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前言岩石的变形组构是岩石在构造变形条件下产生的组构。由于构造变形时的温度、压力、应交率等条件的不同,所产生的变形组构自然有所差别。地质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间接或直接地了解构造变形时的条件,了解不同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变形组构。这一研究方间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进一步的工作将逐步了解所有变形组构的生成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将更清晰地显露在人们面前。现着重将温度对变形组构的影响总结如下,供进一步工作参考。2变形组构的主要研究内容2.1矿物的脆韧性转变温度低温时矿物变形为脆性,高温时…  相似文献   

2.
蠕虫状灰岩中的同生变形构造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蠕虫状灰岩中不同类型的同生变形构造,分析了其成因机制,认为蠕虫状灰岩中同生变形构造的形成与其本身重力作用下产生的超孔隙液压有关,表明该灰岩是高能条件下快速堆积的产物。其它证据也说明其形成与风暴作用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风暴岩。  相似文献   

3.
川东台附状逆断层与韧—脆性变形的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盆地发育的台附状逆断层,其伴生构造有断层转折褶皱,拖曳褶被、背形堆垛的双重逆冲构造和后陆倾向中的双重逆冲构造,断层岩中方解石的变形,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有波状消光、机械双晶、显微破裂和碎裂等特征,反映了岩石的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韧性变形为韧-脆性过渡型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断层活动的差异应力值,根据方解石双晶发育程度推导,得出在500巴以上。台阶状逆断层的形成与低角度 断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形成机制主要有:(1)形成断坡的滑动和破裂过程,其应变速率大于10^-10/s;(2)位错活动过程,产生阶状断层以及相伴生的褶皱构造,其应变速率在10^-10/s-10^-12/s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沉积岩区叠加褶皱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作基 《西北地质》1994,15(1):5-10
近来在岩石力学界及隧道工程中极为重视隧道的变形特性,即围岩挤出使隧道经受大范围变形的特征,与岩石发生瞬时变形的岩瀑现象相反,挤出现象是围岩逐渐缓慢地发生变形,此时随着隧道的开挖,沿室周边产生的应力已超过了围岩的强度。对围岩挤出的定义和围岩挤出力的预测及产生变形的特性在一些文献中虽然作过一些论述,但是难说是适当的和简明扼要的。  相似文献   

5.
固体地壳中流体是普遍存在的,中-高级变质相中的矿物并非只发生晶体塑性变形,溶解和溶移作用在非糜棱岩化岩石中占主导地位,因为高温高压环境下存在的水热流体,在变质变形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周围分布有网络状剪切带的递进缩短带中,与应变梯度有直接关系的单个矿物的位错密度梯度在其晶体边缘形成,产生了化学位梯度,从而使矿物边缘发生溶解,变形分解作用是产生这一过程的动力,并为流体汇聚成水热循环系统提供了空  相似文献   

6.
在黄土台塬农灌区,其天然斜坡环境常被农田灌溉所变异,形成农灌工程地质斜坡环境,在此种环境中,斜坡的变形和破坏常被诱发,激活和加剧,从而产生了新的农灌斜坡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若对其进行治理,必须从农田灌溉诱发,激活和加剧灌区内斜坡变形和破坏这一观点进行考虑。本文试图以宝鸡--常兴塬农灌区斜坡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路堤本体主要是非饱和土,其变形由3部分组成,即瞬时压密产生的变形、主固结产生的变形和次固结产生的变形,因此其理论也应反映这3部分变形。以单轴压缩红层蠕变试验为基础,提出基于非饱和土单变量理论的红层非饱和土路堤沉降计算理论;通过算例对遂渝客运专线遂宁段某工点实际填筑过程的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工后沉降进行了预则,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预测的结果相符,说明该理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陕西镇安金龙山矿区构造演化及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着重阐析了金龙山矿区变形发展4个阶段的几何学特征及变形机制,指出变形期对应于3个成矿期次。在对先存层状岩石的褶皱剪切带特征及序列进行了分析后,对由韧性剪切变形到脆性剪切变形过程中产生的金矿床进行了构造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涵洞基础的冻融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铁路沱沱河试验段两座拼装式涵洞进行了地基地温及冻融变形监测,分析了涵洞多年冻土上限处的地温变化及地基的冻融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涵洞地基的变形随地温的年波动变化。可分为冻胀和融沉两部分。冻胀变形小于下沉变形,涵洞基础的变形整体上表现为渐减沉降的特征;铁路路基及涵洞的修建改变了多年冻土原来的水热平衡,使涵洞多年冻土上限处地温产生正温波动,冻土上限产生变化。导致了涵洞地基土体沿涵洞纵向的不均匀变形。  相似文献   

10.
沐川县黄丹滑坡的变形方式及主导因素有几种不同观点,由于产生了种种防治方案。笔者通过对变形特征的深入分析及最新监测资料研究,提出了该滑坡变形是以垂向沉降变形为主,从而找到了根治变形的综合防治方案,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