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红嘴子首次发现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和石核、石片及刮削器等旧石器。其中刮削器为目前吉林省境内发现最好的两刃刮削器。旧石器和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发现证明早在1~4万年前长春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佐证,对研究当地第四纪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盘县大洞遗址的旧石器发现于1990年,从发掘到各项国际合作研究已经进行了20余年。就目前开展的工作,确认文化层堆积厚度约为3m,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可鉴定动物化石43种、4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用火证据等人类活动遗迹。研究表明大洞遗址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旧石器初期的最后阶段,其时间跨度大约从距今30万年至距今13万年。大洞遗址的重要考古研究价值使其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在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4.
于2000-2005年在藏西南地区进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先后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点13处,共采集到各类石器、古陶片、骨片等1697件,为雪域高原古人类发展演化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经研究认为,主要为中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部分有新石器文化的叠加,仅个别为旧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的铀系年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因涵盖新—旧石器过渡、出土人类化石及别具一格的石制品 ,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对古人类和石器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生碳酸盐岩铀系测年的结果表明 :该遗址新—旧石器间的过渡期不超过 3ka± ,短于基于钙板 1 4 C测年得出的 6 ka± ;西 6层钙板和石笋的 2 3 0 Th年龄为 16 0 ka± ,西 7层人牙化石的年代应大于此值 ;“白莲洞式”石片打制法呈清晰的演化脉络 ,时间跨度至少为 15 0 ka。邻近的柳江人地点和土博前洞铀系测年结果与本文一致。这些地点年代位置的大幅度前移 ,是我国晚更新世人类遗址已有年代框架被总体压缩的例证。具现代解剖特征的智人在中国出现的年代很可能比原认为的早得多  相似文献   

6.
陕西洛南龙牙洞遗址的特征和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本文第一作者曾在陕西洛南龙牙南洞中获得洛南直立人的上臼齿及少量哺乳类化石。近年作者等又在龙牙北洞中采集到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龙牙洞是黄河流域最南的一个旧石器遗址。由30多种哺乳类化石组成的龙牙洞动物群是一个兼具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的过渡型动物群,可与蓝田公王岭动物群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是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多水体环境条件下的动物组合。石制品非常丰富,属华北旧石器文化系统,但又可见南方文化的影响。龙牙北洞遗址很可能是洛南直立人制作石器的场地。  相似文献   

7.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峡地区更新世人类适应生存方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一大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三峡地区成为目前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更新世总体上是以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为主。长江的发育和两岸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适应、生存和迁徙提供了资源。广泛流行的砾石石器工业是当地古人类在背山面河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狩猎-采集活动所必需的。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从洞穴居住逐渐转为旷野游动生活,石器保留砾石石器的面貌;晚更新世末期,石片石器取代砾石石器而居主要地位,石器组合中出现了小型的刮削器和磨制石器,部分遗址伴生陶片,这说明人类生存行为由狩猎-采集向农业耕作-家畜驯养的过渡,生存方式也转为以定居为主。古人类在三峡地区的生存方式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泥河湾盆地是东亚早期人类演化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区域,以密集分布上百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目前,在区内寻找更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存仍然是旧石器考古学界的追踪热点.文章报道近年来在岑家湾台地新发现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野牛坡.野牛坡遗址地处岑家湾台地西北边缘,勘探发现石制品14件,同时伴生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0.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该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出土了34件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中国目前从人类化石本身所测得的最早现代人遗址。田园洞地处华北地台北部的燕山板内(陆内)构造带西南缘,发育于中元古界蓟县系薄层碳酸盐岩地层内。周围褶皱和次级断裂发育,岩脉侵入和片理化作用明显,为地下水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提供了大量不同级序和不同形式的通道,提高了岩石的透水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田园洞的形成以岩溶裂隙水垂直渗流方式沿岩脉和节理裂隙溶蚀而成。洞内地层对比和岩石矿物分析显示洞穴经历了洞穴发育期-快速堆积期-稳定沉积期-充填完成期的充填过程。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属原地埋藏,古人类活动于角砾层快速堆积期。田园洞古人类活动的时间处于距今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M IS 3阶段,对探讨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岩风洞遗址位于湖北建始县西南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中上游地区.2008年4~5月和2010年9月,联合考古队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取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文化遗存,出土石制品36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以片状毛坯为主,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要类型,多采用锤击法加工.野外工作期间,考古队员还对岩风洞洞穴堆积及周边地质、地貌环境进行了考察.根据地貌、地层和文化面貌对比,推断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2.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3,27(2):65-77,F003,T001,T002
古人类的起源及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远未解决的问题,目前掌握的重要化石材料包括:距今约5600万年的灵长类,约1700万年的人猿超科代表,620万年(?)-440万年的人科动物,以及约350万年(?)-200万年的古人类和人造石器等。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及与之演化相关的化石发现最多的国家之一,先后找到已知最早的高级灵长类——约4500万年前的曙猿化石,人猿超科的早期代表——l400万年和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240万年-200万年前的人造石器,200万年前的能人(?)化石,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及28万年-20万年前的智人化石等。拟从迄今的化石记录人手勾勒出古人类起源及演化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3.
泥河湾盆地是东亚古人类活动遗址最为丰富的区域,探索和发现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马坡是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制品24件,包括修理品2件和石片22件,其中多为碎屑,还伴生606件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其中大多数为小于10 cm的碎骨片,部分表面带牙齿咬痕,多数保存完好,也有少数风化较为严重。马坡所在地层属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小长梁段,其年龄推测大约1.6 Ma。马坡地点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探索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活动的视野,同时也为研究更新世早期人类及其有关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增添了一个科学实证。马坡地点的发现有助于泥河湾科学含量的提升。马坡石制品应该归属Nihewanian。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蓝田直立人化石以来,陕西已经发现了8处更新世古人类化石地点,成为中国人类化石资源分布密集区之一。陕西古人类化石涵盖了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连续的人类演化序列。在蓝田公王岭、蓝田陈家窝子、洛南龙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在大荔甜水沟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早期智人,在志丹、黄龙、长武、南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陕西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对于研究直立人在欧亚大陆早期人类扩散和迁徙过程、早期现代人多地区起源、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关键阶段等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科学与旧石器考古学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很多遗迹都出现在黄土分布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始阶段,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研究联系紧密,共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黄土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怎样将已有的黄土研究成果为旧石器考古所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织机洞和内蒙古大窑两个旧石器考古地点的案例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黄土研究的最新成果确定旧石器考古遗址地层层位及年代问题;建议旧石器考古学家应该密切关注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并提倡旧石器考古与地学学科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周晓丹  苏若 《地质学刊》1998,22(A12):17-21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旨在江苏地区近40年来有关古人类化石,古猿化石以及石器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比较,并阐明了江苏古人类研究的意义,首次对溧水神仙洞人进行描述,同叶注意到江苏广布和岩溶洞穴是今后古人类,古猿类及古哺乳动物群发现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7.
王wei 《广西地质》2000,13(3):27-32
文章回顾20世纪以来,在广西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包括4个巨猿化石地点、13个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以及一系列旧石器。对柳江人遗址等的地层和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连续演化说”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百色盆地旧石器的综合研究,将对恢复早中更新世的环境和早期人类迁徙、扩散的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三明万寿岩船帆洞砾石层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三明万寿岩船帆洞遗留有古人类活动遗迹,经考古发掘出大量旧石器、哺乳动物化石及一面积逾百平方米的砾石层。详细论述了该砾石层 分布特征,应用沉积学原理系统分析其沉积特征,认为克石层是经地质作用自然堆积而成,但其顶面的砾石不具有自然沉积特征,应属人工铺就而成。  相似文献   

19.
福建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孢粉记录的古环境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2005~2006年的考古发掘中揭露出一个包含有砖红土及网纹红土的地层剖面,在其中的3个石英砾石夹层中出土数百件石制品.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的活动时间大致在60~26kaB.P.,对应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 MIS 3).孢粉分...  相似文献   

20.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1994,14(4):323-329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确认石器及用火遗迹在这个遗址的存在;他还对非人工的“假石器”和“假骨器”,对中国旧石器文北的分期、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