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根据1996~2002年沈阳桃仙机场6~8月雷暴观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从雷达回波最大高度、强回波高度(大于等于40.0 dBz)、回波强度及回波移向移速等4个方面对桃仙机场有无雷暴的雷达回波资料样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桃仙机场的雷暴变化特征,并得出了一些识别雷暴的预报指标和预报着眼点;通过对统计资料独立检验,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春机场夏季有无雷暴的雷达回波最大高度、≥40dBz强核的高度、回波强度及回波移向移速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识别有无雷暴的临近预报雷达回波指标,并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桃仙机场1989——1999年(6-8月)雷暴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概括了桃仙机场出现雷暴的7种天气形势,为雷暴预报提供基本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探空和测雨雷达回波资料,对大连1994--2001年出现的165次10.0km高度以上的雷暴回波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冰雹回波的探空阚值,为冰雹短时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桃仙机场 1989~1999年 ( 6~8月)雷暴资料的统计分析 ,总结了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 ,概括了桃仙机场出现雷暴的 7种天气形势 ,为雷暴预报提供基本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气图和哈尔滨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在初冬哈尔滨及周边地区一次雷暴天气的背景场、雷达回波演变过程和回波特征,对雷暴天气成因及临近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探空和测雨雷达回波资料 ,对大连 1994~2001年出现的165次10.0km高度以上的雷暴回波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冰雹回波的探空阈值,为冰雹短时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桂林雷暴大风临近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建立了桂林雷暴大风天气潜势CWP算法,结合雷达回波的外推技术给出雷暴大风临近预报方案.算法构建中使用了桂林市多普勒雷达可扫描范围1.5°仰角的回波参数和对应区域的雷暴大风实况资料,对样本的检验表明,CWP对于发生于桂林市的雷暴大风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
郑传烈 《广东气象》2000,(Z1):38-39
雷暴是影响飞机飞行安全的危险天气之一,做好雷暴的预报,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工作重点。汕头机场对雷暴的预报,目前仍以预报员的经验为主,还没有一种客观定量的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1]、[2]的独立参数条件概率公式,挑选5个与雷暴生成、发展有密切相关的参数,建立一套适用于雷暴预报的客观、定量预报方法。1 资料的选取及其处理 雷达回波资料:选用1980~1986年4~9月的雷达回波资料94个样本,其中53个为雷雨天气,41个为阵雨。 探空资料:取与雷达回波资料相对应的当天08时(或20时)探空资料,求取500…  相似文献   

10.
杨波  孟鑫  杨磊  高太长 《气象科学》2019,39(1):62-69
为研究雷暴发展过程中的雷达回波特征,利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对南京地区的雷暴进行了观测研究,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地面大气电场数据、闪电定位数据及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一次冬季雷暴过程与夏季雷暴的雷暴回波特征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雷暴的对流发展高度明显低于夏季雷暴,持续时间短,水平尺度小,有较大比例的正闪;影响冬季雷暴与夏季雷暴的成雷对流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温度差异,冬季雷暴在较低的高度上,具有较低的环境温度,更有利于雷暴起电;对流单体中,霰粒子的存在是雷暴的一项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雷暴外流边界与郑州强对流天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2002~2004三年5~8月郑州714CD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以90km内向郑州方向移动的回波强度Z≥50dBz、高度H≥9km的回波和郑州附近新生的50dBz以上强对流回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雷达回波,找出了雷暴外流边界和郑州强对流天气的关系,并和无外流边界出现的强回波对郑州天气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对郑州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意义的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认识统计山西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做好其预报预警,利用2013—2017年4—9月高空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山西39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根据500 h Pa环流形势将其分为四大类型:西北气流型、冷涡型、西风槽前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切变型。统计分析了不同环流背景下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及其预警提前量。结果表明:(1)块状孤立对流单体是任一环流背景下山西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形态。(2)副高切变型雷暴大风的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最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值最高,冷涡型最低。(3)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对雷暴大风的指示意义最明显,预警提前量最多,可提前30 min以上。(4)雷暴大风发生时,有阵风锋和逆风区出现,但出现次数极少。研究结果对利用雷达产品预警山西雷暴大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一次雷雨的闪电特征与多尺度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顾媛  魏鸣 《气象科学》2013,33(2):146-152
为探究闪电与其他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可预报性,本文利用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闪电定位仪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南京雷雨天气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负地闪始终占较大比例,正地闪的数目在雷暴消散阶段稍有增长;地闪频数与地面风速时序变化呈现很好的一致性;雷暴来临前风矢位温特征表明对流云发展高度较高,对流层顶的薄层超低温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的先兆信息,整层大气深厚的顺时针垂直切变及中低层偏南风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为雷暴潜势预报提供了依据;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顶高、强的风切变区域以及暴雨落区有明显对应关系;负地闪密集区位于雷达强回波核前方强度为40 ~45dBz区域处,对于回波的未来移向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哈尔滨机场2007年6月27日的暖区雷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常规天气资料分析和雷暴预报系统对定性预报雷暴的发生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回波图上低层风场扰动、风场切变及逆风区的出现,是判断雷暴持续时间长短的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总被引:81,自引:22,他引:59  
临近预报指0—6h(0—2h为重点)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天气预报,预报对象是该时段内出现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主要包括雷暴、强对流、降水、冬季暴风雪、冻雨、沙尘暴、低能见度(雾)、天空云量等,其中,以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最具挑战性。综述了针对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以主观预报为主、结合客观算法的临近预报技术,同时讨论了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主观临近预报技术包括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并结合其他资料(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气象卫星云图、快速同化循环的数值预报产品等)对雷暴生成、发展和衰减,特别是对强对流天气(包括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和对流性暴雨)的临近预报,客观算法包括几种应用最广的雷达回波或云图外推算法和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包括与雷达回波外推融合延长临近预报时效,与各种观测资料融合得到快速更新的三维格点资料为雷暴和强对流近风暴环境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统计分析了1980-1997年山东中西部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规律、天气系统特点以及雷达回波特征,对其中12次强雷暴大风个例的相关物理量参数和能量、环境风分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产生雷暴大风的前期天气系统特征及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7.
雷达资料在孤立单体雷电预警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 结合探空、闪电资料对2005年夏季北京地区的20个单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40 dBz是比较适合该地区雷电预警的一个雷达回波特征参量; 在此基础之上, 将0 ℃层结高度作为基础特征高度, 并结合-10 ℃层结高度和强回波所占比例对孤立单体的雷电发生进行综合预警是一种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方法。根据以上分析, 该文针对孤立单体能否发生闪电、以及闪电发生的起始时间给出了一个初步的预报方法, 并利用22个孤立单体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对单体是否会发展为雷暴单体, 以及雷暴单体中初次闪电发生时段的预报方面效果较好。同时还发现, 雷暴单体中从25 dBz回波出现到单体的35 dBz回波厚度变化率达到极值的时间差, 与雷暴中最早的云闪与最早的地闪之间的时间差, 两者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这为进一步预测地闪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夏季雷暴的雷达雷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付志康  徐芬  顾松山 《气象科学》2010,30(6):841-845
通过对2009年发生在南京的6次雷暴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VWP产品、垂直速度等雷达产品和探空资料等常规气象产品以及闪电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VWP产品对雷暴过程中大气的湿度条件有较好的指示作用,ND区的初始破坏时间往往早于雷暴中闪电的发生时间。闪电主要发生在雷达最大回波顶高度突破9 km之后,并且最大回波顶高度较闪电峰值有约12 min的提前量。雷达平均垂直速度图中出现强上升中心后的短时间内闪电将会突然增大。  相似文献   

19.
解妍琼  张云  杨波  王佳  王亚  张鹏 《气象科学》2022,42(1):116-123
为利用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实现雷暴的自动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层强回波区域面积的天气雷达雷暴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雷达回波体扫数据在水平范围内搜索强回波区域;再对某一温度层上,达到设定阈值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的区域进行面积求和,当水平范围强回波区域面积达到识别面积阈值时,判定该强回波区域为雷暴区域。在此基础上,结合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采用了17个雷暴天气过程的312个雷暴区域检验识别算法。结果表明:当等高度平面位置显示(CAPPI)数据处理中采用(35 dBZ,0℃,2 km^(2))参数组合能够达到最优的识别效果,识别概率可达87.5%,虚警率为32.9%,临界成功指数为61.2%。该方法可以用于天气雷达的雷暴计算机自动识别业务。  相似文献   

20.
徐迎港  陈新甫  杨波  韦一 《气象科学》2021,41(5):668-677
为提高江苏省地区雷暴监测预警能力,利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雷暴探测回波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江苏省2014年7—8月的夏季雷暴进行特征研究,研究了雷暴反射率核心区域的演变特征、不同温度层反射率因子与地闪频数随时间的相关性问题和雷暴发展过程云内粒子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成熟之前,雷暴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区域的强度、高度和云顶高度不断增加,以及对流发展旺盛,当雷暴成熟之后,雷暴的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强度和对应高度就会不断降低,雷暴将趋于消散;雷暴能够发生闪电的主要特征是40 dBZ回波顶高度要高于0℃温度层高度;雷暴中闪电的产生和霰粒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湿霰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