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提出荞麦是一种适应性较广的粮食作物,既可正茬单种又可复种。但本地品种子种退化,产量很低。1987年环县引进日本“北海道一号”荞麦在15个乡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本地品种亩产仅45公斤左右,而引种的北海道荞麦复种平均每亩85公斤,正茬平均每亩86公斤,比本地品种平均增产40余公斤。1987—1988年在全县示范推广4.48万亩,平均增产20—38%,比当地品  相似文献   

2.
豌豆,又名寒豆、麦豆。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的豆类作物,世界上凡能栽培大、小麦的广大地区都可以栽培豌豆。近年来,我县广大农户豌豆栽培积极性日益提高,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据青田县统计局资料,全县1981年栽培豌豆1911亩,1988年扩大到5400多亩,约为1981年总面积的3倍。但是,亩产低,产量一直徘徊在6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1986年只有75公斤,最低亩产1987年只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4.7%。1970~1980年全年平均亩产85.8斤,最高152斤,最低55斤,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索稳产高产途径,我们对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农业气象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防御对策,为本县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近年来,扶风县油菜连年获得丰收,一九七六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平均亩产二百七十斤。法门公社四千零八十亩油菜平均亩产三百八十六斤二两。为了探讨油菜丰产的水、热条件,我们以法门公社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油菜菌核病气象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气候变化、油菜品种及种植技术改变等影响,现行的油菜菌核病气象指标已不能满足生产和科研的需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田间试验、大田调查等方法,并结合相关科研成果,进行新一代油菜菌核病气象指标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初日应提前至2月1日,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时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邵开启 《气象》1982,8(10):32-32
雎宁县种植棉花的历史比较长,但由于对本地气候特点掌握不好,所以产量一直是低而不稳,一般年份亩产只有几十斤,1979年平均亩产为46.7斤。而1980年,全县17万5千亩棉花,平均亩产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达到了114斤,单产、总产、收购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1980年我县棉花生育期的气候条件并不好,从4  相似文献   

7.
苹果是我县的主要经济树种,由于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了“以林为主,林粮牧并举,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充分发挥了我县气候资源的优势,苹果的产量更是大幅度上升,1983年总产1.28亿斤,占全县果品生产的95%以上,平均亩产1119斤,已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经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我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对粮食增产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繁殖制种的产量很低,大量种子靠外调。如1977、1978年县农科所早稻繁殖平均亩产都在50斤以下,晚稻制种全县平均也不超过65斤。影响繁殖制种产量的因素很多,幼穗分化和抽穗开花期受到不利天气影响也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我县冬小麦种植面积为45万3千余亩,平均亩产达266斤,比头一年增产43%,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礼县是个农业县,全县94.64%的作物无灌溉条件。冬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5—52%,占总产50%左右。冬小麦的丰欠直接左右我县粮食产量的高低。长期以来,冬小麦平均产量徘徊在100—120公斤。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冬小麦播种盲目追求季节性,很少考虑气候和品种条件。在海拔较高的地区8月下旬就开始播  相似文献   

11.
历来,油菜是我县冬种作物之一,群众说:“油菜满身宝,肥人、肥猪、肥土、又肥禾”。1980年,随着生产体制的落实,我县冬种油菜面积增加很快,全县种植油菜56200亩,除一部份留作绿肥外,仍得菜子2098000斤,还出现不少高产典型。“稻稻油”一年三熟制,已成为我县较理想的耕作制度之一。实践证明,油菜适应范围广,不论什么土质均可种植、移栽、撒播、条播均可,也是高肥作物。但其产量的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只要认真掌握其生长规律,根据气候和油菜的生长特点,努力提高栽培技术,就能进一步提高油菜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棉花是礼泉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左右。三十多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30——40斤(平均36.1斤),产量低而不稳,务棉投资越来越大,但增产幅度不大,仅有两年亩产超过60斤,最低亩产仅7斤。三十三年中亩产30斤以下有13年占39%,40——50斤有9年占27.2%。棉花产量为什么低而不稳呢?  相似文献   

13.
我省早稻生长期多数年份光、温、水的分配与早稻生长发育的需要比较协调,因而在一年三熟粮食生产中,早稻单产相对比较稳定,但年际波动幅度仍较大。如近十年(1979~1988)中,我省早稻产量最高的1986年亩产达到418公斤,最低的1983年亩产为330.5公斤,高低相差87.5公斤,变幅达23%;遇特大灾害,减产十分明显,如1988年7月1日至25日全省范围内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导致了全省范围早稻大幅度减产,单产比欠收的87年还减27公斤。  相似文献   

14.
早稻是我县重要的一季粮食作物,由于年际间常会单一发生或交错发生春寒、倒春寒、阴雨寡照、暴雨洪涝及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产量波动很大。以80年代为例,1986年风调雨顺,亩产高达388公斤,1983年,“6.28”洪涝侵袭,亩产只有264公斤,高低相差124公斤。可见,气候条件的优劣对早稻收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历年早稻生育期间的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5.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1975年全县种植36万多亩后季稻,平均亩产513斤,涌现了一批亩产较高的单位。据调查有26个大队亩产超过600斤,98个生产队亩产超过700斤。 后季稻生长发育是处在由高温到低温,日照由长变短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区是大白菜主要产地之一,川区和半山区均可栽培。全区每年栽培约1300亩,总产量500万公斤,占蔬菜总产的30%。大白菜亩产在丰年可达5000多公斤,但欠年只有1000多公斤。年际间产量不稳的原因,主要与受病害的影响以及与播种的迟早有关,而病害的流行与气象条件亦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我区大白菜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基  相似文献   

17.
黄新 《浙江气象》2001,22(1):26-27
通常认为,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程度与油菜开花期的天气关系密切,与苗期天气则无明显的相关性.而在慈溪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的分析和预报实践中却发现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程度不但与花期的天气关系密切,而且与苗期的气象因子也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我县第一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五十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54%左右,小麦生产左右着我县整个粮食和农业生产。小麦生长期长达九个多月,要经过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影响了产量的提高。解放初期平均亩产仅130斤,1968年开始基本稳定在200斤以上,1968—80年的十三年中,仍  相似文献   

19.
晚稻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9年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5~50%,然而由于受低温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很大,80年代本市晚稻单产波动在207—437.5公斤之间,10年平均产量353.2公斤,极差230.5公斤,  相似文献   

20.
引言 台风是影响嵊县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我县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台风袭击,严重的造成山洪爆发、江河决堤、洪水泛滥。从1953年以来,有二次台风给嵊县带来惨重灾难,如5612号台风,在8月1~2日影响嵊县,本站出现40m/S的大风和暴雨,江河堤坝多处决口,大面积农田受淹,倒、损房15000多间,伤人160人,死47人;6214号台风于9月4~6月影响我县,全县普遍出现300~400mm降水,本站过程降水量达261.9mm,最大日降水量达173.7mm,全县山洪瀑发,整个县城遭受洪水袭击,全县倒房5682间,损房不计其数,死亡18人,具体灾情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