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措勤盆地古生界—中生界岩相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措勤盆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分为晚奥陶世一早志留世和中一晚志留世两个陆表海演化时期;晚古生代分为泥盆纪一早石炭世缓坡一台地、晚石炭一早二叠世北部冰海裂谷南部残留海孤合、晚二叠世萎缩二三个演化阶段;中生代呈现三叠纪一侏罗纪南陆北海、晚侏罗世一白垩纪末活动边缘下的两个沉积盆地夹持一个(隆升)暴露岩浆孤格局。早一晚石炭世之交是本区古地理分异的重要时期:之前属于陆表海,中部深,东部浅,盆地中心和沉积中心各仅有一处,海水侵浸方向由西向东;之后,沉积体系复杂,盆地中心和沉积中心多个,古海水侵浸主要源自北部的班公一怒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2.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主要为陆表海充填沉积。通过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陆表海充填层序,3个Ⅲ级层序(Sq1—Sq3),分别对应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格舍尔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和隆林期,同时对3个层序的特征及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对Sq1~Sq3进行古地理重建,发现陆表海充填总体上为海退序列,物源主要来自北缘阴山隆起;同时也证实了海侵转换面的存在,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板缘构造运动共同塑造了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特殊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河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古气候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河北南部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表明,河北南部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早期气候温暖潮湿,早二叠世晚期逐渐向半干旱气候转变,晚二叠世气候又再次向温暖潮湿转变,气候为半湿半干,至晚二叠世末则变得较为炎热、干旱.整体上研究区晚古生代气候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转变,但其中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这种古气候演变与华北板块所处位置以及晚古生代古地中海的逐渐闭合有关,同时,华北板块晚古生代发生了多次海侵,这种海水的进退所带来的周期性湿气变化,导致了气候的波动,并于晚古生代末海水最终退出华北板块时,气候变得较为干旱.  相似文献   

4.
巴颜喀拉残留洋盆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巴颜喀拉盆地垂向沉积序列表明:盆地于早古生代被动陆缘的浅海基础上裂陷、拉开,泥盆纪贯通,早石炭世洋盆扩展为成熟大洋,晚石炭世洋盆北部开始消减、南部继续扩张,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进入残留洋阶段,晚三叠世转化为周缘前陆盆地.三叠纪末完全闭合,盆地自形成到消亡为一个连续的沉积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其主体由早中三叠世深海沉积、典型浊积岩复理石和晚三叠世浅海复理石、风暴岩沉积、海相磨拉石构成,北部零星出露了中二叠世海山型沉积,昆南结合带以北有早中三叠世岛弧沉积。以盆地为中心具有向南北两侧陆块双向相背俯冲的极性特点,东西两端的碰撞造山不迟于晚二叠世。总体反映了古特提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残留洋盆性质和主洋域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钟蓉  傅泽明 《地质学报》1998,72(1):64-75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共发生过4次二级大海侵,海侵来自地台的东、西两个海域。随着时间推移,沉积中心、沉积范围、海侵方向、海岸线位置、可采煤层分布均不断变化。早二叠世早期初第三次大海侵是最大海侵期。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成煤环境最佳时期。第二、三、四次大海侵时华北地台北部始终处于陆表海海侵边缘,从晚石炭世晚期末至早二叠世由于该区长时期保持成煤环境,成为厚煤带分布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在陕西境内发育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一中侏罗世四个聚煤期。笔者在每一聚煤期的主要可采煤层.中,采集了层位稳定、分布广泛、成分较纯的高岭石夹矸( Tonstein )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探讨它们的特征及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煤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内49个典型剖面,50个辅助剖面的环境分析,以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Ⅰ—Ⅲ级层序及Ⅳ级准层序,共4级地层单元。Ⅳ级准层序相当副层序。一个Ⅳ级准层序内所含的煤体称为煤层。全区自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早期所限定的7个成煤期内,共圈出煤组7个,煤层20层以上,以B3,D2,G71煤层最具工业价值。B3煤层分布于盆地北部,G71煤层分布于盆地南部,D2煤层全盆地均有分布。煤层聚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构造活动及海平面升降则是第一位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含油气盆地以叠合盆地为主,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内部多期古隆起的复合叠加;目前对于多期活动古隆起复合叠加过程的解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为例,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应用构造解析和古构造复原的方法,明确轮南古隆起经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前古隆起、晚奥陶世古隆起形成、晚泥盆-早石炭世叠加改造、晚二叠世-三叠纪古隆起定型、侏罗纪-古近纪古隆起埋藏和新近纪以来构造掀斜6个演化阶段;揭示现今以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前中生界隆起是由位于研究区西北侧北东向展布的晚奥陶世古隆起、研究区中部北北东向展布的晚泥盆-早石炭世古隆起和研究区北侧近东西向展布的晚二叠世-三叠纪古隆起三者复合叠加而成;不同时期古隆起成因机制有差异,但都与盆地周缘洋盆闭合、造山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潮坪和三角洲沉积发育区,在空间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有别南北分带的特点;西部由泻湖潮坪沉积环境逐渐过渡为河控泻湖三角洲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控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东部为潮坪沉积环境,东侧边缘还出现近山滨海平原沉积环境。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早期-早二叠世早期发生过4次2级海水进退,其中第三、第四次海侵全区发育。早二叠世早期初的第三次2级海侵是最大的一次。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厚-巨厚煤层的最好时期。泻湖三角洲平原和陆源碎屑潮上泥炭坪及泥炭沼泽是最佳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层序地层学与盆地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在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演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对该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精确划分、对比和层序地层学研究。进而按其沉积物特征和充填层序特点将这一时期沉积盆地厘定为三种类型,了晚石炭世本溪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太原期)的陆表海盆地及裂陷(坳陷)盆地、早二叠世山西期近海湖盆和中、晚二叠世石盒子期和石千峰期的内陆坳陷盆地,在不同阶段的盆地中,又可划分出若干次级盆地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栉羊齿属Pecopteris植物普遍被认为是真蕨纲、观音坐莲目、莲座蕨科植物,中国晚古生代除冈瓦纳植物区之外,华夏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以及欧美植物区广泛分布着该属植物。中国晚古生代栉羊齿属Pecopteris植物共计49种,其多样性及时空分布在我国南、北方存在明显区别:华北地区,该属在早石炭世出现,多样性及分布范围在晚石炭世进一步增加,并在早二叠世分布范围达到顶峰,中二叠世多样性达到最高而产地数量降低,晚二叠世多样性及产地数量急剧衰退;华南地区,早二叠世开始出现该属,经过中二叠世发展多样性和产地数量在晚二叠世达到顶峰。且栉羊齿属在晚古生代时期的地质地理分布与古气候、古环境及古构造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华北板块北缘晚古生代的隆升历史和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利用碎屑岩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对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南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进行物源分析,并判定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5件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3个时代:显生宙(285~425 Ma)、古元古代(1 700~2 450 Ma)和新太古代(2 500~2 747 Ma).前寒武纪的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 Ga和1.8 Ga,与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相似.显生宙的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308~297 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在299~291 Ma,在误差范围内与地层沉积年龄相似,因此这些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属于早二叠世同沉积锆石.29颗同沉积锆石的Hf同位素结果显示,原始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 021~0.282 318,εHf(t)值介于-20.1~-9.6.显生宙锆石的年龄谱特征以及Hf同位素组成与内蒙古隆起同期的岩浆锆石特征十分相似,因此显生宙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内蒙古隆起,并伴随有少量来自北侧兴蒙造山带南部的早古生代岛弧碎屑的输入.二叠纪同沉积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锆石结晶的岩浆源区具有大陆岛弧的构造属性.上述数据表明:(1)华北板块北缘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活动大陆边缘;(2)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华北北缘的持续俯冲消减导致了内蒙古隆起的快速隆升;(3)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间应晚于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3.
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陆块和准噶尔地块之间, 其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洋盆的打开与关闭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在系统分析研究区3个二级和19个三级构造单元古生代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的基础上, 对沉积盆地进行原型恢复, 共划分出10个盆地类型.同时, 根据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对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做出了初步的论述.(1)早古生代-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俯冲阶段; (2)早、晚石炭世之交的碰撞演化阶段; (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碰撞及碰撞后演化阶段.研究认为古亚洲洋的闭合由西向东呈"剪刀式", 时间分别为早石炭世末(318 Ma)和中二叠世-早三叠世(260~245 Ma).三叠纪古亚洲洋消亡总体转为陆相环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第六、七煤段沉积环境与聚煤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光华 《地质论评》1984,30(5):446-455
河南省西部的禹县境内,发育了一套完整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煤系地层包括晚石炭世的太原组、早二叠世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以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其中的上石盒子组中发育了华北晚古生代特有的可采煤层。探讨其沉积环境与聚煤特点,显然对了解华北聚煤区南带晚二叠世时的古地理与成煤规律,对进一步开发本区煤炭资源颇有裨益。笔者在一般了解禹县上石盒子组沉积环境的基础上,详细地研究了上石盒子组含主要煤层的  相似文献   

15.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潮坪和三角洲沉积发育区,在空间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有别南北分带的特点;西部由潟湖潮坪沉积环境逐渐过渡为河控潟湖三角洲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控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东部为潮坪沉积环境,东侧边缘还出现近山滨海平原沉积环境.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早期一早二叠世早期发生过4次2级海水进退,其中第三、第四次海侵全区发育.早二叠世早期初的第三次2级海侵是最大的一次.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厚—巨厚煤层的最好时期.潟湖三角洲平原和陆源碎屑潮上泥炭坪及泥炭沼泽是最佳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隆起晚古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收先  孟庆任  武国利  段亮 《地质学报》2014,88(10):1771-1789
内蒙古隆起位于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过渡部位,受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的影响,在晚古生代发生了重要的构造隆升。华北盆地北缘紧靠内蒙古隆起,其晚古生代沉积记录了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活动历史。本文对盆地冀北—辽西地区的晚石炭—中三叠世地层进行详细的沉积体系分析和物源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由远滨—滨岸、扇三角洲、三角洲、河流四种沉积体系充填而成,总体上经历了由海陆交互到陆相的进积充填过程。在晚石炭—早二叠世,盆地边缘发育扇三角洲和河流体系,盆地内部由远滨—滨岸、三角洲与河流体系组成。在中二叠—中三叠世期间盆地整体发育河流体系。盆地的沉积中心位于唐山、宝坻一带;2古水流数据、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表明盆地物源来自内蒙古隆起,源岩由中上元古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晚古生代岩浆岩以及少量前寒武结晶基底组成。大量沉积岩碎屑颗粒表明内蒙古隆起在晚古生代被沉积盖层所覆盖,在二叠纪末期花岗岩以及片麻岩砾石的出现代表了内蒙古隆起隆升和侵蚀作用的加强;3根据沉积体系和物源变化将盆地划分为三个充填序列,这些序列记录了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和侵蚀过程。晚石炭—早二叠世充填序列以沉积岩砾石、泥盆纪碎屑锆石和凝灰岩夹层为特征,物源来自沉积盖层和晚古生代火山岩。该序列记录了内蒙古隆起陆缘弧的初始隆升和同期火山活动。中晚二叠世充填序列以河流环境下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为主要特征,记录了华北北缘与南蒙地块的碰撞过程,碰撞导致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同时伴随火山喷发。早中三叠世充填序列以辫状河粗碎屑和花岗质砾石为特征,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新疆西天山伊犁地块晚古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新疆西天山伊犁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等进行系统总结,认为该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主要由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的火山岩组成,其形成与南北天山洋盆演化有关.晚泥盆—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为天山南北洋盆大洋板块俯冲而成的钙碱性火山岩,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为挤压环境向拉张环境过渡的钙碱性火山岩和碱性火山岩,早二叠世乌郎组火山岩为后造山具裂谷特征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中、晚二叠世煤系沉积期的古构造格架是"两隆夹一坳",北部为北西向秦淮巨型隆起、南部为东西向江南巨型隆起,两隆起之间为近东西向的大型波状坳陷盆地—湖北坳陷,该聚煤盆地的形成及总体展布受南北两个巨型隆起带控制,在中、晚二叠世湖北坳陷处于陆表海环境,接受了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岩系沉积,煤系沉积与分布受盆地的控制,厚煤层和富煤带主要呈北西向展布,与聚煤盆地内次级坳陷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黄道香 《贵州地质》1990,7(2):149-154
本文通过对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层分布的研究,介绍了晚二叠世煤层在龙潭早、中、晚期及长兴阶等各时期煤层层数、累积厚度、含煤率的时空变化特点,并着重指出各时期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情况及富煤带(区)、富煤中心在沿海岸线上、下的过渡相区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向西迁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台东南部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叠纪早期,华北地台的陆表海不断向南退缩,从而在华北地台东南部开始了陆相三角洲的聚煤作用。伴随着三角洲体系的进积增生,含煤系数和煤层厚度由西北向东南同步增大,聚煤盆地和富煤带依次向东南迁移,含煤层位依次抬高,在淮河流域形成了二叠纪的富煤区。在秦岭纬向古构造的影响下,本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的分区、分带及煤盆地的迁移展布,具有南北向变异、东西向延展的特点。晚二叠世由于南部的秦岭-北淮阳海槽脉动式抬升,导致海水沿确山海峡和肥东海峡向三角洲回流,三角洲的朵叶受到破坏,海湾泻湖和泥炭沼泽发育,沉积厂晚二叠世特有的淮南含煤组及用应的富煤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