是石英溶解最为发育,而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通过增强岩石的抗压实强度、抑制石英次生加大保护原生孔隙,但不能增加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9油层组的储层地质特征,通过钻井取心、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长9油层组的沉积、储层和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9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沉积,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整体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特点,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为主,储层物性差,为超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9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储集物性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要储集体,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主要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1)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志丹—甘泉上古生界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石英含量较高,其中,本溪组石英含量最高,平均高达91.8%,主要以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低,属低孔、低渗、特低渗致密储集层,渗透率变化主要受孔隙结构发育程度及其空间配置关系的控制。利用经验统计法确定了上古生界储层物性下限,并结合高压压汞技术将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Ⅰ类、Ⅱ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好,孔隙类型主要以岩屑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储集、渗流能力强,为该区有利储层;Ⅲ类储层,主要以晶间孔为主,当伴有裂缝或面孔率较小的溶蚀孔,且达到储层物性下限时,同样具备一定产能;Ⅳ类储层无产能。  相似文献   

9.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南屯组一段Ⅰ-Ⅳ油组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储层,岩性为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含凝灰泥岩和沉凝灰岩。该含油层段的储层物性与埋深没有直接关系。凝灰质颗粒大小对储层物性影响很大。I油组凝灰质砂砾岩以中-高孔、低渗-特低渗为主;Ⅱ、Ⅲ油组凝灰质砂岩以中-低孔、特低渗-超低渗为主;Ⅳ油组含凝灰泥岩以低孔隙度、特低渗-超低渗为主。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含凝灰泥岩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使储层孔隙变小、物性变差的因素;矿物的多形转变作用产生脱玻化孔,有助于微小喉道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翟治洲  孙卫  马永平 《地下水》2013,(1):158-160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分析等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苏48区块盒8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以及物性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为7.9%,渗透率平均为0.58×10-3μm2,整体物性较差,表现为低、特低孔低渗特征;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始孔隙大量损失,溶蚀作用对储层有较好的改造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储集空间增大、渗透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Recently, a tuffaceous tight oil reservoir with considerable reserves has been found in the Santanghu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tuff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porosity (5–25%) and low permeability (0.01–0.50 mD). This reservoir has the peculiar property of being a sedimentary organic-matter-bearing tuff formed by air-fall volcanic ash in a lake. Its discovery offered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further our knowledge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uffaceous tight-reservoir micropores. This study integrates analyses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thin-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T scanning, mineral and element compositions, mercury injections and measurement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uff micropores. (1) The tuff reservoir comprises vitric, crystal-vitric, pelitic and silicified tuffs, which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porosity and big throat, moderate porosity and thin throat, low porosity and thin throat, and very low porosity and moderate throat pore structures, respectively. (2) Of the four types, vitric tuff has the properties best suited to a reservoir, and devitrification of volcanic glasses is the principal mechanism of reservoir micropore formation. (3) The tuff of the Permian Tiaohu Formation contains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and organic acids produced during kerogen maturation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devitrification. (4) Evolution of tuff porosity depends mainly on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and burial depth. The porosity of vitric tuff is higher than crystal-vitric tuff at the same depth, but both their porosities initially decrease and then increase with depth. At depths >3000 m, vitric tuff retains the trend towards higher porosity, whereas the porosity of crystal-vitric tuff remains largely unchanged or even decreases.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could be considered a reference regard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prediction of tuffaceous reservoirs in similar situation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2.
      凝灰岩致密油藏作为一种特殊的油藏类型,已受到高度关注,而烃源岩的质量对致密油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规律,本文在基本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样品的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色质谱等分析测试,对马东地区卡拉岗组不同岩性烃源岩特征进行描述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凝灰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均具有一定生烃潜力,其中凝灰质泥岩生烃潜力大,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大于2%,以Ⅱ型有机质为主;卡拉岗组烃源岩埋藏深度较小,镜质体反射率主要分布在0.5%~0.8%,总体上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纵向上各种岩性烃源岩与凝灰岩交错叠置,有利于形成源内自生自储型油藏,对卡拉岗组致密凝灰岩油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长73亚段的页岩层系有机质含量、矿物含量变化大,发育凝灰岩夹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不同岩相的孔隙结构差异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综合多种分析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3页岩层系的岩相进行系统划分,对比不同岩相的孔隙结构及物性差异,探讨其有效孔隙网络及主控因素。根据粒度、TOC和矿物成分将长73细粒岩分为8种岩相类型,其中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凝灰岩及高有机质黏土质页岩三种岩相所占比例较高。长73页岩中有机质丰度高(平均20.04%),类型以Ⅰ型为主,处于低熟到成熟阶段。储集空间根据产状可分为基质孔隙(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特大溶蚀孔)、有机质相关孔隙(有机质孔、有机质边缘孔隙)、裂缝(构造缝、成岩缝、晶面裂缝、粒边缝)。各岩相等温吸附曲线特征以IV型为主,迟滞回线以H3型为主。宏孔是储集游离油的有效孔隙,储集性能受岩相、有机质含量及矿物组成控制。凝灰岩孔隙度、渗透率及宏孔比孔容最高,其次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和高有机质黏土质页岩,而低有机质页岩宏孔比孔容最小,介孔比孔容大。页岩中有机质、黄铁矿含量与宏孔比孔容呈正相关,凝灰岩中石英含量与宏孔比孔容也呈正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长73亚段页岩油甜点评价及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剑  黄志龙  高潇玉  陈常超 《现代地质》2015,29(6):1435-1443
通过系统采集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和条湖组各套烃源岩岩心样品以及条湖组凝灰岩段原油样品,研究各套烃源岩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和 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抽提物/原油以及族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等,探讨了凝灰岩油藏的原油来源。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二段烃源岩的质量最好;各套泥质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 物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Pr/Ph、 γ蜡烷含量、β-胡萝卜烷含量以及规则甾烷ααα20RC27、ααα20RC28、ααα20RC29相对含量等方面;条湖组凝灰岩油藏中原油具有低Pr/Ph、高γ蜡 烷含量、高β-胡萝卜烷含量以及规则甾烷ααα20RC27、ααα20RC28、ααα20RC29中ααα20RC29最高和ααα20RC27最低(谱图呈上升直线型)、原油及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较轻的特点;油源对比 显示凝灰岩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芦草沟组二段烃源岩,但也有凝灰岩自身有机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影响碎屑岩天然气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史基安  王琪 《沉积学报》1995,13(2):128-139
碎屑岩天然气储层,尤其是埋藏历史较长、埋深较大的致密碎屑岩天然气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比较复杂,本文通过对我国中新生代主要含气盆地的碎屑岩储气层埋藏历史和成岩阶段与孔隙度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按产状将碎屑岩储层孔隙分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组分内孔隙和裂隙四种类型的划分方案,分析了各类孔隙对砂岩孔渗性的贡献。从碎屑颗粒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砂岩中泥质杂基和自生粘土矿物;沉积速度与埋藏历史;碎屑岩粒径和分选程度;泥质岩成岩作用;构造背景和构造运动以及镜质体反射率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讨论了它们对碎屑岩天然气储层物性的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16.
陆相致密油和页岩油同属低孔低渗油气藏,二者具有很大相似性,常具有共生关系,然而其成藏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加区分极易误导油气勘探.利用系统取心、测井、录井和各类测试化验分析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孔店组、沙河街组,梳理致密油和页岩油的成藏条件及其富集规律差异性,进一步探讨致密油与页岩油勘探选区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从岩性上看,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包括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火成岩等;页岩油气以细粒沉积为主,其矿物成分多样,岩性可细分为碳酸质页岩、长英质页岩、粘土质页岩、混合质页岩等.从物性上看,二者均为低孔低渗型储层,致密储层分先天致密和后天致密两类,主要发育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隙、裂缝等,多以微米级孔隙为主;页岩储层以先天致密为主,发育有机孔、粒间孔、页理缝、裂缝等,多以纳米级孔隙为主.从生烃运移过程来看,二者油气来源均与优质烃源岩密切相关,致密油岩层本身不生烃,原油依靠临近富有机质泥页岩干酪根生烃增压造成的源储压差,经历短距离运移与充注,源储压差高则充注程度高;页岩油本身即为生油岩,系已生成、尚未排出而滞留在页岩孔隙或裂缝之中的石油.从可压裂性上看,致密储层本身具有较好脆性,脆性条件不是致密油甜点的决定性因素,而页岩脆性因成分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关键因素.从勘探选区来看,致密油优势储集相带、优质烃源岩及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控制有利致密油富集区,"三明治"式最有利,源上源下次之;页岩油受成熟富有机质页岩及脆性岩相控制,强调在富含滞留烃中寻找具有较高脆性的页岩.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成因,利用60余口关键探井岩芯、录测井、薄片及化验等各项分析、鉴定数据和资料,对其储层基本特征和物性特征研究和分析,明确储层类型、特征、质量及有效储层成因。结果表明:储层以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分为砾岩和砂岩两大类,为典型低—特低孔、低—特低渗致密碎屑岩储层;砾岩以中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主要为凝灰岩,砂岩岩屑含量高,岩性以细粒、中—细粒岩屑类砂岩为主,岩屑主要为凝灰岩,成分成熟度较低;胶结物以碳酸盐和硅质为主,局部富集浊沸石和钠长石;成岩作用主要包括破坏型的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及建设型的溶蚀作用。孔隙垂向变化可分为南部原生孔隙型和北部次生孔隙型两类,次生孔隙型又分为长石类溶蚀型和沸石类溶蚀型两种,二者在不同区块和埋深范围分别发育数目不同的次生孔隙带。有利相带、溶蚀作用和异常高压共同形成了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8.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中沸石的成因及其储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中沸石分布广泛,石炭系-上二叠统火山岩储层发育层系主要为哈尔加乌组、卡拉岗组、条湖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缝为主,构造裂缝型和不整合面溶蚀为辅.通过对研究区内所选井的岩石组分统计,发现火山岩岩性以中基性熔岩为主,杏仁体较发育,杏仁充填孔中以沸石类易溶矿物为主,为后期溶蚀作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油岩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原油属于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条湖组原油主要来自芦草沟组烃源岩,属于近源成藏;部分原油(马49井等)来自下二叠统-上石炭统,属于源外成藏。中二叠统的源岩油藏分布主控因素主要体现在源和裂缝两个方面,有效源岩(主要体现在源岩成熟度上)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裂缝(构造裂缝为主)则是控制油藏产能的关键。因此,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勘探应围绕源和裂缝这两个方面进行,上述认识对油田中二叠统原油的勘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自生粘土矿物对深层孔隙结构及油气运聚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利用铸体薄片、全岩XRD、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手段,分析自生粘土矿物对孔隙连通性、孔喉直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埋藏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低渗透砂岩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油气差异富集条件.珠海组深部储层压实作用较强,自生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碎屑颗粒以线接触-凹凸接触为主,识别出"孔隙+粗喉道"和"喉道主控"2种孔隙结构类型,前者孔隙体积和粗喉道占比较高,后者主要以细喉道为主;自生粘土矿物分割占据大量孔喉空间,自生伊利石主要为孔喉充填型,自生绿泥石主要为颗粒包壳型;珠海组储层与下渐新统恩平组烃源岩不整合接触形成纵向"下生上储"、横向连续分布的有利源储组合,烃源岩持续生烃.珠海组是典型的深埋藏碎屑岩低渗储层,仍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储层发育受机械压实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共同控制;压实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初始因素,以绿泥石和伊利石为代表的自生粘土矿物高度发育是制约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