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卓资孔兹岩系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福来 《矿物岩石》1992,12(4):36-43
内蒙古卓资一带孔兹岩系中的辉石、角闪石、石榴石、黑云母均形成于麻粒岩相条件。二辉石地质温度计和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计算结果表明,孔兹岩系岩石的变质温度为750—850℃,变质压力为800—920 MPa,变质地温梯度为26.2—28.5℃/km,属中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2.
江南隆起带褶皱基底变质变形温压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民  章泽军 《地球学报》2006,27(6):543-550
江南隆起带褶皱基底变质变形温压环境是地学界所关注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作者通过对该区有代表性剖面中样品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数、b0值、流体包裹体测温以及变质矿物相的分析,认为该区变质变形具非均匀性,但总体处于低温、低中压环境(估计温度为300~400℃,压力为3~5kbar,地热梯度为25℃/km)。结果还表明,褶皱基底中块体的垂向相对运动约为2km,造山过程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抬升,不同的构造单元有大致相近的变质变形环境。因此,江南隆起带褶皱基底这一宏观变形强烈、微观变形甚弱的现象属于低温下准塑性变形结果。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城岗变质杂岩矿物进行了初步研究。提供了有关角闪石、黑云母、石榴石和斜长石的化学成份变化特点及其与变质作用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计算了结晶温度和压力。根据对黑云母—石榴石和斜长石—角闪石共生矿物对的测温以及用角闪石 AL~(TV)对 Si 变异图来区分压力.求得结晶度为570一620℃,压力为4.5—5.5千巴,该变质体的埋藏深度约17—20(km),相应的地热梯度为22—30℃/km 因此确认该变质体的变质矿物是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正>1地质概况北秦岭铀成矿带东起陕西省商南,西至甘肃省天水,呈近东西向伸展。长约550 km,宽40~60 km,面积约22万km2,是较窄长的一个地质单元。北秦岭成矿带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昆仑—秦岭活动带北带的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该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强烈复杂,是一条重要的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和变质混合岩型铀成矿带。天水—宝鸡地区位于北秦岭铀成矿带西段,  相似文献   

5.
李永寿  杨兴科  马海州 《岩石学报》2016,32(6):1688-1698
新疆北山盐滩断裂南一带从原划奥陶-志留系地层中解体出古老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和变质侵入岩体,主要岩性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斜长角闪岩、及少量变粒岩、麻粒岩等。其中首次发现了代表中、下地壳深变质作用的中-高压基性麻粒岩。详细的野外调查、岩相学及矿物学研究表明,该基性麻粒岩主要由透辉石、紫苏辉石、褐色普通角闪石及拉长石组成。其演化经历了由麻粒岩相岩石经退变质反应而成为角闪岩相变质岩的过程。研究表明,该区麻粒岩中的单斜辉石及角闪石矿物学成因均属于变质成因,其中单斜辉石形成环境为高压型,而角闪石形成环境为中低压环境。麻粒岩相变质岩形成于约1.25GPa(42km埋深)以下的中高压-高压环境,其形成温度约841℃;而退变质作用下的角闪岩相变质岩应形成于650~657℃的温度范围之内,压力为0.460~0.495GPa之间,相应的代表埋深约为16.5km的中低压型环境。该区高级变质岩及其基性麻粒岩的发现,将对该区地壳成分、麻粒岩的成因与变质作用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演化等研究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研究了桦甸杂岩的主要造岩矿物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和石榴石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共生关系。各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及相互关系都说明桦旬杂岩的变质作用高峰达麻粒岩相。文中用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黑云母、石榴石-普通角闪石、石榴石-斜方辉石和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物对和矿物组合作了变质作用温度、压力估测。桦甸杂岩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约为6.4—7.1kbar,700—750℃,桦甸杂岩变质时的埋藏深度约25km,当时的地热梯度大约30℃/km。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晓春 《地质论评》1991,37(4):300-309
在我国中东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存在着两条紧密共生而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高压变质带。一条是以蓝片岩为代表的低温高压变质带、分布于东南一侧,主要由中一晚元古代双模式火山沉积变质岩系组成;另一条是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温高压变质带,分布于西北一侧,主要由晚太古-早元古代结晶基底构成。两条高压带的变质年代基本一致,彼此以深断裂相接触。二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变质间断.其形成条件分别为0.7—1.4GPa,350—560℃和≥2.8GPa,680—840℃。双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晚元古代华北-扬子板块之间发生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俯冲的方向由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进行。高温高压带俯冲的深度超过90km,并在连续俯冲-仰冲作用过程中快速向上抬升;低温高压带的俯冲深度约为25—50km,在俯冲速度降低或停止后,由于均衡作用使其逐渐抬升至地表。双高压变质带的确立对解决华北-扬子板块边界地球动力学演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大别地体中榴辉岩的围岩──石榴黑云片麻岩具有角闪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其变质温度为525℃,Sm-Nd矿物等时线年龄为(229±3)Ma.黑云母的K-Ar封闭温度为300℃,相应K-Ar年龄为(231±5)Ma.因此该片麻岩在230Ma左右从525℃迅速冷却到300℃以下。然而该区榴辉岩在印支期(221Ma)变质温度为700℃左右,直到134Ma才降至400-450℃。说明该区榴辉岩与该片麻岩具有不同的冷却史。它不支持榴辉岩是原地(in situ)成因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供了77个石榴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和斜长石等单矿物能谱和湿化学分析资料,研究了各种矿物对的分配系数。用二辉石地质温度计估算的变质作用温度为770—860℃,用其他矿物对估算的温度多数在二辉石温度计获得的温度范围内。用Wood的石榴石—斜方辉石地质压力计和Newton—Perkins以及Wells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地质压力计公式估算的变质作用压力为(8—10)×10~8Pa,地热梯度为24.6—27.5℃/km,属低—中压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10.
河北遵化新店子—羊角山一带铁矿远景区,地质背景为太古界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组成复杂的中高级变质岩结晶基底,其中变质表壳岩迁西岩群为区内铁矿的主要赋矿层。该区位于遵化马兰峪—迁西三屯营东西向条带状铁矿成矿带上,磁异常强度普遍较高。磁异常主要为含铁建造的太古界变质结晶基底的反映,推测该区处于成矿有利地段,具有十分广阔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1.
苏北,胶南地区榴辉岩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讨论苏北、胶南地区的榴辉岩的地质、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因。依据野外地质产状,该区榴辉岩可分三种类型,即产于超基性岩中的Ⅰ类榴辉岩;产于片麻岩、片岩中的Ⅱ类榴辉岩;以及产于大理岩中的Ⅲ类榴辉岩。Ⅰ类榴辉岩可能是超基性岩带上来的幔源榴辉岩团块,其结晶温压为570℃,16×108Pa,后在区域变质作用下再平衡;Ⅱ类和Ⅲ类榴辉岩可能是基性岩经区域高压变质的产物,其形成条件分别为620—640.℃,14—15x10Pa到560℃,13.8×108Pa和670—690℃,14—24×108Pa到745—758℃,15—22×108Pa。不同类型榴辉岩形成温压相近,但其温压的形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2.
金堆城—南泥湖东西向钼成矿带位于华北成矿区南侧,钼矿床多,矿床类型齐全,金属组合多,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钼成矿带。它受金堆城—南泥湖构造—岩浆岩带的控制。钼矿床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地研究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一、区域地质概况该区位于华北地台(板块)南缘,北秦岭地槽褶皱系与太行山隆起带的交汇部位。区域地壳厚达40—45km,可分盖层和基底。盖层可达25km,为元古界浅中变质岩,以及寒武系、中新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基底可见太古界,为一套中深变质的片麻岩、混合岩、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等。  相似文献   

13.
南大别地体中榴辉岩的围岩──石榴黑云片麻岩具有角闪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其变质温度为525℃,Sm-Nd矿物等时线年龄为(229±3)Ma。黑云母的K-Ar封闭温度为300℃,相应K-Ar年龄为(231±5)Ma。因此该片麻岩在230Ma左右从525℃迅速冷却到300℃以下。然而该区榴辉岩在印支期(221Ma)变质温度为700℃左右,直到134Ma才降至400-450℃。说明该区榴辉岩与该片麻岩具有不同的冷却史。它不支持榴辉岩是原地(insitu)成因的。  相似文献   

14.
陈斌 《岩石学报》1997,13(3):380-394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苏北高压变质带及其与北侧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苏北超高压变质带以南存在一条与之平行的高压变质带。带内由东南向西北可进一步划分出蓝闪石-黑硬绿泥石带,石榴石-绿帘石带和蓝晶石-黄玉带三个变质亚带。从蓝门石-黑硬绿泥石带到蓝晶石-黄玉带变质温压逐渐升高,其峰期地热梯度为15±3℃/km,属于高压变质相系。北侧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矿物组合是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金红石,地热梯度为9±2℃/km。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与北侧超高压带峰期变质的地热梯度明显不同,而与超高压变质体的退变质地热梯度相吻合。结合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本文指出本区的高压变质作用与北侧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不是同时发生,而是与超高压变质体的退变质作用同时发生于中生代的印支期。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峰期变质早于印支期,并经两次抬升出露于地表。  相似文献   

16.
陈斌 《岩石学报》1997,13(3):380-394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造山阶段变质作用和重熔作用过程热方式研究的二维模式,该模式为:(1)基性/超基性岩浆在大陆地壳中的侵入;(2)流体通过一垂直渗透带的流动;(3)结合前文的合成流体—岩浆模式。问题的解决是利用计算机通过有限差分法完成的,从有关6km厚的似板状侵入体的第一个模式中,可以得出重熔带的宽度在顶岩石中达1km,在底部岩石中达2.5km。在侵入体上部变质带的总厚度能达到5~6km,其中包括重熔的岩石,在地壳内不规则高温的总持续时间为6~9Ma。对于流体的初始温度为700℃、流动  相似文献   

18.
角闪石作为福建东山坑北复式岩体的主要变质特征矿物之一,其详细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对解释该套岩体的变质变形特征和条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分析和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黑云母-石榴子石温压计对该区花岗岩中蓝绿色角闪石进行了成分分析和温压条件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变质变形花岗岩中蓝绿色角闪石为铁浅闪石,大部分为岩浆结晶和次生交代的角闪石。通过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计算得出其压力为0.40-0.72 GPa,变质温度大约为543-557℃。通过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计算其变质温度为546-590℃。角闪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表明坑北岩体的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相当于燕山造山运动的第Ⅲ幕,是与深大断裂有关的低压高温型区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云母b0值和绿泥石地质温度计研究了梵净山前寒武系甚低级变质作用。结果表明经Kisch伊利石结晶度标样校正的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为0.20~0.99°Δ2θ,绿泥石结晶度árkai指数为0.22~0.63°Δ2θ。由此阐明梵净山前寒武系经历了成岩作用到浅变质作用的影响,迄今依然保留了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的岩石记录。成岩岩石具有伊蒙混层特征成岩指示矿物,浅变质带具有钠云母特征变质指示矿物。钾云母(伊利石)b0值范围为:0.9000~0.9045nm;平均0.9018nm,b0值累积频率曲线分布介于典型中压—中低压系列之间,估算的压力为366MPa。峰期变质温度为293~364℃,平均342℃,古变质温压梯度为27℃/km。近变质带界线穿越地层和梵净山背斜轴线,表明甚低级变质作用为成岩-构造运动同期或后期构造增厚引起下部和底部岩石随温压的升高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康定—渡口南北向构造带爆破地震测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康定-渡口地区的爆破地震测深资料的分析,将该区地壳结构划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它们在横向上被若干断裂所切割,而呈断块结构。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减薄,在康定为56km,西昌54km,渡口52km。莫氏面由北向南也逐渐抬升。地壳平均速度为6.2—6.25km/s,Pn速度为7.5—7.6km/s。上地幔顶部出现速度异常。西昌地区壳下存在一厚度为22—28km,层速度为7.5—7.6km/s的壳幔过渡带。区内某些地段近地表处存在有速度为6.1—6.3km/s的高速体。地壳中部9—14km处,存在5.7—5.8km/s的低速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