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京城区花粉数量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京城区花粉的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条件的分析,发现旬花粉数量与同期平均气温、平均湿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由此建立旬花粉数量的预报方程,为城市花粉过敏症群体提供客观定量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空气中花粉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2004年南京市气象局花粉观测数据,对南京市空气中花粉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花粉浓度呈双峰型分布,花粉浓度最高的月份分别出现在4-5 月和9-10月,其中以4-5月份花粉浓度最高,浓度最低月份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悬铃木花粉为春季最主要的致敏性花粉,其花粉数量占全年花粉总数量的27%,其次为枫杨和藜科;秋季花粉污染主要是葎草和豚草,分别占全年花粉数量的3.03% 和1.00%。研究发现,风速、风向会影响空气中花粉传播距离,温度和降水会影响空气中花粉浓度。  相似文献   

3.
花粉浓度等级划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玉荣  段丽瑶  吴振玲  刘艳  孟雅琴 《气象》2007,33(9):112-117
随着环境气象服务的拓展,开展花粉预报的省市地区逐年增加,但花粉预报等级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影响服务效果。为了使花粉浓度预报客观化规范化,根据全国29个省市花粉调查数据,按华北、东北、华东等七大区域进行了花粉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利用天津市2001—2005年、武汉市1994—1995年花粉观测资料和同期花粉过敏患者病例,进行了花粉浓度与发病率的相关分析,依据不同种类植物花粉致敏性的强弱,分别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进行了花粉浓度等级划分,共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级别。结果表明花粉浓度与发病率等级有较好的一致性。虽然用花粉浓度的高低不能精确地表示发病率的高低,但基本可以表征花粉症的发病趋势。此等级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既方便而且又非常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花粉扩散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武汉市1999~2001年花粉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该市花粉量随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即花粉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花粉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晴天日花粉量多、阴雨天日花粉量少;春季(4~5月)逐旬花粉量与相应旬平均气温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昆明城区和郊区2000-2001年花粉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一年中花粉浓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分析了气象要素与空气中飘移花粉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找出了与花粉过敏症相关好的气象因子,建立了花粉过敏症的预报方程;应用医院花粉过敏症的发病率进行验证,同时利用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对预报值加以订正,使预报结果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6.
花粉浓度预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玉荣  刘彬贤  刘艳  庞立  王志良 《气象》2002,28(6):56-57
重点探讨气候和植物对空气中花粉浓度的影响。通过对天津市河西区气象铁塔站、和平区南京路站1999年4月-2000年10月花粉观测资料分析表明:一年中花粉浓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经统计分析得出:当日花粉实况、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距平与未来25小时花浓度相关显著,用基作因子分别建立了春季、夏秋逐日花粉浓度预报主程,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76,均通过F检验。同时利用降水、风、云量气象要素以及植物物候加以订正,作花粉浓度预报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开展北京松柏植被的高分辨率空间信息提取及其花粉致敏风险评估对花粉浓度监测及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9—2020年冬季304景高分辨率哨兵2A号(Sentinel 2A)卫星影像,引入新型增强型归一化植被指数(Enhanced 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地表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ex,LSWI),开展了10 m空间分辨率的北京松柏植被分布制图研究;同时依据风险评估原理,结合2020年北京松柏花粉浓度观测数据,建立了基于松柏植被分布的花粉致敏风险空间评估方法,并初步开展了影响松柏花粉浓度范围与花粉致敏风险空间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冬季合成晴空Sentinel 2A卫星影像,利用EVI和LSWI可有效提取北京10 m空间分辨率的松柏植被分布,用户精度可达80%以上;②松柏花粉观测站14 km范围内松柏植被对该站花粉浓度具有正贡献,其中6 km范围内的松柏植被贡献最大;③松柏花粉致敏相对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昌平北部以及门头沟东部、石景山西北和海淀西南等地区。  相似文献   

8.
春季花粉及其观测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戴丽萍  陆晨 《气象》2000,26(12):49-51
根据花粉在空气中播散的特点,合理选取花粉浓度监测站及花粉浓度观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花粉观测中暴片、染色、镜检计数的步骤,操作过程及技术要点,列举了春季常见的致敏植物花粉的特征及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北京市API的节气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在节气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北京市春季和冬季分别以清明和小雪节气API最高,空气质量最差;立秋节气API最低,空气质量最好。春分至霜降节气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SO2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在立冬~大寒和立春~惊蛰节气,小寒达到最大。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主要气象因子,立春~谷雨主要受气压影响,立冬~大寒受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大,立夏~霜降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春秋节气。  相似文献   

10.
花粉浓度预报方法的初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贤  白玉荣 《气象科学》2007,27(Z1):95-98
本文利用 1999-2004 年天津气象铁塔站的花粉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相关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花粉年季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以此为基础,进行花粉浓度预报效果较好,预报等级完全吻合率达84.96%,这对提前预知花粉的浓度变化,预防和减轻花粉过敏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1~4天花粉浓度预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漂浮在大气低层的植物花粉颗粒,可引发花粉过敏人群的免疫变态反应,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城市绿化系数的增大,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使用北京市城区及周边郊县共计7个站点,1999—2005年度(3月1日至9月30日)逐日大气底层花粉实测浓度和同步地面气象资料,应用正交筛选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站点1~4天花粉浓度的预报模式(均通过了F_a=0.01的F统计检验),经业务试验,效果较好,可为首都医院的变态反应门诊及花粉过敏患者提供花粉预测和预防服务。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3—2007年4—9月呼和浩特市本站花粉监测点的数据和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2007年4—9月变态反应科就诊的过敏患者皮肤试验呈阳性的病例,分析了呼和浩特市花粉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及花粉症特征;并对呼市站2006—2007年4—9月每日花粉观测资料与同期气象要素气温、风速、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天空状况等进行了对应分析。分析表明:呼和浩特市花粉种类和浓度受植物种类分布、观测地点局地条件及气象条件等因子的影响;呼和浩特市近2年花粉症发病年龄集中在11~40岁之间,而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7、8月发病人数最多,其次是5月份;过敏种类主要以艾蒿、杂草最多。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构建与灾损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及适于早稻产量估算的灾损评估模型,对开展早稻雨洗花灾害监测、损失评估、灾害保险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江西省早稻为研究对象,利用1981-2015年14个水稻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筛选出基于早稻抽穗扬花期间过程降水量、最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实际产量的雨洗花灾害样本78个,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正态分布以及主成分回归法,建立了雨洗花灾害指标和灾损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抽穗扬花期降水对雨洗花灾害形成有显著影响,其主要影响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5 d内,关键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3 d内。日降水量40 mm可作为早稻抽穗扬花期雨洗花灾害临界指标。以该指标为基础,统计日降水量不低于40 mm的降水日数及其对应的累积降水量,当累积降水量为40~170 mm时,为轻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小于15%,平均减产10%;当累积降水量不小于170 mm时,为重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不低于15%,平均减产22%。指标验证结果与历史实际灾害发生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雨洗花灾损评估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雨洗花年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模拟误差为4.3%,78.0%的资料相对误差在5%以内,可利用该模型对雨洗花年的早稻减产率进行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14.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rylus avellana L. and Pinus nigra L. pollen samples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actual value of pollen as a bio-indicator of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using samples from plants naturally developed in sites controlled for air pollution. In Trentino (North Italy), we selected six stations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air pollution, which are constantly monitored with automatic gauges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Trento.First results showed that pollen viability of both species, germinability and pollen tube length of P. nigra, were higher in areas with no road traffic compared to heavy traffic ones. Pollen viability of P. nigra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ozone (O3) concentrations and altitude but negatively to sulphur dioxide (SO2),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 diameter less than 10 m (PM10), nitrogen oxides (NOx) and nitrogen dioxide (NO2)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