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空区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ML≥3.0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45, 虚报率为0.55, 漏报率为0.57, R值为0.26; ML≥3.5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31, 虚报率为0.69, 漏报率为0.75, R值为0.08; ML≥4.0地震空区无对应的MS5.5以上地震。 ML≥3.0地震空区的R值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ML≥3.5和ML≥4.0地震空区不具有预报能力。 主震一般发生在空区内部边缘, 震前空区一般不会被打破; 空区的持续时间、 空区尺度、 震级下限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线性关系; 空区主要分布在江苏、 山东及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2.
王霞  宋美琴  陈慧 《地震》2019,39(3):187-195
对华北地区1970—2017年出现的地震空区采用统一的识别标准进行全时空清理研究, 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M≥5地震前出现空区的比例为36.7%, 且华北地区ML≥3.0地震空区的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存在一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但长轴尺度、 起始震级与主震震级的线性关系不明显; 报准率为0.76, 虚报率为0.24, 漏报率为0.60, R值为0.32, 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表明地震空区这种预测方法在华北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3.
选取中原地区(30°-38°N,109°-118°E)1970年1月至2018年10月ML ≥ 4.0地震,分析4级地震平静异常与异常结束后发生的MS ≥ 4.5地震的相关性,判定4.0级地震平静异常指标为90天,统计平静异常结束后1.5年内MS ≥ 4.5地震的发生概率,发现异常映震率为61.8%,计算得到地震预报效能评分R值=0.547,说明4级地震异常平静预测效能明显。分析认为,利用4.0级地震平静90天预测中原地区MS ≥ 4.5地震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结合该区地震平静时段进行分析,可明显减少地震虚报率。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09—2016年内蒙古中西部ML≥2.8中小地震波形记录,采用多台联合反演方法,计算该区中小地震震源谱参数,获得地震矩M0、矩震级MW、应力降Δσ和震源尺度r,利用线性回归,分析近震震级ML、地震矩M0、矩震级MW、应力降Δσ和震源尺度r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应力降模型为增加应力降模型(ISD)。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强震前的信号震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S≥6地震以前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变化特征的分析, 研究了“信号震”发生的时空特征及其地震活动背景, 由“场-源”关系特征对一般地震进行严格的筛选识别, 从而得出信号震的有关预测指标。 信号震一般发生在强震前的2年之内, 多数发生在15个月内; 信号震与强震的距离不超过200 km, 多数在100 km之内; 震级强度一般为ML4.0~5.3。 信号震一般发生在局部的ML≥4.0地震平静区内, 一般发生在中小地震条带上或条带附近, 在其周围或附近存在中小地震空区。 检验结果表明, 信号震发生后的9个月之内, 其预测概率Pt即超过0.5, Rt值达到0.27; 预测区域半径在距信号震震中100 km之内时, 其发生概率Pd可以达到0.73; 预测强震震级一般为MS≥6.0。 研究表明, 信号震的环境应力值τ0明显高于其他地震, 显示了高应力背景的异常显著性, 它所辐射的地震波中很可能含有未来强震孕震区的大量的本质性信息。  相似文献   

6.
利用青海区域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2010—2016年研究区域184个ML≥2.5地震及2016年门源地震序列150个ML≥2.0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视应力时空变化。结果显示: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随震级增大而升高;门源6.4级地震前中小震视应力存在起伏变化,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增强;门源ML 5.0强余震前小震视应力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2010年滦县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 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 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 结果表明: ① 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 震时达到峰值, 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 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 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 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 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 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 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目录间的对比及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素云  高阿甲  冯义钧  和锐 《地震》2010,30(2):38-45
本文简述了国内两种主要地震目录, 即破坏性地震目录(MS≥4.7)与中国地震详目(ML≥1.0)的编制依据、 目录内容, 并指出了目录间的差异。 研究了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间的转换关系, 并推荐了新的转换公式。 最后提出了目录编制标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交界发生MS 5.2地震,选取广西北流—广东化州区域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ML≥2.0地震目录,对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时空扫描,并进行地震空区分析,发现部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且震前存在孕震空区。分析结果如下:震前b值时间扫描曲线长期位于均值线之上,持续时间一年以上;bCD值空间扫描均存在异常,其中震前b值异常范围为1.0—2.0,C值异常范围为0.04—0.32,D值异常范围为0.01—0.09;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震中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后在空区边缘发生此次MS 5.2地震。  相似文献   

10.
地震目录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活动性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近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为实验场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震台网密度和仪器观测精度是逐步提高的,不同时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存在差异,因此进行现代仪器观测记录的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分析,对正确研究和认识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震级—序号方法、最大曲率法(MAXC,Maximum Curvature)和拟合度检测法(GFT,Goodness-of-Fit Test)分析了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1970—2018年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值,得到了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C值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C值变化趋势大致为1970—1986年ML2.0~2.6,1987—1999年ML2.5~2.6,2000—2008年后ML1.4~2.1,2009—2018年ML1.2~1.9;实验场地区MC值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东北部和西南部较低、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其中云南最南端的澜沧—耿马区和思普区、四川西北部的理塘—木里区以及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带MC值普遍较高,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的松潘—龙门山带、安宁河带、元谋区、楚雄—建水带和大理—丽江—盐源区MC值普遍较低;强震会使MC值出现突然升高、之后逐渐恢复的现象,其中MC值升高程度与震级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强震导致的MC值升高是MC值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中原地区1970—2020年发生的983次ML≥3.0地震,按季度、半年和全年统计地震频次,回溯检验各时段ML≥3.0地震高频次异常与周边地区ML 4.5地震的对应关系,得到以下结果:按照季度、半年和全年统计,3级地震高频次异常定量指标分别为5次、9次和18次,高频异常后1年内发生ML≥4.5地震的概率分别为0.65、0.63和0.64,且R值计算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预测地震具有一定可信度。将研究区以不同形式划分多种小区,进行3级地震高频次与ML≥4.5地震震中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在19次震例中,18次震例均可预估ML≥4.5地震的发震区域,认为预测范围可由42平方度减小到21平方度,在少震弱震地区地震预测预报日常工作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新疆地区1990年以来的浅源地震目录,利用扩散链法去除余震,在小震空间集中度C值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C值变化量,即ΔC值的时空扫描计算方法,针对2000年以来天山地震带11次6级以上地震前ΔC值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2017年精河M_(S)6.6地震和2020年伽师M_(S)6.4地震之前,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区域ΔC值异常,且3次地震前ΔC值异常演化时间均小于6个月,属于震中附近区域震前中短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王鹏  郑建常 《地震》2013,33(1):111-118
讨论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力标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首先介绍了地震力标度的物理意义, 给出了由传统经验公式推导出的地震力标度σ值的计算方法, σ值是一个表征地震时震源处断层平均驱动力的物理量, 基于地震波能量推导得到, 介于地震频度和能量之间, 根据经典通用的经验公式, 地震力标度σ值与震级ML存在lgσ=1.14ML+6.22标度关系; 结合华北地区(34°~42°N ; 110°~124°E; )地震活动的特点, 利用1980年以来2500多次3级以上地震, 研究了MS≥5.0中强震前σ值的变化规律, 结果发现该指标能客观反映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平静。 中强地震前存在σ值高值异常, σ值有由低转高, 在高值点发震的特征。 空间上σ值的分布与地质构造、 地震带和强震孕育过程有关, 中强震前地震力标度σ值有成片增加的过程, 对中强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