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溶有机物的主要组成是腐殖质(占60—80%),而可溶性腐殖酸(DHA)是水体腐殖质的重要成份。DHA是一种天然多核芳香族高分子量化合物,含有多种活性基团,能与无机和有机物质发生络合、吸附、溶解、絮凝等物理化学作用,对水体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迁移、沉降富集等地球化学过程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水生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的分布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年~2001年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海域环境调查与监测、大小洋山海域跨海大桥和码头建设以及宁波镇海炼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结合浙江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成果,分析了杭州湾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杭州湾海域水质受陆源影响显著,面源和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沿岸径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使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2)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是丰水期杭州湾海域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其在水体中的含量从湾顶至湾口逐渐降低。无机氮在水体中的含量较高,均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在水体中的含量在湾顶和湾中段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在湾口段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3)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物质也是丰水期杭州湾海域水体重要的污染因子,湾顶段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物质平均含量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污染物质含量呈现湾中段低,湾顶段和湾口段高的分布态势,表明石油类污染物质的含量除了受陆源排污的影响外,还与各类船舶及大型石化企业等长期排污有密切关系。(4)由于钱塘江潮汐的作用,杭州湾海域水体交换剧烈,湾内高含量的悬浮物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体中污染物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带电机理,特别是海洋有机物对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有机物(主要是富里酸FA)吸附到悬浮颗粒物上后,使得原来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物均带负电荷;海洋有机物(FA)与Ca~(2+)、Mg~(2+)等金属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原来电泳淌度差别很大的各种悬浮颗粒物变得相互很接近.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水中的氨基酸由于其浓度小,以及其本身的性质所限,因而对悬浮颗粒物的电泳淌度基本没有影响;起决定影响性作用的有机物是海水腐植质(FA).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水循环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理想假设下,利用MITgcm模式研究了风对白洋淀内水体循环流动的影响。研究指出:(1)风应力可看作是水体循环的主要驱动力;(2)在风应力的作用下,水体表层的流动主方向与风的方向一致,下层水体的流动方向与表层方向相逆或近似相逆;(3)表层以下水体流动复杂,次表层水平流动有明显的双漩涡结构;(4)淀底地形对水体垂向流动影响很大,垂向速度变化复杂,垂向上有双涡流动现象,靠近岸边多有上升流和下降流;(5)淀内水体流动沿着水平和垂向两个方向流动,在冬季和夏季流向相反。在分析以上流动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流动对各个不同子区域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I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区域,该区域内的水体污染物自成系统,与外界交换较少。而对A、B、C、D四个区域内的污染物分布等要统一考虑,四个区域内的水体交换,可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E、F区域内的水体流动受到上述A、B、C、D四区内双涡流动的影响,但在这两个区域靠近岸边有强烈的上升流和下降流,有可能使得污染物的分布更加复杂。G、H水深很浅,水流速度缓慢,受到污染后污染物不易扩散。  相似文献   

5.
微塑料与水中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直径5mm的塑料)因其吸附、迁移性能和生物毒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微塑料进入水体后,会与水中的持久性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相互作用,与它们单独作用于生物的毒性效应不同。本文从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富集、迁移以及微塑料与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方面,对微塑料与污染物的联合作用进行了总结。环境中的微塑料能通过吸附作用富集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金属离子,该过程主要受微塑料自身性质、塑料的老化程度、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污染物能以微塑料为载体在环境和生物体间迁移,包括空间上的转移和生物体内的转移。微塑料与污染物联合作用于生物体时,会通过增加摄入浓度、加剧组织损伤和降低机体抗性等方式增强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或者通过降低污染物接触浓度、污染物或共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减缓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未来应对微塑料的吸附行为、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评价方法、生物积累和慢性毒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海湾扇贝对海水池塘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董双林  王芳  王俊  齐振雄  卢静 《海洋学报》1999,21(6):138-144
滤食性贝类可从天然水体和养殖水体中滤取大量的浮游物,并将滤食的物质以组织生长、粪便、排泄物等形式重新分配,进而对水质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已有的报道表明,滤食性贝类较多的湖区、海区浮游植物的数量、叶绿素a含量明显减少[1,2],浮游物颗粒规格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3],水柱中小型浮游动物、细菌及水体的水流速度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4,5]。  相似文献   

7.
底栖动物的生物沉降作用能够促进悬浮颗粒物的沉降过程以及海水-沉积物界面间的营养盐交换,因此可以净化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性有机碳和营养盐等;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可以改变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水层-沉积层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因此通过影响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菌群结构以及污染物的降解特性来促进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过程;同时,底栖动物的摄食及消化过程可以提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及外源酶的生物转化,从而对海洋环境修复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海域沉积物对汞、镉的吸附及其解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的研究工作迅速发展,已由一般的污染调查转入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规律、迁移机制及建立模式的研究。众所周知,在河流或海洋水体中,重金属大都与悬浮物质有密切关系,常随着水体的流动迁移而沉积于底部。因此,研究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或解吸作用,对于了解重金属的迁移,探明河流或海洋的自净能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钦州湾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与水体自净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1990-1999年10a问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湾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与水体自净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湾水体的自净条件较好,与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较强的水动力作用是污染物输送和扩散的有利条件:水体中硝酸盐含量及其所占DIN的百分比值较高,既体现了陆源含氮化合物的输入影响,也体现了含氮有机物在化学净化过程中的净化效果;R(NO3-N)与Chl-α的显著正相关性以及水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较高的生物资源量,则显示了水体自净能力对海洋生物的重大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2009年3月28 ~ 29日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在九龙江河口区分层收集的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激光粒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分析了沉降颗粒物的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成特征,并探讨了九龙江河口水体沉降颗粒物类型及其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有不同的粒度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特征,单颗粒沉降颗粒物类型主要有3种类型(生物、矿物和其他颗粒);沉降颗粒物絮凝体类型则有5种主要类型,包括被囊类、硅藻等生物形成的絮凝体,粪球、矿物碎屑等形成的絮凝体以及由生物和有机质等形成的混杂絮凝体.研究区沉降颗粒物的类型受到地形、径流、潮流的影响,影响研究区沉积颗粒物分布的主要原因包括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颗粒物絮凝还受到河口区水体的盐度、有机物的吸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腐植酸(HA)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生物聚合体之一,存在于土壤、泥炭、褐煤、风化煤、天然水及海水中,是一组具有芳香结构,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强吸附能力的多聚酚羧酸类物质,可与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或不溶性络合物。它与植物体内某些矿物质和元素的储存、传递及自然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沉积和迁移都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根据天然腐植酸的结构特点,在中国对虾人工育苗中作水质改良剂,结果发现,它不仅可将水环境中游离的金属离子络合成稳定的整合物,消除其对生物的毒害,起到净化和调节水质的作用;还发现施加HA后,能促进水体中单细胞藻繁殖,增加了基础饵料,从而提高亲虾的产卵量、孵化率、变态率等。现将作者于  相似文献   

12.
菹草和螺蛳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氮、磷等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螺蛳与3个不同覆盖面积的菹草(10%、20%、30%)组合,研究了沉水植物菹草和底栖动物螺蛳构建的净化体系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间隙水氮、磷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螺蛳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菹草和螺蛳协同作用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螺蛳单独作用;不同覆盖面积的菹草和螺蛳组合作用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等的去除效果不同,覆盖面积30%的菹草和螺蛳组合对可大幅降低养殖池塘水体中TN、TP、NH_4~+-N以及NO_2~--N浓度。  相似文献   

13.
湖泊、河流及海岸沉积物会长期吸附来自水体的氮(N)、磷(P)等营养物质,同时氮磷营养盐也会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进入上覆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来源。本文利用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了沉积层中N、P在静置固结阶段(I)、加波未液化阶段(II)和加波液化阶段(III)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阶段III活性磷酸盐(SRP)的释放速率相比阶段I和阶段II均提高了数倍;无机氮的释放受到生物作用的影响,但在阶段III,硝态氮(NO_3~-—N)和氨氮(NH_4~+—N)的释放速率均明显提高。亚硝态氮(NO_2~-—N)浓度在阶段II出现急剧下降,之后基本不再增加,因此动力扰动对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海床液化能显著提高SRP、NO_3~-—N和NH_4~+—N的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14.
杨桂朋  张正斌 《海洋学报》1992,14(5):135-141
前 言 海洋中溶解有机碳的浓度一般为0.5~2(×10~(-6)),只是海水中无机物的1/10~5,此外尚有更少的固体粒状有机物.海水中有机物的存在量虽然不大,但在许多场合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液-固界面相互作用中可能起关键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天然水中的颗粒物能显著地吸附有机物,并且在吸附有机物后使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吸附的有机物对微量金属元素的吸附和天然颗粒物的凝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有机物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作用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控制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因素,六十年代以来文献陆续有所报导.在海水体系中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的研究,较早期的有Chester(1965)的伊利石吸附海水中钴和锌的研究.近五年来又见有Rermers[1]、Murray[2]、Meyers[3]、O'conner[4]、Weijden[5]以及Robin[6]等进一步分别探讨了粘土矿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吸附能力及吸附动力学等问题,其中有的还提出了吸附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呼吸速率是动物代谢生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移、生物群落的功能和结构、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等,都要进行耗氧量的测定。如浮游动物的呼吸速率与天然栖息处迁移的关系,浮游动物中桡足类(Copepoda)的呼吸速率与年龄以及区域和季节变异的关系,哲水溞(Diaptomus)在不同温度时的呼吸作用,原生动物的不同个体大小、重量和耗氧量的关系等等。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污染水体中有毒物质对微小水生动物致毒作用的研究,如重金属离子对原生动物半致死浓度的测定,其目的是用它作为指示生物。在污染水体和污水的生物处理过程中,都有原生  相似文献   

17.
黄色物质是水色遥感三要素之一,其生化保守性可很好地反映污染物的输运过程,近海二类水体黄色物质固有光学特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湛江港湾是天然的深水港口,受港口运输业、近海钢铁、石化工业、城市生活及污水排放的影响,近年富营养化严重,港湾水质常呈四类甚至劣四类,研究该海域水体黄色物质光学特性对于研究二类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及遥感探测均有重要意义。2017年5月开展了湛江湾海域黄色物质等要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春季湛江港湾内a_g(355)在0.69~2.3 m~(-1)内,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光谱斜率S_(275~295)分布在16.15×10~(-3_~20.16×10~(-3)nm~(-1)范围,水平空间上大致呈现斑点状的分布,且表现为典型的陆源输入为主的来源特征。基于landsat-8 OLI波段,利用波段比值法构建了湛江港湾黄色物质反演模型,其相关系数可达到0.84,表明基于Landsat-8 OLI等卫星开展近海港湾黄色物质的遥感探测具有较高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四溴双酚A (TBBPA)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广泛存在于空气、水体、土壤以及沉积物中。本研究选取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模式生物,以1/10 96h-LC_(50)为实验浓度,研究了饵料暴露和水体暴露两种暴露方式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暴露方式下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变态率均在90%以上(P0.05)。水体暴露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和生殖没有受到显著影响(P0.05),而饵料暴露组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发育至成体的时间、第一只挂卵雌体出现的时间以及产卵量均受到显著影响(P0.05)。这表明TBBPA能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繁殖产生影响,暴露方式会影响其毒性效应,日本虎斑猛水蚤更易受到饵料中TBBP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水中重金属铅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庆梅  秦伟 《海洋科学》2009,33(6):105-111
铅(Pb)是已知毒性最大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它可通过呼吸以及饮食摄入人体.铅是一种慢性的积累性毒物和潜在的致癌、致突变物质.铅的性质与钙类似,在人体骨骼中能够积蓄,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 [1].鉴于重金属铅对人体如此严重的生物毒性作用,美国环保总局(EPA)将其列入内分泌干扰物(又称环境激素)名单,因此对环境水体中铅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海水中铅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评述了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质谱法及电化学法在海水中铅含量及其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活性的特性,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水和土壤环境中非水溶相污染物的机制。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驱除地下水含水层中的非水相液体以及吸附于土壤颗粒物上的污染物,提高地下水和土壤中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现场修复速率。增效修复效果依赖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污染物的溶解性和土壤类型等。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与水的界面张力,并形成乳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