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漫湾电站农村移民安置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漫湾电站规划设计于计划经济时期,兴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时期,农村移民以农业安置为主,主要安置方式有就地后靠搬迁安置、就地后靠生产安置、外迁安置。移民区存在较多遗留问题,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土地限制;对移民的前期补偿不足;开发性移民不够到位;缺乏系统的综合整治措施。要加大扶持,完善措施,尽快解决漫湾电站移民遗留问题;高山峡谷区建大型水电站,移民应该以外迁为主;要开发性移民。  相似文献   

2.
分布在广东省西北部的纯石灰岩山区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十分低,已采取外迁人口,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其极端贫困的措施。人口外迁以后的石灰岩山区应继续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并适当发展旅游业,变无用地为有用地。  相似文献   

3.
陈朝辉 《热带地理》1994,14(2):113-117
分布在广东省西北部的纯石灰岩山区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十分低,已采取外迁人口,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其极端盆团的措施,人口外迁以后的石灰岩山区应继续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并适当发展旅游业,变无用地为有用地。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93,自引:8,他引:93  
周一星 《地理科学》1996,16(3):198-206
根据P.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认为城市中心区出现人口负增长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标志,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北京在1982 ̄1990年期间已经进入了郊区化过程,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强度为常住户籍人口的6%,作者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独特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素红  刘玉兰 《地理学报》2010,65(2):191-201
近年来,中国城市交通拥挤现象日渐突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单一交通供给已经很难满足交通日益增长的需求,交通需求管理成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又一出路。因居民居住与就业地空间分离而产生的日常通勤是构成高峰小时交通需求的主要原因。以广州市为例,采用追溯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分析1996-2007年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与变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发现,体制转型对居民居住与就业地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街区,居民的居住地与就业地相对稳定;市场化改革后新建或改建的街区,居民搬家和换工作的频度较高。在1996-2007年期间,居民居住地与就业地距离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以商品房小区最为明显,价格、环境与岗位属性是影响居民搬家和变换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与短距离通勤无法兼得的情况下,很多居民选择以长距离通勤为代价换取更好的居住与就业条件。其次,保障性住房政策下形成的典型街区内部居民分化明显,形成原住户、转售后的商品房住户、转租房住户等三类为主导的住户结构,前两者存在较明显的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现象。此外,区位和个人属性也影响着居民居住与就业地的选择两者的空间距离。在区位方面,城市中心区的就业吸引力仍较突出,靠近中心区的住户居住与就业距离较短,且呈近距离重新择居或择业;由于居住外迁和产业外迁而分别引发的长距离向心型和外向型通勤共同存在,尤其是前者;在个人属性方面,中等收入水平的阶层是搬家和变换工作相对频繁的阶层。宏观层面上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的不匹配、城市空间拓展、单一功能外迁下的用地结构、社会经济转型与政策性福利以及阶层分化背景下引发的个性化选择等是影响居民居住地与就业地空间关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林区人口增长和不合理的放牧,导致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为了恢复与保护退化生态系统,居住在祁连山核心区的居民必须以生态移民的方式外迁,必须对他们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一定的补偿。通过对祁连山移民区水源涵养林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的计算,估算出祁连山移民区水源涵养林的生态价值大约为15432.5万元。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企业迁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扩散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生产成本、政策等方面分析珠三角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迁移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和成本因素,以平衡企业迁移的利弊.在迁移过程中,企业与政府分别主导了两种不同的迁移路径,文中最后比较了这两种路径在信息、政策、风险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迁移通常被认为是企业优势延伸或再造的扩张型迁移,其动力来自于资源稀缺、要素成本上升、技术升级以及环境规制等多重压力,主要体现比较优势的思维逻辑。选择温州灯具企业迁移中山古镇一例,采取半结构式访谈,透析集群企业迁移的多层面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在要素价格上的差距并不显著,不足以导致非空间邻近的、大规模群体式外迁。迫于同质产品竞争的压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制约成为企业迁移的重要内在动力。开放的地方网络组织能够减少企业外迁的交易成本和潜在风险,地方行业自律机制及政府公共治理产生的正向集聚力或负向离心力,均影响到迁移决策过程。集群企业的迁移路径具有显著的集群指向性,这意味着,基于集体创新能力和集群治理效率的地区竞争优势构成企业迁移的外部推力或拉力。群体迁移短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产业空洞化甚至引致集群衰退,在增强迁入地集群效应的同时,也会对其原有的市场结构和创新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郑州市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对策.企业外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环境整治是产业更新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是主导产业与城市功能再定位的出发点,强化三产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空间重塑是区域新形象的重要体现.并认为扭转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前,联邦德国区域发展政策基本上是遵循D.马格思的“中庸区域发展理论”制定的。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和资本的空间灵活性很大,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制约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老工业区内部劳力不足、土地紧张,这两大因素构成了工业企业外迁的内在动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联邦政府把发展的重点由老工业基地转移到新兴经济发展地区。同时,出于地缘政治害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产业转移理论为支撑,结合实际重建现阶段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体系,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生产要素禀赋、第一产业差异性、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梯度性5方面论述粤湘间发生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条件,分析了湖南承接广东外迁产业的3个必然条件,指出两省在产业转移与承接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漫湾、大朝山电站移民安置的经验和教训,在云南省高山峡谷区建大型水电站,开发性移民主要应做到:移民安置必须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应尽量外迁农业安置:补偿和开发扶持相结合;正确选择移民安置区;合理确定移民的土地,给移民提供生产基地;统一规划建设适用坚固的住房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移民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和帮助移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统一有效的移民管理体制,实现依法移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城市郊区化问题突出,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对中国城市郊区化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后,认为中国目前以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为主,驱动力为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城市社会问题的外部拉动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中国城市郊区化现阶段处于不发达时期,属于被动式外迁;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需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城市收缩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且大多分布在国内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全球化与去工业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结构发生转变,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再分工导致城市出现收缩;另一方面,伴随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转型,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部分城市发展走向衰退。此外,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问题以及人口外迁引发的城市人口减少,导致城市人口结构发生转变。在社会经济及人口结构的转型过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城市收缩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且大多分布在国内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全球化与去工业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结构发生转变,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再分工导致城市出现收缩;另一方面,伴随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转型,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部分城市发展走向衰退。此外,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问题以及人口外迁引发的城市人口减少,导致城市人口结构发生转变。在社会经济及人口结构的转型过  相似文献   

16.
张梦天  王成金  王成龙 《地理研究》2016,35(9):1767-178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港口发展迈入了新阶段。上海港是世界大港,其发展、演变过程既具备一般性规律又不乏自身特色,对揭示单体港口的功能拓展和空间扩张具有积极意义。论述了上海港的港区区位和功能演变过程,并总结了港口的空间演化轨迹、功能拓展路径等规律,创建上海港演变模式,最后考察上海港区位与功能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港口港区区位遵循了从支流向门户、从内河向深海、从单一区位向多体系的演变规律,功能演变形成了从服务于村镇向国际区域、从渔港向综合港的演变过程,形成“河流单港区阶段→河流双向延伸阶段→工业化岸线拓展阶段→集装箱化离岸外迁阶段”的上海港演变模式。鸦片战争之前,上海港因长江流域门户港变迁规模和功能不断提升;开埠后,西方介入使港口空间和功能进一步扩展;1949年以来,工业化导致上海港向多区位系统和多元化功能演进;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全球化及政策制度等因素促使老港区外迁和功能升级。研究丰富了港口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为单体港口的优化与枢纽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市人口和产业外迁的主要地带,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之该区离城市较近,其生产和生活方式接近城市,生产和生活垃圾较多;同时该区域又具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规划相对欠缺的特点,因此,该区环境问题突出,污染较为严重。房山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南,是典型的城乡边缘地带。重点剖析该区域在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房山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可为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环境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蔡克光 《热带地理》2001,21(4):301-305
石湾陶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石湾陶瓷业在佛山市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城市的扩展和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石湾中心陶瓷业的继续保持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实施对石湾中心区的生产性能建设用地外迁与用地功能的调整,实现内部的结构重组与产业升级,是解决陶瓷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矛盾,继续保持“石湾陶瓷”品牌,进一步提高“南国陶都”地位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许桂灵 《热带地理》2012,32(2):147-153
在分析岭南客家商帮形成的地理基础背景条件下,阐述了被迫外迁的部分从商客家人形成为客家商帮的历史过程,其可分为明中叶到清中后期的雏形期、鸦片战争后形成期和当代鼎盛期3个发展阶段;以客家会馆为标志,客家商帮在国内外的地域空间分布呈现出“国内以四川为中心,延及华南、华中,国外以东南亚为主体”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与此相应,造就客家商帮开拓性、儒商性、包容性、务实性和诚信性的文化风格,并以此在商海竞争中取胜,与广州帮、潮州帮并立于中国商业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20.
杨振山  王玉璇 《地理研究》2018,37(11):2153-2164
开发区在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中作为经济活动和流动人口的聚集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对南沙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从生计空间的角度测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分析其生计空间特征,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开发区的生计空间存在延伸或压缩。其中,经济空间得到了延伸,制度空间、社交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居住空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经济空间的扩张是吸引流动人口在开发区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其余空间的压缩和经济空间的有限延伸使流动人口在进入后缓慢外迁。因此,改善开发区流动人口的生计空间,对于提升城市工业工人的生活条件,制定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社会空间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