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剪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作为高层房屋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在历次地震中因框架脆性剪切破坏而造成结构严重损坏甚至倒塌的现象十分常见.本文通过分析有关试验资料,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剪切强度的计算公式及有关构造措施,以保证框架柱在一定延性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实现"强剪弱弯"的抗震设计原则,使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延性,以配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的修订工作.本文的主要结论已被规范(GBJ10-2000)修订所采纳.  相似文献   

2.
运用能力设计法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允许框架柱端部出现塑性铰,但又不能形成框架柱铰破坏机构,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未得到很好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详细比较国外先进规范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剪切抗力的计算公式,明确了《砼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与国外规范的抗力抗值水平及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方向,并针对GBJ10-89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框架柱抗震延性设计的实用建议公式。  相似文献   

3.
场地相关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健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04,20(3):263-268
利用近年来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小区划工作的成果,对上述工作中得到的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取值进行统计分析,并收集现有的强震记录计算其反应谱,将上述两个结果同两个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和GB50011-2001)中的规定进行比较。发现上述两本规范中的特征周期取值在不同程度上小于实际场地情况的统计平均值。其中,虽然GB50011-2001规范相对于GBJ11-89规范更加接近实际场地的情况,但仍然在一些情况下取值偏小。  相似文献   

4.
房屋底框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民 《地震研究》2004,27(1):94-97
房屋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具有较为灵活的底层空间和相对低廉的造价,在中国广大乡镇建设中使用普遍。但有关计算方法一直存在不同见解。作者结合抗震规范(GBJ11-89)[正文简称《规范》]对有关问题作了鞍详细地分析说明,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构件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抗震规范地震动功率谱模型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我国抗震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将建筑场地分为4类的事实,确定了对应4类建筑场地的过滤Gauss白噪声过程功率谱密度函数(Kanai-Tajimi谱)的参数值,并导出了Kanai-Tajimi谱的谱强度与最大地面运动加速度均值,地震烈度及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关系,这与我国新抗震规范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相协调,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设计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5,17(3):370-374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明确规定了要按近震或远震考虑场地的地震环境;并针对1977年版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提出了确定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方法.由于新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的,原有的确定近震和远震的方法已经不适宜.本文考虑到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实质,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基本思路,推荐了一种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较为妥切地解决GBJ11-89规范与1990年版地震区划图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研究外伸式端板连接型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受力特点、破坏形态以及节点的抗震受剪性能,进行了7个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的试验,对其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供实际工程参考使用的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螺栓数量、排列方式和螺栓直径的节点抗震受剪承载力值及耗能能力,给出了相同的螺栓排列方式,指出螺栓直径大的其抗震承载力高,并指出三行三列螺栓排列方式的节点是外伸式端板连接钢-混凝土组合节点最为合理的节点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框架结构延性设计为目的采用桁架+拱模型研究了框架柱塑性铰区域抗剪受力机理,分析了,位移延性系数、加载循环次数等因素对框架柱构件塑性铰区域剪切受力性能的影响,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域剪切承载力抗震延性设计实用公式,可有效实现结构的延性破坏机制。主要为配合GBJ10-89的修订,该成果已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3)吸收。  相似文献   

9.
台湾大地震长周期波对上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昆元  徐永林 《地震学报》1997,19(6):634-639
用小地震记录作为半经验格林函数,合成了台湾大地震在上海地区引起的长周期地震波,长周期直至20 s,以供上海地区长周期结构抗震验算和设计参考使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长周期部分不超过3 s,地震安全性评价长周期部分的结果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弥补了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10.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对冕宁县政府大楼,冕宁县邮电大楼,县交通局服务楼及泸沽铁矿培训中心大楼进行抗震强度验算和变形验算。强度验算系指烈度为Ⅶ度、Ⅷ度和Ⅸ度时的配筋验算。变形验算从Ⅸ度开始,在验算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才作低一度烈度的验算。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别从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反应分析和计算方法、构造细节等方面对这两本规范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今后我国各行业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宜逐步统一。  相似文献   

12.
历次地震震害表明,底框砌体结构在遭遇大地震时破坏严重.本文比较了《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参考某地一个实际底框砌体结构建筑设计资料,分别按上述两版本规范设计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底框砌体结构.采用层间剪切模型基于IDA方法对结构进行了地震...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9个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抗震试验.通过测试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梁端的荷载-变形滞回曲线和梁相关截面的横向变形,研究了钢纤维体积率、掺加范围和轴压比等因素对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梁截面曲率延性和滞回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能改善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梁截面延性,显著提高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延性和耗能能力,对解决节点箍筋密集、改善施工条件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4个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增强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该节点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测得了纤维混凝土增强框架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试验值,并与现行规范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框架节点核心区使用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可有效控制节点核心区裂缝数量和宽度;节点抗剪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框架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增强;抗剪承载力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得结论可为实际工程中纤维混凝土增强框架节点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配筋率下现浇钢筋混凝土中框架节点和附加角钢板的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中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不同配筋率下现浇钢筋混凝土中框架节点和附加角钢板的新型预应力装配中框架节点的裂缝发展、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附加角钢板的新型预应力装配式中框架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提高配筋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建筑模型试验、原型实测、强震观测结果的分析对比,提供相应于新的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大震”、“小震”时建筑自振基本周期的一种求解方法。此外,还给出求解高层建筑某些高振型周期的统计结果。这些成果在工程计算时加以运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张波 《震灾防御技术》2016,11(2):306-313
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框架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本文简要阐述了混凝土框架节点加固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加大截面、粘钢、外包钢及粘贴FRP等方法加固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实际加固改造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分析了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后,通过芳纶布(A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加固方式对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FRP加固后的梁柱节点,极限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破坏形式由脆性破坏变为延性破坏。  相似文献   

19.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隔板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设计了一榀三层两跨的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模型,梁柱节点采用内隔板节点型式。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施加低周反复水平荷载,研究了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隔板节点的荷载一位移曲线、节点延性、节点破坏机制和破坏特点等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隔板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平台,编制了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MA)一维分段线性本构模型子程序,并将其嵌入到ABAQUS材料库中,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子程序的正确性。基于ABAQUS平台,建立了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分析模型,分析了钢框架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及残余变形等抗震性能,并和普通钢节点进行了对比。对SMA自复位钢框架节点进行了参数分析,考虑了SMA筋预应力水平、位置、配置量及角钢厚度对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钢框架节点相比,SMA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承载力大大增加,卸载后有效地消除了残余变形,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效果;SMA预应力大小、竖向间距、配置量和角钢厚度等参数对新型钢框架节点的承载能力和复位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