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天体引潮力对地震诱发作用计算模型和NCEP遥感数据提取异常增温信息,分析2006.7.4发生在我国河北文安Ms5.1级的地震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达到峰值时段,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增温异常图像呈现出震前异常增温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演变过程,该过程反映地震构造由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积聚→地震爆发→平静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2.
2020-07-12河北唐山M5.1地震的发震时间、强度、震中位置均满足2020-05-22全国电磁年中会商会电磁学科2020年下半年度全国预测意见。地震发生前,电磁学科组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电磁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和《地震电磁分析预报方法清单》对中国大陆华北地区电磁台站的数据进行异常梳理,发现首都圈台站电磁存在地磁日变化、谐波振幅比、地电场等多项异常。震前异常综合预测意见与实发地震基本一致,2016~2019年地震电磁学科预测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3.
利用甘肃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Atkinson多台多震计算非弹性衰减系数方法和Moya遗传算法,计算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前3 a震源区及周围地区157个ML2.0以上地震的应力降参数,应力降值分布在0.02~10.86 MPa,平均值为1.67 MPa。结果显示,应力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皇城-双塔断裂与冷龙岭断裂之间,与研究区内中强地震活动范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2013年肃南-门源交界MS5.1地震前数月开始出现显著的应力降高值,震后逐渐下降,直到2016年门源MS6.4地震发生前,应力降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在MS6.4地震前半年左右,应力降月均值出现两次高值异常,与门源地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电场探测仪(EFD)载荷记录到的ULF/ELF频段电场功率谱密度(PSD)数据,限制Dst≥-30 nT和Kp<3排除空间磁环境扰动后,分4个频段对2020年唐山古冶MS5.1地震和2019年吉林松原MS5.1地震前后空间电场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20年唐山古冶MS5.1地震4个频段扰动幅度均显示出震前先抬升至最高点超过2倍均方差,而后在下降过程中发震,震后恢复的规律,且第2频段异常尤为明显;4个频段扰动幅度时间序列特征相似,且震前均超过2倍均方差。2019年吉林松原MS5.1地震不同频段的扰动幅度时间序列特征不同,仅有第2频段超过2倍均方差。2次地震均在第2频段(371~879 Hz)出现震前异常扰动,认为该频段是地震异常提取的优势频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年以来云南地区59个GNSS测站的连续观测资料,计算面应变异常网格变化的时间序列,结合异常格网所在区域的动力学和地质构造背景、断层活动特性及震源机制等对区域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形变异常与地震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以2013-08-28发生的5.1级德钦地震为例验证基于应变时序孕震分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宏观分析区域面应变长期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区域断裂活动性质和应变时间序列分析探讨面应变短期异常与地震事件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能够在地震发震前夕得到有效的预报信号。  相似文献   

6.
利用断层蠕变观测数据,采用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并探讨其与断裂带附近中强震孕育-发生及周边大尺度强震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构造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但错动方式并不唯一,在个别时段也出现短暂的右旋走滑。此外,鲜水河断裂带还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2)鲜水河断裂带断层蠕变观测在白玉MS5.5地震、雅江MS6.0地震、汶川MS8.0地震、芦山MS7.0地震以及康定MS6.3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变异常,属于这几次地震的前兆反应,而鲜水河断裂带于2001年底开始的大幅度拉张运动,主要是受2001-11-14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后大区域应力场调整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细化了的重力和地形综合数学模型、双层锯齿形计算模板、给定区域方差—协方差函数的最小二乘配置小区域内插和精度限定等精算重力异常场值的方法,以不低于±2.4×10~(-5)ms~(-2)和±2.9×10~(-5)ms~(-2)的精度,分别获得了滇西试验场区(99°E~102°E,24°N~27°N)最新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展布图。依该区地震分布与重力场变异特征的对比研究,将下关—洱源—剑川一线划为7~7.5级地震潜在源区,永胜—大姚北划为6.5—7级地震潜在源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辽中南地区2011~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深入分析研究2013年灯塔M5.1地震震前的重力空间演化特征及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辽中南地区重力场异常变化与灯塔M5.1地震在时空上具有很好的对应性;2)震前1 a重力场四象限特征明显,震前0.5 a出现50μGal的正负反向变化,并伴有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点值时序上升和下降趋势明显,重力剖面呈剧烈的上升-下降波动变化;3)结合2011~2012年重力变化背景场和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认为,灯塔地震可能是由辽中南地区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和地壳构造运动共同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9.
2019-12-26应城MS4.9地震前,襄阳重力台记录到第二类(double frequency, DF)地脉动信号持续增强异常。对比全球能量辐射模型(ASSM)及西太平洋台风数据发现,震前10 h左右的DF地脉动增强及优势频率增大的异常与西太平洋Phanfone台风靠近中国大陆这一远场信号源关系较弱,与本地未知近场同源同频信号有关。结合恩施重力台观测分析认为,该异常信号不属于应城地震前的慢地震事件。此外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巴东-秭归段和襄樊-广济断裂及其邻近区域5次MS4.0以上地震中的4次都与七曜山-金佛山断裂附近发生的MS4.5~5.0地震呈成组活动,时间间隔为0.5~1 a,且发震时间都在DF地脉动信号的高噪声水平时段内(10月~次年3月)。当恩施-襄阳DF地脉动信号基线的月中位数和众数值的差异持续4个月增加或处于高值时,研究区发生MS4.0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增加。对震前DF地脉动信号异常特征的总结可为预测未来长江中游巴东-秭归段和襄樊-广济断裂及其邻近区域MS4.0以上地震的发生时段提供经验指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9-05-26秘鲁北部M W8.0地震,利用CODE-TEC数据和GPS-TEC实测数据,分析此次地震前上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和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利用地震前2019-05-10~26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分析震前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和电离层TEC随地理纬度的异常变化;然后利用RIOP和GLPS站的GPS-TEC数据,统计分析地震前电离层TEC日变化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3 d,电离层赤道异常“双峰”消失,且电离层TEC含量显著减少,可达10 TECu左右。在地震发生前3 d 16:00~20:00 UT,电离层TEC随纬度变化呈现双峰曲线特征,震中附近存在低谷,且在该期间RIOP和GLPS站电离层TEC也出现显著减少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为样本,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分布与上述3个地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短期内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区域,且存在震前增强、震后快速消失的现象;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作为预报M≥6.0地震发生地点的参考性指标。最大剪应变综合指标值预测结果显示,本次预测地震数4个,成功预报地震数3个,漏报数0个,虚报地震数1个(指标出现而未发生地震),准确率为75%。从空间角度来看,3次地震的震中都位于异常格网边缘,表明最大剪应变异常区边缘可能更加危险。  相似文献   

12.
重力场与构造应力场内在关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地球动力学原理,提出了重力异常变化量向构造应力场应力降转化的理论模型,推导了简明的应力降值及其方位角的实用计算公式。考虑到研究的是动态场,涉及到的时间范围短,在做理论分析时,可以忽略地形改正和莫霍面深度起伏改正。从而,能够应用重力测量研究监测区域的动态应力场特征。根据应力分析方法,阐明了重力场和应力场的异常变化与孕震过程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α????Ч??????????ж?????????????????????????8.1??????8.0??????????????嶫???????????????????????????????????Ч???????????????α????????????????????Ч?????????????????????????????????????????????????????????????????????????“?????”?????“???”???????????????????????????????????????????????????????????????????????????“????”????  相似文献   

14.
??2006??7??4???????5.1???????????????????????????????仯??????????????о??????????????????????????????????????仯?????????ж??????????????????????????????????о???????????????????????????????????????????5.1????????2004??1?o??????5.0??????????????仯??????????????  相似文献   

15.
太原和灵石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993年6月26日和1994年4月26日相继在太原和灵石发生的Ms4.3级和Ms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距震中越近,重力点值变化越大;震前重力场呈下降变化,震后短时间内仍维持下降,尔后,重力场逐渐回升。导致重力场变化的原因,在地质上表现为断层蠕动;而在深部构造的脆弱部位,水平梯度大,温差热应力高,差异活动明显,是推动断层蠕动,促进重力场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电场潮汐波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辽宁地区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α,并对比分析降雨、温度、磁暴等典型干扰对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α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α受典型干扰的影响较小。结合2013-01-23辽宁灯塔MS5.1地震前后优势方位角α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多个同一或相邻地质构造地电场台站准同步的岩体裂隙电荷移动方位的长时间突变可认为是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电磁现象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近年来中国地震电磁现象(包括地面电磁场、大气电场、地磁脉冲和电离层扰动等)的观测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下降时段,震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