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半地转方程的二维锋生模式,研究了地面暖带附近锋生过程中,大尺度斜压区、地面暧带和潜热释放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变形场中的孤立暖带,当它位于大尺度斜压区暖空气一侧时,可在有限时间内形成强锋区(有潜热加热时锋生速度更快);当暖带与大尺度斜压区配合时,可出现双锋区结构,强锋区可能先在暖带中出现。在暖带深厚并有潜热释放时表现更明显且有利于双锋区结构的维持,锋生强迫作用和位温扰动是梅雨锋附近两条中-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一次区域暴雪和雾凇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NCEP资料,对2006年2月26—27日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诊断分析,并对暴雪过后出现的雾凇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西南急流以及低层偏东风水汽输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暴雪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暴雪区与700hPa等θse线密集带和散度高值区对应;雪后转晴以及850hPa暖平流,为豫北雾和雾凇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暖平流和冷下垫面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资料,对2006年2月26-27日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诊断分析,并对暴雪过后出现的雾凇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西南急流以及低层偏东风水汽输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暴雪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暴雪区与700hPa等sθe线密集带和散度高值区对应;雪后转晴以及850 hPa暖平流,为豫北雾和雾凇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暖平流和冷下垫面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编辑的<台风年鉴>及<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夏季中心附近的平均风力达8级(17 m/s)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含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以下统称台风)牛成频数与气候背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台风牛成多寡的气候背景差异和特征进行比较表明,前期冬春季海温和赤道辆合带的异常与夏季台风生成有密切的关系.前期冬春季在类似于La Nina型海温距平分布背景下,从冬至夏在赤道中太平洋160°E附近的ITCZ有一个向西北方向加强北抬的过程,太平洋ITCZ的活动偏北偏强,赤道太平洋有异常活跃的ITCZ向西太平洋台风主要源地推进,有利于后期夏季台风的生成;相反,前期冬春季在类似于E1 Nino型海温距平分布背景下,赤道西太平洋ITCZ偏弱偏南,不利于后期夏季的台风生成.在夏季多台风年,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海温异常为后期台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背景,在暖海温的持续作用下,对流层的风场辐合异常增强,增加了暖海温区的水汽供应.到了前期春季,热带辐合带的扰动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赤道辐合带的北移,附加的异常辐合位于暖海温区时,会激发出低空大尺度水汽辐合与自由大气中潜热释放之间的正反馈,有利于后期台风的生成.当前期冬季至春季西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偏冷时,对流层的风场为辐散异常,减少了冷海温区的水汽供应,导致赤道辐合带不活跃,缺乏必要扰动,夏季台风生成偏少.  相似文献   

5.
江西“暖区”强对流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许爱华  张瑛  刘献耀 《气象》2001,27(5):30-34
通过对11次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合成分析,得出江西产生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背景场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总结出江西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 (×2.5 (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东西进退相关系的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简称EV)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副高与其南侧的东风带扰动存在同时西进的过程,当西太副高南、北两侧的东、西风带上的扰动在相向运动中抵达同一经度上时,西太副高出现异常东退.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为中高层天气系统,它从对流层中层伸展到50 hPa高度附近,在200 hPa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热力场上表现出"上暖强下冷弱"的垂直分布特征;在西太副高东退时,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辐散效应和垂直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风带扰动中心附近的垂直速度场出现从上升运动到向下下沉运动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福建地区春季暖区中的雷暴活动和辐合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铮 《气象学报》1965,37(3):316-327
本文指出,我国东南沿海春季偏南气流中850毫巴辐合带的存在,对福建春季暖区中西南(西)—东北(东)向活动的雷暴有密切的关系,是这些雷暴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之一。文中并对850毫巴辐合带进行了分类,统计了它们的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ECMWF高分辨率0.25×0.25格点资料、逐小时加密雨量观测资料,基于Barnes滤波原理,设计了3套从格点资料中提取中α尺度气象信息的方案,对2017年4月8日湖南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进行Barnes滤波对比客观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中尺度扰动是造成此次暖区暴雨的重要原因;通过选取不同参数的Barnes带通滤波方案,能够有效分离出中α尺度天气系统,进而剖析其一致性和差异特征,对中尺度雨团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判断滤波过程中产生虚假系统的参考依据,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负积温(日最低气温<0℃)≤–90 ℃和极端最低气温≤–8 ℃作为柑桔严重冻害指标。计算了不同寒潮路径、强度和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与柑桔冻害关系。运用谱分析方法,提出引起长江流域柑桔严重冻害的负积累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周期的地区差异大;同时,预测到本世纪末,长江中、下游地区柑桔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冻害,平原地区更为严重。因此,柑桔栽培应充分利用山体、水域效应,选择暖区、暖带地段建立桔园,不要强求连片种植,更不宜强调建立柑桔种植带。  相似文献   

10.
郭文宝  许志蓉 《气象》1997,23(4):36-38
该文分析了1994年7月14日苏北里下河地区发生在地面暖切变北抬过程中的一次特殊飑线天气,总结出了地面暖切变型飑线的产生条件及卫星云图上反映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紫外光谱区,大气臭氧有较丰富的吸收带结构。作者用自制的太阳及天光光度计测量直射阳光、直射月光和曙暮光的紫外吸收光谱,并用带吸收法计算臭氧垂直柱总量及斜程含量。文中介绍了观测和计算方法,并给出北京地区晴朗天气条件下观测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5年NCEP/NCAR月平均资料、NOAA的逐月CMAP(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以及GODAS的月平均洋流资料和SODA的月平均风应力资料,定义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关键区域,对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形成和维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太平洋辐合带,4月存在由东西风切变型辐合带向东风辐合型辐合带转变的现象,而12月则存在相反的转换。在对流层低层,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的向上伸展高度和辐合在北半球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高和强。引起南太平洋辐合带形成与维持的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地形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造成等位涡线发生沿澳大利亚地形的绕行,利于澳大利亚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和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气旋性环流的形成与维持;同时,在地形和科里奥利力共同作用下,还易使暖海水在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汇聚,形成高海表温度区,从而加热大气,利于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形成与维持。二是非绝热加热作用。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范围内的热源作用可以使其上方的大气受到加热,并产生加热强迫纬向梯度,驱动低层大气产生辐合。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全球环流特别是南半球热带环流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次强雹暴系统及其阵风锋的雷达回波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娟  宋子忠  李金城 《气象》1996,22(1):13-17
作者介绍了在一次强雹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阵风锋回波带。讨论了阵风锋回波带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对雹暴回波系统的反馈作用,指出了其和经典模式中阵风锋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这次雹暴系统维持和传播的自激机制,并且探讨了阵风锋回波带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二维场的高斯权重带通滤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溪澄  万齐林 《气象学报》1995,53(1):122-128
首先对任意的二维气象要素场推导出其带通滤波的响应函数,并进一步引入了带通滤波的相对响应函数。基于相对响应函数的性质,得到了权重参数C1、C2的合适选择。通过实例研究,说明由结构函数曲线选取最大响应波长的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带通滤波能对暴雨、强对流天气分析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1概况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1995年6月27日下午13时35分至16时50分,根据各地气象台站危险天气报统计:郁南、云浮、新兴、四会、清远、高明、佛山和广州市近郊先后出现8级和8级以上雷雨大风,是当年产生强对流天气范围最大的一次。根据雷达连续探测,这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产生在锋前暖区的一条南北走向对流回波带里。回波带子午后12~13时形成,14~16时达到成熟期,带的平均长度约160公里,宽度35公里,17时以后逐渐消亡,生命史7小时(见图1)。2对优回波带的演变及组结构2.l暖区回波带的形成与人字形回波6月27日凌晨,南岭山…  相似文献   

16.
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春捂秋冻”是指每当春口大地之时,提醒人们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应宜多“捂”些时候;入秋后,不宜过早地穿上寒衣,可稍许“冻”着一些儿。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冬寒、春暖、夏热、秋凉。春季,由冷到暖,北方的千冷空气和来自东南方的暖湿空气发生交绥活...  相似文献   

17.
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一种可能机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非绝热、有摩擦情况下的热成风适应原理,探讨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机制,并对两次暖性西南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暖性西南低涡生成前12小时,在低涡源地附近存在较大的正值非热成风涡度,地面感热加热和暖平流对于产生正值非热成风涡度有重要贡献。由于西南低涡在生成初期为一浅薄系统,υ值较大时,L>L0的条件可以满足,适应的结果在低层形成暖性西南低涡。  相似文献   

18.
榆林市一次区域性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2—06—29榆林市出现的区域性强冰雹天气从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雷达回波和物理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250hPa随西北急流南下的冷平流,925~850hPa北上的暖平流,以及850hPa大幅度升温和一定的增湿,在河套形成位势不稳定层结。500hPa干暖益为低层能量的累积创造了条件。08—20时,从850~200hPa由下沉运动转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露点锋的形成、发展和东移对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帆  张永婧  李瑞  褚颖佳 《山东气象》2017,37(2):96-101
2015年8月3日山东西北部出现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该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对流系统的触发演变及大暴雨的落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低槽冷锋暴雨过程。在高层辐散、中层北涡南槽、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天气背景下,较大的大气可降水量、大的低层比湿、中低层深厚的湿层和暖云层及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暴雨由暖区对流和冷锋对流共同造成,暖区对流在地面露点温度大值区内和低层湿舌的南边缘由地面辐合线触发生成,其在聊城形成列车效应,产生大暴雨。地面冷锋侵入低压后暖区对流带与冷锋对流带合并为一条强对流带,且逐渐转向偏东方向移动,列车效应减弱。强对流带后部形成弓形回波,产生地面大风。本次强降水符合热带强降水型特点。强对流带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个扁平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小时雨强50 mm以上的区域对应卫星云图上TBB小于-70 ℃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冬季气温、降水年代际异常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傅云燕  杨修群  沈伟 《气象科学》2013,33(2):178-18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江苏省冬季气温、降水资料,运用带通滤波、经验正交分解(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冬季气候年代际异常及同期气温与降水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冬季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表现为全省整体偏暖(偏冷)和偏涝(偏旱)的趋势;冬季气候存在明显的年代际突变,时间在1980s中期前后,平均气温从偏冷时期向偏暖时期转换,降水由偏少期向偏多时期转换.通过冬季同期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分析发现,降水和气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他们的年代际分量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这与冬季大气环流场和海温场的年代际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