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推算了甚长基线干涉仪基线定向的奥波策项变换矩阵,指出:(1)由于奥波策项变换矩阵可以预告,使用天球历书极将使基线定向的坐标变换模型比使用伍拉德极更简单;(2)如果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来求周日极移,则必须使用伍拉德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NML Cyg OH 1612MHz脉塞辐射的Masheder等长基线干涉仪观测结果的分析中,引进了红移分量和蓝移分量在不同拱星包层壳层中发生的新观念,得到了NML Cyg拱星包层的球形外流场模型.并讨论了质量流失、相干长度和抽运机制等问题,结论与观测符合.这在红超巨星脉塞源长基线干涉仪观测结果的分析中,还是首次获得成功.由本文的结论可看到,SiO非脉塞辐射(v=0、J=2-1)是红外星视向速度和包层流场的好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3.
甚长基线干涉仪英文名称为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天文学家利用上期介绍的双天线干涉仪,可以分辨出很细小的射电源。理论上两台天线距离愈远,分辨率愈高。但当两台天线距离太远,就不能用电线或微  相似文献   

4.
甚长基线干涉仪 英文名称为“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天文学家利用上期介绍的双天线干涉仪,可以分辨出很细小的射电源。理论上两台天线距离愈远,分辨率愈高。但当两台天线距离太远,就不能用电线或微波将它们接收到的信号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GPS应用于精密测地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基本模式、原理和误差。并讨论了在目前的天体测量新技术如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激光测卫(SLR)、激光测月(LLR) 已成功地用于天文地球动力学的情况下,GPS发展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使用已知射电源校准干涉仪基线与相位的方法。使用强源天鹅A(以下简称Cyg A)校准了密云系统的仪器相位并对干涉仪的基线误差给出估计。在校准工作中,利用了CygA坐标所带来的方便,同时成功地解决了计算机上相位识别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具体公式的推导,对恒星光学干涉仪应用于测量恒星位置和地球自转参数(ERP)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恒星位置可以不受基线矢量参数的影响而独立求解;但对于求解ERP,无论采取任何方法,解决基线稳定性问题是发挥干涉仪潜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用联线干涉仪(CERI)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推出了两条基线配置的最有利条件和最佳观测条件。以未知数方差之和最小作为基线最佳配置的判据,两条基线的夹角应为90°。最佳选源条件为Σsin2δ_scosH_i=0 Σcos~2δ_ssin2H_i=0 Σsin2δ_ssinH_i=0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相继出现了一些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使天体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几门学科密切地联系起来,确定地球运动及其变化,进而探索地球运动及其变化的力学机制。天文学不仅拥有近百年地面经典观测的资料,而且随着甚长基线干涉仪、激光月球和人卫测距仪、人卫多普勒技术、空间地球动力学卫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中我们对河外射电源的低频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内容包括:1.低频观测技术(行星际闪烁,月掩源技术,低频综合孔径和低频甚长基线干涉仪);2.河外射电源的低频结构(展瓣结构,致密源结构和低频变源)。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射电望远镜是南半球规模最大的一项射电天文观察设施。它包括两个主要部份:一是由6个22米天线组成的致密阵,二是一个可延伸到1380公里的长基线干涉仪。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仪器之一。本文全面介绍了澳大利亚望远镜的总体布局、天线结构、电性能设计及馈源喇叭等各方面的具体特点,并给出了一些详细数据和图表。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由于基线更长,在相同的观测频率下,可获得比地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更高的分辨率。我国正在推进空间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科学与技术研究。俄罗斯RadioAstron空间甚长基线干涉测量项目于2018年结束,其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该项目采用不同于常规地面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的专用数据格式RDF(RadioAstron Data Format)记录观测数据,利用配备的星载或地面上行氢原子频标提供频率基准,数据经采集量化后传输至地面站,打上时标并记录于硬盘。为处理RadioAstron数据,分析了RDF格式,完成了RDF数据解码及相关处理,然后对比分析了Mark5B、VDIF等地面甚长基线干涉测量通用数据格式和RDF格式的特点,为我国未来空间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数据格式设计与处理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邓雪梅 《天文学报》2011,(5):445-44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已经能够近距离探测太阳系内的一些天体,精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例如,激光测月(LLR)的精度已经达到了3 mm,正在向1 mm迈进;激光测卫(SLR),如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LAGEOS)的测轨精度已经达到了0.5 mas;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的精度已经好于0.1 mas;对于未来的两个空间探测计划,全天天体测量干涉仪(GAIA)和空间干涉测量任务(SIM)都有望达到μas的精度.面对当前和未来如此高的精度要求,一方面已经认识到牛顿力学体系已经无法适用于高精度的天  相似文献   

14.
引力波理论和实验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力波的存在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预言.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在实验室产生足以被探测到的引力波,因此宇宙中大量的大质量剧烈活动的天体成为科学家研究引力波的首选,从而诞生了引力波天文学.引力波探测将开启研究宇宙的新窗口,是继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探测后探索宇宙奥秘的又一重要手段,对天文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新一代应用了高灵敏度的迈克耳逊干涉仪装置的长基线引力波探测仪正在建造中.该综述从引力波理论出发,阐述了目前研究较多的可探测引力波源,给出了目前观测上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介绍了利用两个激光测卫站的同步资料,采用半动力半几何方法测定两激光站的基线长。该方法可以消除地球定向参数(EOP)误差对基线测定的影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卫星定轨误差对基线测定的影响。利用该方法,Lageos卫星定轨误差对长度小于1000公里的基线的影响可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以下。因此本方法可用于精确测定两站基线长,可用于研究局部地区板块运动。  相似文献   

16.
首先简要介绍同波束干涉测量技术,随后叙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在2008年成功完成了约200 h日本月球卫星SELENE同波束较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并阐述乌站在此次VLBI中的作用。给出利用SELENE的观测数据,分析、解算出乌站25 m天线与日本VERA网相关台站基线Rstar、Vstar的S1、S2、S3、X频段的较差相关相位、较差相关相位残差,以及对各频段的较差相关相位、较差相关相位残差比对,最后获得较差相位时延。结果显示,同波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比传统VLBI观测得到的群时延精度提高了1~2个量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天文界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了以2.16米和1.56米光学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太阳磁场和多通道望远镜、13.7米毫米波和米波综合孔径以及甚长基线干涉射电望远镜为代表的天文学实测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天文研究的开展,提高了我国天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18及6厘米,以基线长分别达15及23兆波长的欧洲长基线干涉网(EVN),对类星体4C 39.25作了VLBI观测,试图搜寻该类星体的中等尺度——10到100毫角秒(mas)的结构。 观测未曾检测到这种尺度上超过核峰值亮度5%的明显结构。但核自身看来有2到4毫角秒的延伸,而且其流量可变。  相似文献   

19.
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是专为空间大地测量的新一代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天线,即VGOS(VLBI Global Observing System)系统。VGOS观测将从调度、相关、观测策略到分析各方面改变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与传统测地观测相比,VGOS观测将数据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安装了3~15 GHz宽频制冷接收机,一般要求天线指向偏差小于最高频率波束宽度的1/10。为满足高精度指向要求,详细介绍了建立指向的方法和天线控制扫描策略,给出了系统误差修正模型的完全表达式,明确了指向修正模型中的参数意义。基于该天线指向扫描的实测数据,实测评估了望远镜的指向精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覆盖全天区的数据样本进行拟合,得到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指向模型,并加载到天线伺服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得到了优于10″的盲指误差。  相似文献   

20.
纳米计量学的基础技术组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ASTROD激光宇航动力学任务慨念计划的高精度要求 ,以及实现新质量标准 ,我们开始进行次纳米激光测长与纳米定位控制的研究。本文将回顾我们在清华大学与工研院测量中心的研究成果 ,介绍如何利用外差式激光干涉仪、挠性微动台与压电陶瓷 ,进行次纳米激光测长与纳米定位控制。此研究成果将做为ASTROD计划中 ,无拖曳航天技术的研发基础。之后讨论如何将纳米定位控制系统与扫描穿隧显微镜进行整合 ,完成计量型扫描穿隧显微镜 ,进一步将微结构的测量尺寸直接追溯至长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