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扩张程度和植被覆盖度进行时空特征分析,为合理制定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全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3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础,利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得到土地类型图,计算城市扩张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并进行环路地类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7年北京市绿地/耕地面积减少746.22 k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601.36 km2,两者面积变化表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2)绿地/耕地及建筑用地的空间消长特点存在明显的环路差异;3)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剧烈减少;4)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在2009—2013年和2009—2017年两阶段内差异明显。可见北京市城市扩张速度有所减缓,绿地/耕地面积相对减少率高,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影像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伟芳  陈岷 《北京测绘》2018,32(1):58-61
土地利用变化一直是城市化进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效检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城市规划发展进行合理地统筹安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9年Landsat-7ETM影像和2017年Landsat-8OLI影像数据,结合遥感和GIS技术手段,采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得到北京市1999-2017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研究发现,近20年间北京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建筑用地面积由1999年1840.21km2增加到2017年3856.63km2;林地、农业用地等植被面积由1999年14013.18km2减少到2017年10701.22km2,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明显,主要以植被覆盖区向建筑、裸地等城市用地转移为主,并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城区周边变化最为显著。最后,本文通过计算类型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对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延河流域为例,基于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借助RS、GIS和ENVI软件平台技术,获取了1980-2015年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并进行了土地利用转移分析;在此基础上解译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0年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较小,耕地、林地、草地3类土地利用面积相互转化频繁但整体面积趋于稳定,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1.25倍;2000-2015年流域内耕地、林地和草地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8%,林地面积增加了40%,草地面积增加了15%,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两倍,但比例很小,未利用地和水体变化幅度不明显;2000年前后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存在明显不同,2000年之前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延安市区,2000年之后整个流域地区均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2000-2015年国家"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政策、产业经济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城镇化发展迅速等均对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区,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2001、2005、2011和2014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在ENVI软件支持下,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各时相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分布信息,研究了该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并结合研究时段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盐荒地和滩涂是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研究时段内,垦利县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陆地面积总体增加,耕地、林草地呈现减少趋势。耕地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盐荒地、滩涂则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气候水文因素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而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是主要人为驱动力。研究结果对于该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岛开发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青岛开发区1995、2000、2004年三幅Landsat TM影像及辅助数据,对该地区10年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分析结果作出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开发区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建筑用地在增加,耕地和林地被建筑用地占用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6.
以石河子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该区近20 a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共计减少了54.52 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23%;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累计增加了64.12 km~2,是区域内变化最为明显的地物类别;水域面积相比变化不大,只增加了0.56 km~2;其他地类面积减少了10.17 km~2,主要转变为城乡建设用地。地物类别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水资源较充足的北部、东北部和东部靠近玛纳斯河中游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区域内人口数量的变化和GDP的增长呈现显著的相关特征,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7.
以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4期TM影像与2015年OLI影像为数据源,首先采用决策树分类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提取山西省潞城市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精度评价;其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等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前4期数据预测2015年居民地面积,并与实际数据对比,验证GM(1,1)模型有效性;最后,利用GM(1,1)模型预测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中,林地与居民地面积增加,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基本保持不变;开发利用程度属于中等;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保持不变;2020年研究区内耕地面积预测值为22 759.32 hm~2,居民地面积预测值为8 854.76 hm~2。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2010年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土地变化的变化率、变化贡献率和转移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单因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30年来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用地扩张剧烈,增加了55 077.24 hm2,增长率为265.19%;耕地、林地、水域面积迅速减少,耕地减少33 949.17 hm2,减少率为73.93%。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影响范围扩大是引起深圳市城乡用地急速增长和耕地下降的主因,且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影响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9.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1986~2000年的1∶100000Landsat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了1986~2000年该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特征,运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对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在1986~2000年间,由于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而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减少,松嫩平原西部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其他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的比例为9.80%、城乡建设用地增加0.66%;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比例分别为1.10%、6.80%、1.20%和1.20%,15年的时间里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总价值减少7000.15×104美元,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9.74%。  相似文献   

10.
近15年郑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作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评价区域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利用2004、2009和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以RS、GIS技术为基础,采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法进行郑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并结合ArcGIS10.2、Fragstas3.3软件对其进行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郑州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耕地逐年减少,水体变化不显著,林地先减少后增加;2)林地优势度下降,建设用地优势度逐年上升,耕地和水体优势度基本不变,各景观类型总体呈平衡发展态势;3)郑州市景观多样性指数逐年增加,景观多样性趋于平衡,景观格局逐步变好;4)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逐渐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运用RS、GIS、GPS等新的技术手段,分析、提取了石屏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果显示,石屏县新的土地控制面积为3 041.37km2,与2004年变更调查统相比较,现有辖区面积增加0.53km2。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面积达25.40 536×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3.53%。通过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更新调查,有效掌握石屏县土地利用状况和动态变化,查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供应,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岷江上游流域为对象,选取3期9景TM/+ETM遥感影像,通过多步骤最大似然监督分类、变化检测,结合空间动态分析测算模型,分析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整个流域分析,林地面积减少,主要转化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未利用地在前8年以每年3.7%、后8年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建设用地在1994—2002年以每年34%的速度增加,到2002—2010年增长速度减缓;耕地总面积减少54 431hm2;从县域分析,1994—2002年间,松潘和黑水县大面积林地转为未利用地;2002—2010年间,松潘县未利用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茂县和汶川县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该研究结论不仅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亦为当地政府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in China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Hydropower Station.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LUCC) are a major caus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landscape dynamics from 1978 to 2005 in this area are monitored and recent change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Landsat TM (MSS) images of 1978, 1988, 1995, 2000 and 2005. Vegetation cover fractions for a vegetation cover analysis are retrieved from MODIS/Terra imagery from 2000 to 2006, being th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rising water level of the reservoir. Several analytical indices have been used to analyz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opland,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reas reduc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hile river and built-up area increased by 2.79% and 4.45% from 2000 to 2005, respectively. The built-up area increased at the cost of decreased cropland, woodland and grassland. The vegetation cover fraction increased slightly. We conclude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d use/land cover have occurr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main cause is a continuous economic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followed b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olicies after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years, land 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that needs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is paper,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re integrated to monitor, map, and quantify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Iraq (Basrah Province was taken as a case) by using a 1:250 000 mapping scal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software were used to classify Landsat TM in 1990 and Landsat ETM+ in 2003 imagery into fiv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classes: vegetation, sand, urban area, unused land, and water bodies.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d-up index (NDBI) were used respectively to retrieve its urban boundary. An accuracy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on the 2003 LULC map to determin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ap. Finally, GIS software was used to quantify and illustrate the various LULC conversions that took place over the 13-year span of tim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 area had increased by the rate of 1.2% per year, with area expansion from 3 299.1 km2 in 1990 to 3 794.9 km2 in 2003. Large vegetation area in the north and southeast were converted into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s of Basrah Province were mainly caused b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and population immigration from the countryside. In addition, the former government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transportation and huge expansion in military camps” wa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vegetation land chang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remote sensing and GIS can be used to create LULC maps. It also notes that the maps generated can be used to delineate the changes that take place over time. Supported by the Al-Basrah University, Iraq, the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No. IRT 0438)China).  相似文献   

15.
Studying Changes in Land Use With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ya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Because the lake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In this study, Landsat images from 1976, 1989, 1999 and 2009, were used along with other evaluation method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land us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and transfer matrix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with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from 1976 to 2009. Land use was classified into seven types: cropland, woodland, grassland, the water body, construction land, bottomland and unused land. Areas of cropland, bottomland and the water body were decreasing although the area of the water body decreased relatively slowly. However, areas of construction land, grassland, woodland and unused land increased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unused land increasing the most rapidly given its smaller proportion compared to the other types. All land types in the study region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conversion between other types of land. As a whole, the decrease in cropland and the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land, woodland and grassland wer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nservation policies such as Grain-for-Green and “returning farm to lake”. However, the decrease in the water body area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Changes in the area of bottomland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water levels and human farm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需要准确掌握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和城市布局的开发状况。为此,本文以2016—2019年GF-1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使用面向对象K近邻法,对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ArcGIS统计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6—2019年这3年间,建设用地、植被和道路逐年增加,水体和农用地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成果围绕雄安新区快速发展时期,为准确掌握雄安新区的发展建设情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市2005和2015年的TM和Landsat-8影像为实验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重点分析了该研究区域的土地数据处理与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单一土地动态变化模型、综合土地动态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并分析了研究区域的转移矩阵及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处理,能够很好地总结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使研究区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得到准确统计。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4、2010、2015年Landsat-5 TM、Landset-80LI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解译数据,分析了江油市近11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同时,利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了2020年江油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04 ~ 2015年期间,江油市耕地、草地、水域面积总体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2015 ~2020年期间,江油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快,与上一个五年相比,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面积将有所增加,林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面积基本不变;建设用地从原有基础往外围耕地扩张,耕地面积则主要由林地转入.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的龙口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敏  吴泉源  逄杰武 《测绘科学》2007,32(6):173-175,93
本文以龙口市为例,在ARCG I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与坡向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内的耕地、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2005年的17年间,耕地总数在减少,但其分布仍主要集中于低地形等级上。园地的面积增加较多,空间分布上,有向地形高等级发展的趋势,说明园地对各地形因子的适应性较强。林地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大坡度的区域,这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用地基本上不受地形的限制,其分布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此它在各地形等级的变化表现不明显。通过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标及参数特征的定量分析,将有助于优化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绍强  许珺  周成虎 《遥感学报》2001,5(2):142-14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文对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1992年和1996年9月份的TM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做出该地区土地覆被类型分布图,以及估算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面积,计算结果显示1992年该研究地区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分别为11.43×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