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伟才  王艳丽 《地下水》2010,32(1):46-48
依据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站建站以来的2003~2008年土壤增墒期实测土壤含水率资料,研究了捷地试验站所代表区域(滨海平原区)的土壤增墒变化规律,通过绘制降雨量P-雨前土壤含水率θo~雨后增墒△θ相关图,得出增墒计算经验公式,建立了增墒预报方案。方案经评定,其精度可以满足本地区墒情预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墒情规律分析及实用墒情预报方案编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胜平  杨罗 《水文》1996,(3):24-30
对山东省6处墒情试验站的试验资料,结合全省150处常设墒情测报站近30年的实测墒情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对全省不同地区的土壤墒情时程变化、垂线变化及土壤增墒、退墒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编制了“山东省实用墒情预报方案”,就今后开展墒情预报服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根据我省墒情试验站的资料,并结合常设墒情测报站的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不同地区的土壤增退墒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区编制“实用墒情预报方案”,并就如何利用墒情预报方案进行墒情预报和形民墒情服务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熊孟琴 《地下水》2012,34(6):111-115
研究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典型作物,分析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特点,研究三个旱情试验站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进行分区研究,创建代表山前平原区、中部平原区、滨海平原区的区域土壤墒情模型和高精度区域预报方案,揭示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对类似地区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退墒曲线在墒情数据过滤及预报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李华 《水文》2016,36(1):80-83
在对历史干旱年的墒情数据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壤退墒曲线,滤除自动监测的异常值,使自动墒情站数据的可靠性得到保证。在满足生产精度,充分发挥自动监测作用的同时,减少了干旱期间人工加密监测的频次,节约了监测成本。同时利用退墒曲线可对连续无雨条件下,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墒情进行预测,从而为抗旱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在北京上庄试验站选择四种不同工作原理和型号的土壤墒情传感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对比分析测试,利用监测数据对土壤墒情传感器的稳定性、灵敏性、准确率三个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类传感器在监测效果方面表现各有优缺点,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对降水反应也良好,准确率略有差别,监测数据基本在烘干法值附近上下波动。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对了解土壤墒情传感器性能和大范围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三年徐州市土壤墒情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俐雅  冯德锃  许明家 《水文》2012,32(2):84-87
利用徐州市2008~2010年10个站点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对该区域土壤墒情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徐州市土壤含水量西部和南部相对较高,东部和北部较低,土壤墒情受降水量和土壤质地影响较大,降水偏少是造成2010年徐州土壤墒情较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阚艳彬 《地下水》2023,(4):133-135
本文选取了2016-2021年廊坊市12个旱情监测站土壤墒情资料,以及同时期降水量资料,(1)计算出10.00 cm、20.00 cm、40.00 cm及3层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多年月平均值,并绘制月平均土壤含水率及月平均降水量趋势图,得出土壤含水率年内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季节性年内分配规律基本一致;(2)计算出10.00 cm、20.00 cm、40.00 cm及3层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多年平均值,并绘制多年平均土壤含水率及年降水量趋势图,得出年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年际变化受降水量影响显著;(3)按地域将廊坊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计算出两个区域的月平均土壤含水率,并与廊坊市总的月平均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得出廊坊北部区域土壤含水率高于南部区域。本研究对廊坊市应对水旱灾害、合理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6年实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土壤的湿度情况,了解了土壤的墒情,并提出土壤墒情监测的发展对策。通过这些墒情信息,可以指导有关部门进行定量灌溉、适时灌溉,有效地减少水资源浪费,保护、改善水环境,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土壤墒情传统监测方式主要采用人工观测方式,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自动化采集技术逐步应用到土壤墒情的自动监测中。本文结合新疆阿勒泰地区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数据和实测土含数据,建立两者多元自回归方程,对自动监测墒情数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误差修正前,墒情自动监测点误差呈非正态分布,存在明显误差,而修正后,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数据的精度可提高20%~30%,满足测墒误差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消退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季志恒  樊福来 《水文》2003,23(1):23-27
冉庄实验站在种植小麦、玉米情况下坚持实测土壤含水量,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据此,对表层土壤水消退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土壤水由湿变干的完整变化过程以及消退系数K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多年冻土地带,其冻融过程中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冻结深度的变化对气候强烈响应并产生显著的陆面能—水平衡变化,进而又对全球气候产生较大的反馈作用。为了能准确模拟这种变化,选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区的风火山左冒孔流域(长江源)进行了相关的野外数据采集和试验,以考虑土壤冻融影响的水—热耦合陆面过程模型——SHAW为动力学约束框架,验证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在改进模型对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冻土深度的计算效果。基于试验点的数据同化计算结果表明:数据同化方法可以融合观测信息显著提高水—热耦合模型对土壤冻融过程中状态变量(土壤水分和冻深)的模拟,并进而改善模型对其它相关能量—水分变量的计算,为在高寒冻土地区利用多源信息进行融合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概念性土壤墒情模型在霍泉灌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蒋洪庚  夏自强 《水文》1999,(6):12-16
由概念性水文模型出发,并经改造得到了本文的概念性土壤墒情模型。该模型在山西省洪洞县泉灌区动态配水系统中做了初步应用,发现由该模型计算所得的土壤含水量和实测值比较符合,且在应用时具有所需信息量少,实用性强和操作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玉树地区巴塘高寒草甸土壤温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娟  沙占江  徐维新 《冰川冻土》2015,37(3):635-642
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高寒草甸草场设立野外试验场, 进行土壤温、湿动态监测. 利用温、湿监测数据及同步气象数据资料, 采用对比分析及线性趋势等方法, 分析了巴塘高寒草甸日、年土壤温、湿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土壤温度从10:00时左右开始上升, 至17:00-18:00时达到最高值, 然后开始下降, 在第二天9:00时左右到达最低; 土壤湿度在10:00时达到最低值, 在18:00时达到最大值,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土壤湿度逐渐降低. 土壤温、湿度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二个点不同土层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土壤温、湿度逐渐降低; 随着与雪栅距离的增加, 土壤温、湿度的变化幅度减弱;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雪栅的影响也逐渐减小. 通过对土壤温、湿不同时期的特征分析, 5月中旬至8月中旬, 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而在其余时期土壤温湿变化趋势一致; 秋季向冬季转换时, 土壤温湿呈显著下降趋势, 而后土壤进入封冻时期; 冬季向春季转换时, 土壤温湿呈显著上升趋势, 土壤进入解冻时期. 冷季时, 25 cm土壤温度高于5 cm; 暖季时, 5 cm土壤温度高于25 cm.  相似文献   

15.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土壤含水率及水势变化具有入渗排气、渗吸增能、吸脱水减能和缓慢脱水减能的阶段性特征。当土壤处于水分亏缺状态急需补充水分(土壤吸水)时,土壤水势梯度大于1.0 cmH2O/cm;当土壤水分得到充分补给达到过水(土壤含水率不变,且水通量不为零)状态时,土壤水势梯度等于1.0 cmH2O/cm;当土壤中水分过剩而处于脱水(流出大于流入水量)状态时,土壤水势梯度小于1 cmH2O/cm。由此,根据上述特征指导农田灌溉调控节水,其中土壤层下部(深度15~60 cm)的水势梯度等于或小于1.0 cmH2O/cm可作为监测及预警节水灌溉的阈值。  相似文献   

16.
卓嘎  罗布  巴桑曲珍 《冰川冻土》2021,43(6):1704-1717
青藏高原土壤水热状况对气候变化和植被退化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湿度的准确刻画还会影响到数值预报模式对当地及其下游地区降水的模拟能力。为此,采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安多观测点2014年1—12月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观测资料以及同期安多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中部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浅层为正弦曲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曲线逐渐接近直线。土壤升温迅速而降温过程缓慢。封冻和解冻日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推迟,封冻期逐渐缩短。不同层次土壤湿度日内变化较小。月变化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和谷值基本出现在8月和12月。土壤湿度上升速率较下降速率缓慢。区域尺度上GLDAS-NOAH资料显示出类似的变化特征。土壤温湿度在一年中的变化不一致,但土壤温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浅层土壤的温度梯度明显大于深层;浅层土壤湿度最大,中间层较大,深层土壤湿度最小。随着干季向湿季的转换,由于太阳辐射的增加,非绝热加热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湿度与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段的相关性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土壤湿度与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刘鹄  赵文智 《水科学进展》2006,17(6):894-904
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几个典型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和相应的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函数,并基于这些模型的模拟结果就系统随机波动、气候因素、土壤特性、植被条件、地形特征对稳定状态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函数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还引用相关的实验结果对这些影响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函数对以上因子的响应非常敏感,对揭示土壤水分动态和诠释生态水文现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指出未来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函数的研究方向:开发更加逼近真实情况的随机模型;用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函数的思想量化植被水分胁迫、耦合土壤水分动态与养分动态;对某一地区建立其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函数,并用该函数指导其他相关的生态建设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环境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植被对水分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水分成为影响植物生存、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对植被的稳定性生长与恢复重建具有极大的限制性。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该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从土壤水分的测试技术和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灌区2004~2007年四年土壤水分动态观测资料,得出研究区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同时简述水分有效性的研究进展,对提高农业干旱防御能力,制定节水灌溉计划,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年武  郭连云  李晓东 《冰川冻土》2016,38(6):1724-1731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12年西北针茅牧草生长季的土壤湿度、降水量及牧草产量资料,分析了西北针茅牧草生长季不同生育期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及与降水量和牧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地西北针茅牧草生长季降水量随年际呈显著增加趋势。牧草返青和枯黄期间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抽穗、开花和成熟期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开花期间的降水量增加趋势极显著。牧草生长季土壤相对湿度随年际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相关极显著。牧草开花、成熟、抽穗和枯黄期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加趋势显著。牧草开花期土壤相对湿度与气温为显著正相关,抽穗期和全生育期的土壤相对湿度与气温负相关显著。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正相关显著。西北针茅牧草产量与枯黄期土壤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