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图象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及迁移图象,发现其地震序列中主震及余震明显地沿北北西向分布。7.2级地震所形成的形变带沿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分布,表明该断层即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时,沿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形成明显的地震形变带,表明其发震构造较复杂。主震后的强余震活动与北东向断裂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具有复杂的发震构造和破裂图象。  相似文献   

2.
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唐山震区三维细结构研究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赖晓玲  张先康 《地震学报》1998,20(6):590-597
研究区域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计算方法.三维界面采用分段非完全多项式描述,三维速度的重建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原理.计算采用两步进行:第1步反演三维界面形态;第2步将剩余走时残差按加权分配的方式进行三维速度反演.处理了唐山滦县震区地震测深资料,获得了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形态及唐山、滦县震区三维地壳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总体为北东走向,北东向的丰台——野鸡坨断裂与北东向的唐山断裂所夹的构造为莫霍界面隆起区. 该区中下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沿北东向的唐山断裂存在明显低速异常带,其位置与唐山地震活动带的位置相一致.沙河驿附近较大的低速异常块体对应于较密集的地震分布.该区域存在一条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可能是一条隐伏深断裂.唐山7.8级地震震中区下地壳为北东向的低速异常带与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相交处.这两组构造对控制唐山7.8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赣南主要断裂构造及其与中强地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通过数年来的调查研究,在赣南范围内,从发震构造背景来看,对地震影响颇大的构造体系是:通过寻邬、会昌、瑞金、石城的河源—邵武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断裂构造带;大余—兴国北东向华夏系断裂构造带;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寻邬东西向构造复合带;环状构造等,它们都是历次构造运动产生单一的断裂破碎带或由若干断裂组合的复武褶皱断裂带。目中生代以来由于构造力逐渐强化,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沿断裂带相对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区位于113.4°~122.2°E,36.5°~41.8°N范围,该区域北部在地质构造上位于燕山隆起带,西部是太行山隆起,东南部是冀渤拗陷。区域内有北东向延庆—阳原盆地构造带,有东南部—南部的北东向华北平原地震带和中部北西向展布的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由于张渤地震带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而成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发震构造、地震等烈度线、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带、大地形变测量、卫星影象解析等资料的分析认为,邢台—河间—唐山是强震活动带,也是一条北东向线性地震构造破裂带。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地区断裂构造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及环状或弧形断裂等构造系。近期以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活动性最强。它们控制着本区海岸地貌的发育以及地震的发生和分布。本文拟根据地壳垂直形变及海平面变化的资料,讨论本区有强震产生的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7.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 构造属性及其年代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由北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系统、伸展断裂系、走滑断裂及伴生同构造沉积组成. 基底卷入、指向北东的主要逆冲作用发生于174 ~168 Ma之间, 随即发生了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 伴随着逆冲后伸展构造作用, 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 沿该带南西侧发育了北西向分布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义县组、九佛堂组等火山-沉积地层. 由于主要伸展断层的倾向位移量具有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 因此, 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显示出向东南方向南积作用迁移的特征. 九佛堂组沉积晚期及其以后, 北侧原物源区又发生向南西的逆冲作用, 在盆地东北缘逆冲断层下盘的九佛堂组地层形成了倒向南西的不对称向斜. 最后, 沿北西向构造带还发生了右行走滑运动. 该构造带醒目的地貌-构造表现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表明, 在新生代以来它仍然具有很高的构造活动性. 该构造带在空间上与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揭示的基底断裂构造基本吻合, 因此, 其中生代构造活动可以看作是在有利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基底构造活化的结果. 这种基底构造活化可能是板内变形和板内造山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智利是安第斯成矿带最重要的矿业国家之一,智利北部阿卡塔玛和东部多明戈断裂系统控制了智利自西向东迁移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类型。本文对智利北部航磁数据进行网格化、化极、向上延拓、垂向二次导数、倾斜角以及解析信号振幅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解释,揭示了研究区沿北北东向和南北向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的位置和平面分布特征,确定了自西向东近于平行的断裂构造和多次岩浆活动是导致构造—岩浆岩分带性的主要原因;查明了研究区火山机构的分布位置及其与深大断裂的关系;推断了基性—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层、侵入岩相以及沉积岩序列分布的空间范围;展示了在低缓的背景负磁异常场上发育了线性正磁异常和磁异常梯级带,反映了沿深大断裂产生了强烈的岩浆岩活动,揭示了铜、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区带,为智利北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以及找矿远景区的圈定提供了基础性信息。  相似文献   

9.
广州—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州—从化断裂构造带(以下简称广从断裂带)位于恩平—新丰断裂构造带的中段,后者北东起自连平、新丰,往南西经从化、广州、高明、恩平而达阳江。连平再往东北、尚可延至冮西定南、龙南和安远一带;阳江再向西南,则又斜切海陵岛后而潜入南海海域,全长约600公里。其总体走向北东40°,西南端撒开呈帚状,东北端作舒缓波状延伸,断面主要倾向北西,倾角40°—60°,平行伴生的次级断裂发育,是我国东南沿海深断裂系北东至北北东向中、新生代以来强烈活动的断裂构造带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研究,认 为两个系列铜、金矿床是不同动力学背景、不同时代的两个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的产物: 层状矿床组成的系列Ⅰ铜、金矿床形成于海西期拉张构造背景下,由热卤水沿同生断裂上升,经海底喷流(气)和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系列Ⅱ铜、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及与之相关联的地幔隆起和地壳减薄等深部过程耦合作用背景下的造山作用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岩浆热液与部分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热液流体经复杂的水-岩作用和输运-化学耦合过程形成的.叠加 作用是区内大型矿床的重要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和扩展一直是地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对于研究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结果,其进一步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边界范围长期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收集了近年来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开展的浅表地质、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以及壳-幔变形的相关研究并进行综合分析.前人通过构造热年代学、构造解析等方法的研究,揭示出中-晚新生代以来,海原弧形构造区以及更北端的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发生的强烈构造活动均与高原的隆升、扩展有关,认为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浅表范围已经越过海原弧形构造区,到达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显示,海原弧形构造区深部结构构造改造过程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有关.但是其更北端的(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深部结构构造改造过程是否与青藏高原的扩展有关,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重力异常及其大地电磁、部分层析成像、接受函数、地震波各向异性等方法的研究结果揭示,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下方存在大规模代表青藏高原东北缘软流圈的低速异常体、低电阻体,以及其下地壳-上地幔存在NW-SE向的各向异性方向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快波方向一致,这可能反映其主要是受到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影响;但是也有研究显示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存在的低速异常体较南部弱,或者规模较小、以及推测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存在中-下地壳NW-SE向的各向异性方向主要是由于存在形变各向异性导致的,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位于海原断裂带.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震中分布与活动断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章明 《地震研究》1992,15(2):210-218
西藏地区大部分地震震中分布有良好的方向性,除南部地区沿近东西向的喜马拉雅构造带分布外,其它大部分震中主要沿北东、北西和近南北三个方向密集分布,在平面上,与晚第四世纪以来西藏高原的主要活动断层带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3.
淘锡坝锡矿床是近年探明储量达大型的锡矿床,是一种新的锡矿类型-隐爆层间裂隙带型。文章介绍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化特征,对矿区的构造进行了重点解剖,对构造控矿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火山机构及北东向断裂是矿区的控岩构造,控制了白垩纪成矿花岗岩体的侵入就位。而火山岩中大范围的隐爆层间裂隙带是良好的容矿构造,矿体赋存其中呈似层状,局部膨大形成厚达数十米的"锡矿包"。通过研究构造与矿化富集的内在联系,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4.
郝伟  邢东雪  辛志伟 《地球》2012,(11):100-103
位于河北保定西部涞水县境内的安妥岭钼(铜)矿,是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经过了近二十年艰苦工作发现的一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该矿床自岩体向围岩矿床(化)类型有:斑岩型(安妥岭)—接触交代型(铅洞沟)—侵入岩浆热液脉型(南埝峪),矿床(化)分带清晰,成矿系列完整。探讨安妥岭钼矿床的成因,对该地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冲绳海槽南部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新的重磁数据对冲绳海槽南部的基底构造进行了推断解释,研究表明,在冲绳海槽南部,莫霍面构造为一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鞍状构造,地壳厚度在15.5~21 km之间变化.基底深度一般在4~6 km之间变化,表现为南段深度大,北段深度小,在北西向断裂系的作用下,基底局部构造大都成北西向展布,说明冲绳海槽早期的北东向带状构造受到了后期的北西向构造活动的强烈改造作用.在冲绳海槽南部发育有两条沿北北东向展布的火成岩带,一条分布在冲绳海槽扩张轴以东及琉球岛弧西侧下坡;另一条分布在冲绳海槽与琉球岛弧隆褶带的结合部位,火成岩主要是由北东向构造活动产生的,而与北西向断裂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6.
福建长乐—诏安构造带的断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于戴云山隆起带与台湾海峡沉降带之间的福建沿海长乐—诏安构造带,以断裂构造为主要构造型式,故通常称其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按断裂展布的方向主要可分为北北东—北东、北北西—北西、近东西向三组,此外尚有南北向及弧形断裂(帚状、环状)等零星分布。上述三组主要断裂相互交切,使本区地壳呈现出网络状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闽粤台沿海北西西向最新构造带与大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福志  袁又申 《地震地质》1990,12(2):183-192,T001
闽粤台沿海自台湾运动以来逐渐形成了多条北西西向隆起—拗陷的最新活动构造带,与已知的北东—北北东向隆起、拗陷带构成了区域性镶嵌构造格局。 研究区内除板块相互碰撞、俯冲及上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震构造背景外,莫霍面隆起或隆起断距大、低速层厚、地壳变薄、近两、三千年地表抬升差异活动显著以及台东近海有北西西向构造活动等,也都是发生大震的重要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8.
蔡家营、大井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井和蔡家营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相近. 均一温度-盐度关系表明大井矿床是富锡和富铜两种流体的叠加成矿, 而蔡家营矿床是一种流体的连续演化成 矿. 包裹体古流体稀土元素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大井锡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地壳重熔岩浆、铜铅锌成矿阶段与蔡家营矿床铜铅锌阶段成矿流体均来源于地幔, 初步表明大井与蔡家营矿床铜铅锌成矿应属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强烈构造体制转折和伸展过程中引发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内外100多个地震台的 P 波初动符号资料, 确定了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震的断层面解.用面波方向性函数和广义的面波方向性函数, 确定走向为 N45°E 的节面是这次地震的断层面, 破裂传播方向是北东向, 破裂速度为1.3公里/秒, 破裂长度为53公里.根据谱密度估算这次地震的地震矩为6.5×1025 达因-厘米.从上述结果, 结合昭通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区域构造特点, 认为昭通地震是在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 北东向的巧家—莲峰大断裂朝着北东方向继续破裂的结果, 它把中断了的巧家—莲峰大断裂和华鎣山—宜宾大断裂贯通起来.基于上述发震模式, 我们认为, 在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 与北东构造共轭的北西向的彝良—水城断裂及峨眉—盐津构造带的地震危险性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构造观测、岩石磁学与磁组构综合分析,本文研究了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荆竹坝—石窝剖面的叠加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从北东向南西,剖面构造变形总体呈减弱趋势,褶皱轴面总体倾向北东,大尺度褶皱枢纽均以小角度向北西倾伏.古应力分析显示最大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反映以南大巴山的推覆为主.剖面J3之前的采样层位主要表现为变形组构,而J3-K1的采样层位则表现为初始弱变形组构.磁线理呈NW-SE向的优势方位,与剖面主构造线基本平行,主要反映来自南大巴山的推覆挤压.剖面发育特殊磁组构:①磁面理与地层面斜交,主要与褶皱作用中的平行层简单剪切相关;②磁线理均不同程度斜交于地层走向,指示构造叠加背景.沿剖面北东向南西区段Kmin的倾伏角随构造变形强度减弱而增大,据此相关性可将Kmin的倾伏角作为判别弱变形沉积岩变形强度的标志.本文认为,在晚侏罗世以南大巴山的推覆为主而米仓山短轴背斜与川东褶皱带挤压次之的联合作用使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具有构造叠加特征,之后的早白垩世仍主要表现为南大巴山的推覆,而其他两个方向的挤压较之前相对较弱.该结果也反映了秦岭J3-K1陆内造山作用及燕山期雪峰陆内构造变形的影响,为探索陆内构造与陆内造山的大陆动力学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