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言     
地震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 ,地震预报的根本突破取决于地震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及科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因而 ,要想提高地震预报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观测技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地震前兆是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科学事实的总称 ,对这些科学事实及其与地震联系的研究是前兆研究的基本内容。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就是用以获取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全过程中前兆异常信息的技术系统 ,它对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是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是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基本都是观测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付虹  赵小艳 《地震学报》2013,35(4):477-484
汶川MS8.0地震前云南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前兆观测异常. 该文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出发分析认为这些地震前兆异常可能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 并认识到前兆观测出现的显著极值异常可能是MS≥7.0大地震的前兆; 有学者认为大震震源区没有或较少出现前兆观测趋势异常是大地震的共性特征, 汶川MS8.0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也是相同的;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开始和结束时间是多样的, 前兆异常的分布是复杂的, 因此利用震后总结的共性特征, 在震前对汶川MS8.0地震作出预测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基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探索创建由数据分析模型、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构成的挖掘处理系统。对海量前兆观测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获得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信息,并行于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产出流程,形成常态化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产出流程,为推进智能化地震前兆监测、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军  田韬  卢永 《中国地震》2011,27(2):113-125
通过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前兆波的研究与地震预测实践的进展情况,分析利用地震前兆波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及其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分别对前兆波及其定义、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基本依据、前兆波观测技术概述、前兆波的地震预测意义进行了探讨.文中定义了地震前兆波,以固体均匀弹性中的介质点波动方程和大量震例总结的前兆波阶段性特征,说明利用地震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文中阐述了前兆波观测技术的发展要求,并提出了改变目前的被动观测状况、对观测目标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短期和临震前兆进行主动观测的科学思路;应强化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利用前兆波携带的信息研究震源及其附近地区的介质参数变化,对实现短临地震预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安徽地震前兆台网三大学科观测项目的现状,统计了近年来安徽前兆观测数据的同震效应与映震情况,结果表明:仅局限于地表或浅层的前兆观测数据,很大程度上难以获取到反映地震孕震过程的真实有用信息。提高现有前兆数据使用效率、选择真正有意义的前兆观测手段和直接触及孕震区边界的观测敏感点是安徽地震前兆台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稳定,我国的地震前兆观测技术也逐步实现由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转变,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日趋成热、稳定,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介绍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模拟资料和数字化资料的管理,分析了历史模拟数据转入数字化平台的实现方法,阐述了地震前兆资料进入数字化统一平台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由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转变的实现,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普及程度越来越大,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己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的效益亦愈发明显,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介绍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分析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建设完成后的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的整体功能,以及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在全疆的分布情况,给出了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整体结构,数字地震观测仪器的基本信息、前兆观测数据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依托“中国地震数据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建立了以十三陵地震中心台为前兆台网部,8个无人值守的前兆台站为一体的前兆观测系统。 这套系统利用中国联通的CDMA 1X网络将台站接入到Internet网络,并利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在Internet网络上开辟一条安全、 稳定传输隧道,实现了前兆台站、 观测设备与十三陵前兆台网部的信息集成。 文中以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CDMA 1X 无线网络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实现前兆观测系统信息集成。 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证明,利用CDMA 1X +VPN技术的前兆观测系统组网模式可以做到投资少、 见效快、传输可靠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改变广州市地震前兆观测落后局面而进行的“深孔钻井进行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项目 ,日前顺利通过由广州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验收。广州市地震前兆观测技术 ,长期以来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 ,目前只有花都有两口井在正常运行 ,观测项目也只有水位、水温 ,而且记录的是模拟数据。为此 ,广州市政府地震办公室提出对“深孔钻井进行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得到广州市科技局大力支持并列入广州市 2 0 0 1年度科技计划项目中。经过近一年的工作 ,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增城地震前兆数字化综合观测试验台…  相似文献   

11.
易门地倾斜前兆综合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挚  杨建忠 《地震研究》1993,16(2):138-147
本文应用莱柯拉兹滤波和别尔夫捷调和分析方法,对易门地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结合测点附近的区域地质构造特点、地震活动性和误差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易门地倾斜固体潮观测稳定,精度亦佳;测点地区内的大震前,均有前兆异常存在;测点所在地震带内的中强震前,有前兆异常存在;测点附近较近地区的中强震前,有时有前兆异常存在;大震及其前兆对地倾斜观测精度有直接影响;大震前存在一种集群性多台、多手段、多方法的前兆异常现象;在未来的一年时间内(1991年),云南地区不存在七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用Visual foxpro开发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台站版)》是专门为地震台站的需要而设计的,系统用登录表单的方式来选择形变、流体学科的4种观测手段,通过不同的菜单,不但能完成前兆观测资料的日常处理,又能完成资料入库、资料解释、资料预处理等工作,从而帮助台站观测人员及时分析处理本区的观测资料,做好地震短临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了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由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软件两部分组成。针对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手段多、时段长、覆盖面广等特点,选用Microsoft SQ LServer 2000为数据库平台设计建立了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针对前兆观测方法及台站观测手段分类管理的特点,选用Delphi为开发工具编制了前兆数据库管理软件。该系统的实现解决了分析预报和研究人员对长期积累的前兆观测数据的科研需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2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application of crustal deformation data to the 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seismicity situation judgment and the intermediate-term prediction, but the application to the intermediate and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research is difficult. This is because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data are not stable and contain strong 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deformational and disturbing signals, annual deformation signals and …  相似文献   

16.
前兆信息提取的一种新方法-斜率差信息法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日均值前兆数据序列,提出一种新的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即斜率差信息法.以唐山台水准为例,进行了全时域扫描的实例计算,并与已有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经优化后对提取日均值中的短期前兆信息十分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SQLServer6.5数据库主要功能和常用命令,给出了前兆数据文件的类型和格式,阐述了建设前兆台网数据库的思路和方法,可供有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时显军 《内陆地震》2011,25(1):68-77
根据富蕴地震台地倾斜观测资料,对距该台360 km范围内地震震前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一般情况下,异常的持续时间越长,资料的异常变化幅度越大,震级越大;②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异常形态与震中位置有关,通常是单分量图和矢量图的拐弯处指向震中位置,震前震源区的应力集中往往造成矢量图畸变,单分量图形出现加速的异常特征;③阶跃...  相似文献   

19.
武都分量钻孔应变在汶川MS8.0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武都应变台多年应变资料的处理分析后发现,在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武都台应变有显著的前兆异常变化,它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有很高的相似度.昆仑山口西地震和汶川地震前都有“α-β-γ”形变阶段,在不同的前兆异常阶段,异常形态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各具特点.尤其在β1阶段,EW道、面应变、差应变的异常变化(中期异常)都出现在震前2-3年,持续时间约1年多,而且异常都非常显著.本文详细分析了武都台应变在各个阶段的前兆异常变化特征,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3):10-19
本文选取川滇相对均匀分布的地下流体观测台点的资料,提取其中的中高频信息,然后采用幂函数衰减的方式进行中高频信息场的空间曲面拟合,研究相同物理量的多测点的短临综合信息场.川滇地下流体短临综合信息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川滇强震发生前短期内孕震邻近区域的短临综合信息明显出现,且大幅度起伏变化;川滇地下流体短临综合信息时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强震发生前3个月内中高频信息均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强波动变化,从而突出了震前的多台异常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