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新藏公路奇台达坂东约10krn、海拔5600m的晚三叠世花岗岩之上发现厚约10m的玄武岩和粗面英安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火山岩高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中等负异常,高Sr,低Nd,属钾玄岩系列,可能源于壳幔混合层.测定全岩~(40)Ar-~(39)Ar坪年龄为8.27Ma±0.32Ma(900~1400℃,~(39)Ar累积释放量为66%),与受火山岩烘烤后花岗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7.9Ma±1.0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火山岩喷发于约8Ma的晚中新世,与相邻的大红柳滩火山岩的时代(7.97Ma±0.14Ma)相近.新藏公路奇台达坂晚中新世火山岩的发现丰富了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岩浆活动的资料,表明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康西瓦-泉水沟一带火山活动非常频繁,并显示火山活动与大型断裂带运动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2.
肖爱芳  黎敦朋 《地质通报》2010,29(203):237-242
在新藏公路奇台达坂东约10km、海拔5600m的晚三叠世花岗岩之上发现厚约10m的玄武岩和粗面英安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火山岩高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中等负异常,高Sr,低Nd,属钾玄岩系列,可能源于壳幔混合层。测定全岩40Ar-39Ar坪年龄为8.27Ma±0.32Ma(900~1400℃, 39Ar累积释放量为66%),与受火山岩烘烤后花岗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7.9Ma±1.0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火山岩喷发于约8Ma的晚中新世,与相邻的大红柳滩火山岩的时代(7.97Ma±0.14Ma)相近。新藏公路奇台达坂晚中新世火山岩的发现丰富了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岩浆活动的资料,表明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康西瓦—泉水沟一带火山活动非常频繁,并显示火山活动与大型断裂带运动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3.
冈底斯东段的鲁朗-色季拉和墨脱-崩崩拉一带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墨脱花岗岩的K—Ar年龄为19-22Ma;鲁朗花岗岩的^40Ar—^39Mr年龄为14-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花岗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同时具有某些埃达克岩的特征,表现为高SiO2(65.60%-76.40%)、Al2O3(12.32%-17.23%)、Sr/Y(2.41-86.46)、(La/Yb)。(6.65-56.14)比值,低Y(4.23×10^-6-39.40×10^-6)等特点。呈典型的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Eu为正到弱负异常。本区中新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中下陆壳的硅铝质成分和镁铁质成分的重熔,不同于具埃达克岩成分的冈底斯中新世含矿花岗斑岩。以中新世花岗岩侵位为标志,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初始伸展可能在22Ma左右,早于冈底斯中段(20Ma左右)。  相似文献   

4.
针对泽当西郊贡巴日北坡剖面罗布莎群砾岩下部厚约15m的火山岩夹层进行锆石定年,测试结果表明,该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8.7±0.2Ma,罗布莎群下伏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9±0.4Ma。据此认为,罗布莎群砾岩初始沉积时代约为20Ma前。火山岩的出现表明,中新世布尔迪加尔期罗布莎群发育一期火山活动,结合前人研究认为,沿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狭长范围内自西向东发育一期火山活动,代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一次活化,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冈底斯带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运用高精度的^40Ar-^39Ar定年技术,对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形成年龄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青山组第一旋回中偏碱性富钾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109.9±0.6Ma,第二旋回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08.2±0.6Ma,据此确定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应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该组火山岩在空间上具有自西向东年龄渐新的演变趋势,表明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俯冲应是制约区内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法和角闪石^40Ar/^39Ar法,对出露在冈底斯构造带上的门巴花岗岩体进行了同位素测年,时代分别为207Ma和215Ma,表明它们形成于晚印支期。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时期形成的岩体主要为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它们形成于岛弧环境,与其南侧墨竹工卡一带出露的晚三叠世钙碱性火山岩(叶巴组)共同构成与板块俯冲有关的特征性岩石组合,揭示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时代应早于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钻井的火山岩岩心样品进行了40Ar-39 Ar定年,五件样品的年龄值在248.75±6.5Ma至267.44±3.01Ma之间,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岩为具有大陆裂谷性质的板内火山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塔里木盆地火山活动不仅发生在早二叠世,塔北隆起西部地区在中-晚二叠世仍有强烈的火山活动,该火山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后期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藏北改则地区鱼鳞山组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才  朱志勇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32-734
鱼鳞山组火山岩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一次重要的碱性钾质火山活动的产物,自发现之日起时代一直定为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对比范围跨羌塘南部到冈底斯地区。通过对鱼鳞山组火山岩同位素测年研究,鱼鳞山组白榴石响岩^40Ar-^39Ar积分年龄为27.8Ma、K-Ar法年龄为30-18Ma,确定鱼鳞山组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其分布仅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9.
对祖尔肯乌拉山地区 4个火山岩样品进行了Ar -Ar年龄测定 ,其坪年龄分别为 (40 91± 1 18)Ma、(41 0 7± 0 80 )Ma、(42 0 0± 1 31)Ma、(39 0 0± 2 0 6 )Ma。它们代表了这些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表明本区在古近纪始新世中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10.
吉林龙岗第四纪火山活动分期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在约1700km^2的龙岗火山区内分布100多个玄武质岩浆爆破成因的火山渣锥和射气岩浆成因的低平火山口-龙湾,最新喷发距今约1500-1600年。本文在火山地质研究基础上,测定了龙岗第四纪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台地、火山渣锥、低平火山口、火山碎屑席等不同火山地质体的31个火山岩K-Ar年龄和2个岩化木与与泥炭层的^14C年龄,厘定了龙岗第四纪3期火山活动的时间:小椅山期(早更新世:2.15-0.75Ma)、龙岗期(中-晚更新世:0.68-0.05Ma)和金龙顶子期(全新世:1600-1500a.BP)。  相似文献   

11.
西乌旗地区处于大兴安岭南部,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中生代火山岩中性岩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63Ma±2Ma,为岩浆上侵结晶的年龄;研究区南区下营子地区查干诺尔组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44.2Ma±1.4Ma,表明西乌旗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TAS图中,中性岩样品数据点落入粗面岩区,属碱性岩系列,REE分馏明显,LILE富集,Nb、Ta等元素亏损,Eu异常不明显,具有正高εNd(t)值,推断粗面岩是由地幔的碱性、过碱性岩浆经过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流纹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列,REE分馏明显,部分LILE富集,Ba、Sr和HFSE强烈亏损,推测该岩石由相对较浅的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综合研究并结合前人的资料,认为从晚侏罗世(163Ma)开始,西乌旗所在大兴安岭地区已经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右旗杭嘎勒地区晚三叠闪长岩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大部分具正Eu异常,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Rb、Sr、Hf富集,而Nb、P、Ti亏损,显示出与俯冲有关的侵入岩特征。在R1-R2图解上,大部分样品集中在碰撞前花岗岩区;在Nb-Y图解上,样品落在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在Rb-(Y+Nb)图解上,样品点落在火山弧花岗岩区;在Rb-Hf-Ta图解上,样品全部落在弧系统岩石区。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其年龄为(257.1±4.0)Ma。杭嘎勒晚二叠世闪长岩为碰撞前火山弧花岗岩,研究区在晚二叠世时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13.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桑日群火山岩通常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沿拉萨地块南缘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但其喷发持续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在桑日群火山岩系中识别出一套稍晚于桑日群火山岩的侵入岩脉, 脉岩中的锆石用U-Pb LA-ICPMS 法测得年龄为(93.4±1.1) Ma。据此认为桑日群火山岩的喷发时间应不晚于93.4 Ma。前人的研究表明桑日群的活动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因此其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至少从晚侏罗世延续到了93.4 Ma 左右。另一方面, 这些侵入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俯冲成因的桑日群弧火山岩, 如埃达克岩(麻木下组)和钙碱性的火山岩(比马组), 而与东部朗县和里龙一带 的侵入岩非常相似, 它们很可能是板片俯冲导致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这种差异暗示在新特提斯洋 俯冲消减过程中其深部动力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英城子金矿床产于张广才岭岩浆构造带内早古生代花岗岩岩体内部的韧脆性剪切带中,矿体由花岗质糜棱片岩、含硫化物石英脉和纯硫化物脉组成,赋矿围岩为晚奥陶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含金石英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的40Ar/39Ar激光探针定年结果表明:实验室给定的等时线年龄为207±5.5Ma(40Ar/36Ar Int.=410±11,MSWD=44,n=31),剔除相对误差较大的数据点,运用Isoplot程序拟合的等时线年龄为248±39Ma(40Ar/36Ar Int.=344±54,MSWD=0.37,Probability=0.99)。结合区域构造热事件的发育状况,初步确定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二叠世末向早三叠世转化阶段或东段的兴蒙造山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天山独山子—库车公路、西昆仑山新疆—西藏公路出露的7个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了天山、西昆仑山脉低温(<110℃)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9.6±0.8)~(89.2±2.3)Ma,平均裂变径迹长度变化范围为(7.9±3.7)~(11.6±1.9)μm。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冷却作用时代,地质资料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数据表明,天山在白垩纪存在一次抬升作用,天山和西昆仑山在中新世发生另一次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杭嘎勒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富碱,贫MgO、TFeO、CaO,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具弱负Eu异常,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Nb、Sr、P、Ti元素亏损,显示出与俯冲有关的侵入岩特征。在R1-R2图解上,大部分样品集中在碰撞前与碰撞后花岗岩区的分界处,以碰撞前为主;在Nb-Y图解上,样品落在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在Rb-(Y+Nb)图解上,样品点落在火山弧花岗岩区;在Rb-Hf-Ta图解上,样品全部落在弧系统岩石区。主体岩石中锆石Th/U值高,显示出岩浆锆石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高,重稀土元素富集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曲线左倾,与岩浆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总体特征趋于一致。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其年龄为(253.5±7.9)Ma。杭嘎勒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为碰撞前火山弧花岗岩,研究区在晚二叠世时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17.
The Late Tertiary shallow subduction of the Cocos ridge under the Caribbean plate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rdillera de Talamanca in southeast Costa Rica, which is a mountain range that consists mainly of granitoids formed in a volcanic arc setting.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using zircon and apatite, as well as 40Ar–39Ar and Rb–Sr age data of amphibole and biotite in granitoid rocks constrain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Cordillera de Talamanca and the age of onset of subduction of the Cocos ridge. Shallow intrusion of granitoid melts resulted in fast and isobaric cooling. A weighted mean zircon fission track age (13 analyses) and Rb–Sr biotite ages of about 10 Ma suggest rapid cooling and give minimum ages for granitoid emplacement. In some cases 40Ar–39Ar and Rb–Sr apparent ages of amphibole and biotite are younger than the zircon fission track age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partial resetting by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range from 4.8 to 1.7 Ma but show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3090-m elevation span over which they were sampled. The apatite ages seem to indicate rapid exhumation caused by tectonic and isostatic process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with subduction parameters of the Cocos plate such as subduction angle, plate convergence rate and distance of the Cordillera de Talamanca to the trench implies that the Cocos ridge entered the Middle America Trench between 5.5 and 3.5 Ma.  相似文献   

18.
冀西北张家口地区晚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通过精确的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获得东坪金矿东侧北栅子碱性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30.5±1.5) Ma,其周围出露的张家口组粗面质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127.8±3.9) Ma,为早白垩世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岩浆岩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富碱,低 Mg#(30~43);微量元素组成上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ΣLREE/ΣHREE =14.1~23.0,(La/Yb)N =20.8~42.2), Eu 弱负异常(δEu =0.62~0.97),高场强元素(Nb、Ta、Ti和 P)不同程度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同源岩浆演化的趋势.火山岩和花岗岩(87Sr/86Sr)i 平均值分别为0.7075和0.7078,全岩εNd(t)和锆石εHf(t)值差别明显,火山岩εNd(t)=–15.9~–13.6,εHf(t)=–18.7~–13.5,而花岗岩εNd(t)及εHf(t)则显著低于火山岩,分别为–16.8~–15.9和–24.7~–18.4.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是经历过强烈改造的前寒武纪下地壳与中生代底侵形成的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经历过强烈改造的前寒武纪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张家口组粗面质火山岩的源区可能含有相对较多的年轻地幔物质,两者可能存在源区混合作用.北栅子碱性长石花岗岩和大面积张家口组火山岩的喷发,反映了该地区在早白垩世构造体制从挤压-伸展的转折,这种构造体制转变可能与早白垩世燕山构造带开始垮塌以及岩石圈强烈伸展减薄有关  相似文献   

19.
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昆仑与秦岭造山带东、西接合部位, 通过详细填图与解剖发现海西期在苦海—赛什塘一带, 存在一条NEE向与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相连通的分支小洋盆, 称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晚泥盆世—石炭纪是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扩张时期, 出现大量似洋壳物质, 雪穷、错扎玛洋脊型蛇绿岩是该时期的物质表现, 蛇绿岩组合中的40Ar/ 39Ar年龄(368.6± 1.4) Ma, 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扩张洋盆形成时期相吻合.扩张形成的苦海—赛什塘分支洋蛇绿岩组合显示属于发育不成熟的有限小洋盆.扩张作用表现之一是大量记录在裂解块体岩片和结晶基底中的构造热事件, 如龙通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358.9± 3.2)Ma(40Ar/ 39Ar)、羊曲云母石英构造片岩黑云母坪年龄(387.3± 2.3)Ma(40Ar/ 39Ar)、苦海黑云斜长片麻岩等时线年龄(336± 2.2)Ma(Rb- Sr)、扎那合惹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376.9± 0.9)Ma(40Ar/ 39Ar)等反映了裂解时限; 其次是侵入裂解块体岩片中的拉龙洼辉绿岩墙群辉石39Ar/ 40Ar坪年龄为398.4 Ma, 反映初始扩张始于泥盆纪.早-中二叠世分支洋发展进入俯冲消减阶段, 早期沿柴达木微陆块东南缘形成了早二叠世岛弧火山岩(264 Ma)和纳木龙俯冲型花岗岩(267 Ma), 晚期随着俯冲作用加剧, 发生中高压相变质, 并沿消减带逐步形成俯冲增生杂岩楔.晚二叠世在柴达木和若尔盖微陆块相互作用下, 发生弧-陆碰撞对接, 昆秦接合部地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闭合, 弧-陆碰撞过程形成了晚二叠世搓卡碰撞型含白云母花岗岩和格曲组同碰撞磨拉石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