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疆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勘探大油气田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塔里木地台(盆地)大地构造背景轮廓塔里木地台(盆地),位于中亚—蒙古地槽褶皱系与南方特提斯地槽褶皱系的夹持之中,总的方面受南北挤压应力场所制约.元古代—古生代,中亚—蒙古海槽由北而南逐次迴返,西伯利亚古地台往南呈同心圆式增生和扩进.中、新生代、古特提斯海槽也逐渐关闭.迴返褶皱,特别是印度古地台往北对亚洲古陆的挤靠与碰撞,使塔里木地台(盆地)处在巨大的压扭应力场的作用之下,使边界产生了起调节作用的大型平移断层.这一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着塔里木地台(盆地)的主要构造格局.简言之:  相似文献   

2.
地台区的海进、海退 ,分别与相邻地槽区的造盆和造山运动伴生这一普遍现象 ,主要是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上地幔流变层 (软流层 ,异常地幔 )物质侧向迁移所致。地槽区造盆运动 ,造成该区地壳减薄 ,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相邻地台区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便向该区顺层流入 ,促使其上地幔隆起。地台区上地幔流变层物质大量他流 ,势必引起地壳沉降 ,产生海进。华北地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整体沉降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石炭二叠纪聚煤区 ,便与其南北两侧秦岭和中亚蒙古地槽区在该时期的造盆运动有关。地槽区的造山运动 ,造成该区地壳加厚 ,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该区隆起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 ,又流回相邻地台区 ,促使地台区地壳抬升 ,产生海退。华北地台区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抬升剥蚀和从早二叠世晚期起转入陆相沉积发展阶段 ,便分别与南北两侧的秦岭和中亚蒙古地槽区于加里东早期和华力西晚期的造山运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地质构造演化最早可追溯到33亿年前,主要体现在扬子准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和盖层发育阶段.在元古代末,出现盖层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以来,扬子准地台西缘裂张解体,因而出现了松潘-甘孜地槽系.印支-燕山运动使地槽封闭、褶皱成山,扬子准地台盖层也形成台褶带,以四川古陆核为中心形成了四川盆地.第四纪以来,川西高原隆升,冰川覆盖.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地槽区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域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和古亚洲构造域中亚-蒙古地槽区的天山-兴安地槽的东段.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南部太古宙或中元古宙处于地槽阶段,从晚元古宙起开始转化为准地台阶段;北部从寒武纪开始发展为地槽,到早迭世末逐渐隆起上升为陆,经过晚二迭世一早三迭世过渡阶段,于早三迭世末发生褶皱造山运动,结束了北部地槽发育的生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北缘中晚元古代地壳运动分为燕辽旋回(18~8.5亿a)、满家滩旋回(8.5~6亿a)。燕辽旋回为本区中、晚元古代坳拉谷发生发展消亡阶段,即地台第一盖层沉积地槽中晚元古代洋壳形成阶段。此阶段的白云鄂博亚旋回(18~14亿a)伸展裂陷作用为坳拉谷发生发展期,形成长城系;什那干亚旋回伸展拗陷作用为坳担谷发展萎缩期,形成蓟县系;汛河亚旋回收缩拗折作用为坳拉谷萎缩消亡期,沉积青白口系。地台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满家滩旋回地槽区向地台俯冲作用使地台第一次抬升隆起遭受剥蚀,仅在局部坳陷沉积震旦系、地台北部边缘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处扬子准地台西侧与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的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背景对形成铅锌等多金属矿产十分有利。 东部地台区,晋宁—澄江运动结束了早期地槽历史之后,在古老基底之上从晚震旦世直至中三叠世,连续沉积发育着厚达8000米以上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盖层,进入较稳定的地台发展时期,铅锌矿赋存于各地层层位中,绝大多数为层控型矿床。西部地槽区,印支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自流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自流盆地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大地构造条件。根据我国地质演变历史,在前震且纪吕梁运动以后,已基本硬化形成地台。但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发展历史不同,西部属活动性比较大的地槽型强烈褶皱地区,东部则属活动性较小的、以前震且纪结晶片岩和轻变质岩系作基底并以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和中生代陆相沉积作盖层的地台型断裂褶皱地区。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北缘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的东南缘,横跨性质迥然不同的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赤峰——开原——和龙近东西向深大断裂为界,其南为中朝准地台的胶辽台隆;其北为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华力西晚期褶皱系。从早元古代到晚古生代末,南、北两区岩浆活动、构造变动以及地质发展史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华力西晚期(早二迭世末)北区大面积区域性隆起运动之后,结束了地槽的历史,经过晚二迭世——早三迭世过渡阶段,到晚三迭世南、北两区便形成一个整体,并沦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下古生代的古地理单位及其演变以前已经述及,志留纪的基本情况是以杨子中流盆地及其东西延伸部分为主的沉积区域分隔南北,北方是广褒低平的华北地台,南方是由滇东海峡和湘桂海峡隔离了康滇古陆,江南大陆和东南古陆。 (一)泥盆纪加里东运动在中国本部只限于湘桂海峡,龙门山和秦岭南山等地槽区,但引起的古地理变化却很显著。下古生代最主要的沈积区扬子中流盆地从此隆起而为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相接。包含四川和贵州北部的川黔地台也再度升起。在泥盆纪前期,康滇古陆,江南古陆和东南古陆的边缘,地势高峻,侵蚀加剧,造成陆成堆积,东南古陆和华北地台扬子地台交界处遂形成内陆盆地。华北地台之北为外蒙地槽其南界约在北纬四十五度。泥盆纪中期之后,江南大陆的南段卜陷,挖成广大的西南浅海,为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山区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区在构造上包括组成天山地槽褶皱系的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天山中间隆起带、南天山冒地槽褶皱带及塔里木地台北缘的库鲁克塔格断隆和柯坪断隆(图1).天山地槽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中条—扬子旋回、加里东旋回、天山旋回(海西旋回)、印支一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伴随地槽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均有程度不同和规模不等的岩浆侵入及喷发活动,而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往往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并具多期、多次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山地槽的形成和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过去的资料和两年来天山构造分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用多旋回构造观点结合板块构造的理论,对中国天山地槽的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基本特点提出以下认识供讨论,不妥之处希指正.一、中国天山地槽发生的地质背景天山地槽位于西伯利亚古大陆与古中国大陆之间的中亚一蒙古古洋区南缘(或称北方)海槽南缘).该地槽区,具有相向离陆向洋不对称迁移的明显特点,致使陆缘区不断“固化”、大陆增生、古海槽消失、古大陆对接,这是地质界公认的地质事实.天山地槽是处于塔里木大陆型地壳与北方海槽大洋型地壳之间的过渡型地壳的部位.确切地说,它的基底性质南部属大陆(塔里木地台)的活动边缘,北部属古洋壳的南缘,整个基底性质是固结性差.结构不均一.活动性较强.这是天山地槽发生和该褶皱带形成的地质前提.  相似文献   

12.
四川松潘弓嘎岭-漳腊盆地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盆地形成构造背景松潘弓嘎岭-漳腊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即秦岭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与扬子地台交汇区的西部,为构造强烈活动地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相碰撞,我国西部陆壳缩短和加厚,从而形成了年青的青藏高原。松潘-甘孜地槽系强烈挤压褶皱回返,与扬子?..  相似文献   

13.
地台区的海进,海退,分别与相邻地槽区的造盆和造山运动伴生这一普遍现象,主要是在重力均衡作用下,上地幔流变层(软流层,异常地幔)物质侧向迁移所致,地槽区造盆运动,该区地壳减薄,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相邻地台区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便向该区顺层主,促使其上地幔隆起,地台区上地幔流变层物质大量他流,势必引起地壳沉降,产生海进,华冱地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整体沉降,形成了中国重要的石炭-二叠纪聚煤区,便成该区地壳加厚,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该区隆起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又流加相邻地台区,促使地台区地壳抬生,产生海退。华北地台区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抬升肃蚀和从早二叠世晚期起转入陆相沉积发展阶段,便分别与南北两侧的秦岭和中亚-蒙石地槽区于加里东早期和华力西晚期的造山运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东北端。前晋宁旋回和晋宁旋回属地槽发展阶段,由变质岩系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加里东旋回为准地台发展阶段,构造层发育齐全,为海相、浅海相连续沉积。印支运动结束了本区长期海侵的历史,开创了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的新纪元。燕山旋回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喜马拉雅旋回地壳振荡运动频繁。  相似文献   

15.
自河北昌黎、经山海关至辽宁北镇的山海关地穹西北部边缘均有钼矿床分布。矿床形成于燕山运动的中—晚期,系含钼热液充填于岩石中的构造裂隙、矿物粒间孔隙而成。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既不同于地台区,也不同于地槽区,而是转化为地洼区后,形成了地洼构造层。钼矿床与受青龙—锦西—阜新基底断层和女儿河断层控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本盆地自太古-元古代形成陆壳以来,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盆地现阶段大地构造性质属于中亚型地洼盆地。根据盆地周围地质和盆地范围重磁资料处理结果,结合新的地震、重力、钻井资料提出对盆地构造单元新的划分方案,即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思路;提出并论证了盆地中部存在一条自库车—于田的南北向构造带,它不但控制了盆地东西两区的构造演化差异,而且成为一条有远景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7.
阿拉善台隆同位素年龄数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台隆是连接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咽喉构造带,属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它的南、北两侧毗邻古生代地槽活动带,直接影响阿拉善台隆的构造发展并使其复杂化。据187个变质岩和侵入岩同位素年龄数据及有关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说明:阿拉善地台基底形成是华北地台最晚的地区之一,完成于中条旋回(17亿年左右)并伴生同构造旋回的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侵入。中晚元古代为地台发展阶段,蓟县墩子系沟群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基底变质岩系之上,其与震旦系韩母山群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武陵旋回及晋宁期基性、超基性岩、花岗伟晶岩脉沿断裂侵入基底变质岩系中。阿拉善台隆脱离海浸最早,早元古代为陆隆区分割塔里木地台及华北地台两大海域。古生代及中、新生代为阿拉善地台的“活化”阶段,块断作用和各类岩浆侵入活动异常发育,以晚古生代最为强烈,形成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北部较南部裂陷深,是构造岩浆活动的鼎盛对期。阿拉善台隆南缘主要发育加里东旋回、华力西旋回早、中期的岩浆侵入及局部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北部主要为华力西晚期和印支旋回、燕山旋回的侵入活动及局部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侵入岩包括超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及碱性岩,以花岗岩为主,占岩体出露总面积90%以上。多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导致具多旋回的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18.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沉积建造特征及其多旋回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是巨大的中亚-蒙古地槽的一部分,属克拉通间地槽,它由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四个时期的地槽沉积物组成。根据沉积建造特征,可分成三种成因类型:(1)大陆边缘裂谷型优地槽;(2)岛弧型优地槽;(3)大陆边缘裂谷-岛弧型优地槽。此外,还可以划分出对偶性冒地槽和地中海型冒地槽。它们分别代表该优地槽褶皱带不同发展阶段地槽分化的产物。就沉积建造而言,该优地槽褶皱带具多旋回发展,表现在下部陆屑建造、蛇绿岩建造、安山质火山岩建造以及上部碎屑岩建造都具多旋回性。该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早期旋回(O-S)、主旋回(D-C)和后期旋回(P)。主旋回之后,西准噶尔已成褶皱山系。优地槽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地槽迁移的过程。大陆边缘裂谷的发生和消亡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因此一般而言,古大洋板块的多旋回俯冲可以导致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中国东南地区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提出本区的沉积盆地受地壳构造的运动体制所控制,其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旋回,分别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沉积盆地,前加里东—加里东旋回形成“地槽型”沉积盆地;华力西—早印支旋回形成“坳陷型”沉积盆地;晚印支以来形成“断陷型”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大地构造位置横跨中朝准地台和天山一兴安地槽区两大构造单元。南部台区从青白口纪到二叠纪末处于地台发育早期稳定阶段,而北部地槽区从寒武纪到早二叠世末则经历了地槽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时期。早二叠世末,由于北部槽区大面积升起,大规模海浸业已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