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龚正  李海兵  唐方头  吴羿锋  王磊 《地质学报》2023,97(7):2111-2125
2008年汶川地震促使人们思考青藏高原东南缘走向和规模与龙门山断裂带相近的丽江- 小金河断裂的活动历史,但受限于地质条件制约断裂尤其是其北段相关研究极其薄弱。基岩断裂带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是断层长期活动的产物,蕴含丰富的历史活动信息。本文以丽江- 小金河断裂盐源段多个天然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断裂带宏观结构调查、断层岩显微构造及XRD分析发现:① 断层破碎带以一套厚度>20 m的破裂面密集带为特征,优势破裂面走向为NE20°~30°,推测为丽江- 小金河断裂长期活动形成的张剪性破裂;② 断层带核部以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为主,灰岩角砾岩黏土矿物含量~2%,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粉砂岩断层泥黏土矿物含量~52%,以坡缕石和绿泥石为主,石英含量36%,缺失长石类矿物。断裂带宏观结构和断层岩微观结构特征均表现为角砾呈棱角状,砾径差异极大且呈零散状分布,符合快速滑动特征,指示断层滑移方式为黏滑。此外,核部断层岩带统计厚5~8 m,这一规模相对于龙门山映秀- 北川断裂带核部180~280 m和安县- 灌县断裂带核部40~50 m显著偏小,表明前者自形成以来的活动性远低于后者,两者的地震行为并不能简单类比。结合断裂在宏观结构特征、断层岩成分与种类以及所反映的滑动方式与隆升剥蚀量的差异,认为丽江- 小金河断裂更可能是鲜水河断裂切断锦屏山- 龙门山构造带之后形成的,晚新生代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不同的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基础地质和遥感解译,对泛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并根据区域主要断裂的活动性与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该区需要特别关注的潜在震源区和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38条活动性相对显著的活动断裂带,并以北东和北西走向两组活动断裂为主,前者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后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其次为近东西走向,活动性较弱。进一步结合历史地震活动信息分析发现,其中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是区域上主要的控震构造和发震断层,其次是北西向断裂,这两组不同走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常常是地震发生部位,其中最显著的控震断裂是北东向的郯庐断裂与北西向的无锡-宿迁断裂。   相似文献   

3.
潮汕地区广泛分布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侵入的花岗岩类的岩基、岩株,中生代中期的沉积岩、火山岩,第四纪中晚期的河流相、三角洲相、海相沉积物;断裂构造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活动强烈的北东走向断裂带,于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强烈活动的北东东走向断裂带,以及既于中生代埋藏有较强烈活动,又于新生代时期有明显活动的北 北西-北西走向断裂带并存,构成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而北东东和北 北西走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潮汕地区  相似文献   

4.
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深圳市及其周边发生的多起微震事件表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活动仍在持续,尤其是近百年来珠江口断裂带发生的多起中强震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针对深圳南山区及周边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从露头区实地断层追索、断层特征的考察以及已有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收集等方法入手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北西向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向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5.
金湖凹陷隐性断裂带形成机制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湖凹陷基底存在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较弱,对盖层变形影响较小,在盖层中多以隐性断裂带显现;北东向基底断裂活动强烈,对凹陷盖层变形影响较大,不仅形成了凹陷东部边界杨村断裂在内的多条显性断裂,而且形成了多条隐性断裂带。凹陷中部的北东向石港显性断裂带将凹陷分割成西部斜坡带和东部凹陷带。东部凹陷带受基底北西向断裂隐性活动的影响呈现南北分段特征。凹陷盖层中还发育了大量近东西走向的三、四级正断层,它们大致平行成带分布,形成了宝应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唐港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卞闵杨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西斜坡平行入字型断裂构造带、汊涧泥沛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等一系列油气富集区带。上述构造带中的油气藏分布明显受到北东和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影响,呈现北东、北西或近南北向成带、成串分布特征。应用区域地质、重磁等资料开展隐性断裂带预测,识别出10条北东向、5条北西向、6条南北向隐性断裂带。沉积盖层中形成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控制了储集砂体分布、改善了储层物性、使隐性圈闭成带成串分布,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全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 沿着北东向克-乌断裂带有数条北西向横断层分布, 与主断裂直交或斜交, 这些横断层具有重要的构造与成藏意义。 运用地貌影像资料、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地震资料, 标定出横断层, 并分析其特征, 最后结合构造模拟实验探讨了横断层形成机制。 研究表明: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横断层是克-乌断裂活动产生的伴生构造, 呈近等间距分布在克-乌断裂带上, 为北西走向, 具有走滑性质;2) 构造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这些横断层主要为斜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 X 型共轭剪切断层或主逆冲断裂活动差异造成的调节断层。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苏南东部及上海地区的北西向断层作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并对断裂带内构造岩作了详细地研究;对北西向断层的力学性质、构造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作了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如有不当,敬请指正。一、北西向断层的野外观察 (一)太湖大东岛,石炭系灰岩中发育了三条北西向压性断裂(图1、2),间隔40~50m。其中断层A走向北30°西,倾向北东,倾角75°;断裂带宽度为7m。断层B走向北35°西,倾向南西,倾角70°;断裂带宽度为8m。断裂C走向北35°西,断面近直立;断裂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目前普遍认为这些左行走滑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在左行走滑作用下,青藏高原东部向东挤出并伴随强烈的地块旋转运动。本文以介于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带与玉树左行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巴颜喀拉山中央断裂(及其周缘的构造形迹)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断层构造的直接解译标志——清晰的线性形迹和构造地貌标志如断层陡坎、断层谷地、挤压脊、地裂缝、断层走滑造成的水系错动、新老洪积扇的侧向叠加等,在高分辨率的SPOT5及中等分辨率ETM遥感影像上对研究区内北西向活动断层与北东向活动断层的空间分布、规模、活动性质、相对活动时代及活动幅度等进行了遥感分析和野外验证,并结合对断层周缘沿共轭张裂隙展布的水系与地裂缝的规模、展布方向等的统计分析,对晚第四纪应力场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北西向活动断层具右行走滑兼有逆冲运动特征,北东向活动断层具左行走滑兼有正滑运动特征,二者为晚第四纪NNE向(2°)挤压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作用的产物。北西向右行走滑作用的发现,预示着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以来普遍存在的北西向左行走滑作用可能在晚更新世就已终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处于不同展布方向上的湖盆在同一应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演化趋势:即在NN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呈北东向展布的错坎巴昂日东湖处于近东西向拉张状态,呈北西向展布的卡巴纽尔多湖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位于钦杭带南段(周永章等,2015)的云开地块西南侧,博白-岑溪断裂以东。区域内主要出露前寒武系云开群、古生代混合岩和沉积岩。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的庞西垌-金山断裂为主,具脆-韧性剪切带特征,平面上表现左旋性质;其次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次一级断裂。岩浆活动频繁,并以燕山期的塘蓬、英桥岩体为主,其中英桥岩体沿庞西垌-金山断裂呈北东向展布。矿体多赋存于庞西垌-金山断裂带中的断层角砾及次级断层中,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走向北东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活动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与活动构造关系极为密切,随着近十几年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相关活动构造也正在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对断裂、地震、气底辟以及海底火山活动等构造活动的多种表现形式的研究,分析了南海北部活动构造的特征。在南海北部,存在北东向、北东东-东西向、北西向3组活动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切割其他两组,形成最晚。这些活动断裂以继承性为主,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均为切割地壳或岩石圈的大断裂。南海北部的震中呈带状分布,在东部呈北东走向,而西部受红河走滑断裂的影响,震中整体为北西走向分布。气底辟是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有重要指示意义的构造,同断裂一样,气底辟为气源垂直向上移动至形成水合物的温压带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南海北部分布的火山岩由东到西顺时针旋转。从地震剖面可以看出,岩体明显受张性断裂控制。东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受北西向活动断层的影响较大,而西部则与海底滑坡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活动断裂系有6个,自北向南分别为秦昆北西向断裂系、鄂东北东向断裂系、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鄂西-湘西北东向断裂系、湘中南北东向断裂系、湘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第四纪活动较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大的是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及秦昆北西向断裂系西段。“两湖”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第三活动期的相对平静期。结合近代中强震资料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特征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南部的东、西边界、鄂州-黄冈-武汉一带以及鄂西北断块隆起区地壳较不稳定,具有发震潜力,应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护江大堤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编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并对其中各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进行计算,发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内NE—NNE向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103 mm/a,NW向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080 mm/a,其中NE—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的活动速率呈由南到北逐渐增强的趋势,NW向断裂还表现出明显的自西向东活动速率逐渐增强的特点。另外,通过与现代小震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内地震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地震活动性随着与断裂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且在断裂交点和端点处活动性较强。研究区内地震的这些分布特征能够用弹性回跳学说解释。此外,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与断裂的水平位移速率关系可能更为密切,其与断裂垂直活动速率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地区恰尔隆、大同一带ETM遥感影像构造解译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针对西昆仑恰尔隆、大同一带,在对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图像ETM对西昆仑地区的遥感影像线性特征和环形特征进行了解译,得出该区断裂发育且分期次,区内环形构造说明该区岩浆活动剧烈;划分出南北向和北西向为主的线性构造格局,其中南北向断裂晚于北西向断裂,并控制了环形构造的展布;认为南北向和北西向线性构造交汇并与环形构造叠加的部位是有利的成矿区段,类比已知矿区,圈定出4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用于地表温度场与断裂构造关系分析的分段均值法。方法以已知断裂带中心线为准,向两侧一定范围作等间距划分,统计各等分带内的平均地表温度和平均距离,通过绘制平均地表温度与平均距离之间的相关性曲线来描述地表温度场与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在江山绍兴断裂金衢段的实际应用中,方法以Landsat 7 ETM+热红外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描述了研究区地表温度场与深大断裂带之间的关系。认为地表温度场与北东走向的江山绍兴断裂带、常山漓渚断裂带和球川萧山断裂带的相关性明显,区域特征稳定。在各断裂带影响范围内,距离断裂带越近,地表温度越高;北西走向的淳安温州断裂带和东西走向的衢州天台断裂带均处于地表温度梯度变化带,断裂带两侧可能分属不同的地表温度场。  相似文献   

16.
The region around Wadakkancheri, Trichur District, Kerala is known for microseismic activity, since 1989. Studies, subsequent to 2nd December 1994 (M =4.3) earthquake, identified a south dipping active fault (Desamangalam Fault) that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course of Bharathapuzha River. The ongoing seismicity is concentrated on southeast of Wadakkancheri and the present study concentrated further south of Desamangalam Fault.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s the northwestern continuity of NW–SE trending Periyar lineament, which appears to have been segmented in the area. To identify the subtle landform modifications induced by ongoing tectonic adjustments, we focused on morphometric analysis. The NW–SE trending lineaments appear to be controlling the sinuosity of smaller rivers in the area, and most of the elongated drainage basins follow the same trend. The anomalies shown in conventional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used for defining basins, are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NW–SE trending Periyar lineament/s. A number of brittle faults that appear to have been moved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t stress regime and these are identified along the NW–SE trending lineaments. The current seismic activities also coincide with the zone of these lineaments as well as at the southeastern end of Periyar lineament.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NW–SE trending Periyar lineaments/faults may be responding to the present N–S trending compressional stress regime and reflected as the subtle readjustments of the drainage configuration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自晚太古代以来经受了多次造山运动影响,尤以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和频繁,以致省内华夏古陆不断发生裂解及增生。省内的北北东—北东东、北西—东西及南—北走向断裂十分发育,形成大小不同的断块(地体)。最突出的是南平—宁化(北东)断裂带与政和—大埔(北北东)构造—岩浆带相交汇,将福建省割切为闽西北、闽西南及闽东3个地体。本文对主要断裂及三大地体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变形、岩浆侵入与喷发、地体的分离与拼接的演化历史进行概略阐述。总之,福建省是经多期造山作用由不同地体或断块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  相似文献   

18.
镇江地区位于宁镇山脉东端,地质构造复杂,尤其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塑造了镇江地区如今的地形地貌格架。通过地质地貌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探槽等勘探手段,对镇江地区断裂构造两侧第四纪地层进行年代学研究,基本确定了断裂构造的活动机制、活动时间,结合镇江地区地震发生的规律及地应力场特征的研究,认为镇江地区断裂构造的最后活动时间在更新世,全新世活动较弱,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新疆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地区是地壳现代构造运动仍十分活跃的地区,工程的安全有可能会受到断层新活动的威胁,必须提供有关区域稳定性资料作为建设的依据,本文应用显微构造分析,同位素法测年,石英形貌法研究综合确定可能威胁工程的断层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的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其活动的下限时间是13-20万年,上限时间为9-15万年。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继续遭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工程区会作整体的抬升,不会产生新的断裂系统和应力集中区,因此选取的工程场址是优良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位于凌源-北票断裂带NE向末端,本地区古生代尤其中生代构造活动剧烈。地表主要出露NE、NNE和NW向三组断裂,并沿着三组断裂充填了多期次中酸性脉岩。金成矿作用明显呈现出受断裂构造控制、跟脉岩相关的特点。研究区节理产状数据分析表明,区内遭受过NW-SE、NNW-SSE和NEE-SWW方位的构造应力作用,产生3组断裂构造系统。区内金矿床的勘查及研究表明,其成矿作用可能具有多期次。含硫化合物及金矿化热液有叠加成矿,后期被断裂和岩脉分割破碎的特点。沿NE和SW向两端可能存在豆荚状盲矿体,NW向矿体深部可能存在较好的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