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生物礁生长环境及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礁储层是一种典型的油气储层,具有非常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琼东南盆地,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发育的环境.盆地南部深水区远离物源,在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构造隆起,在这些构造隆起的周缘适合生物礁的发育.通过地震资料解释认为,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发育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生物礁,而且这些生物礁的发育与构造演化的阶段可以对应起来,应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对碳酸盐岩(台地与生物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和科学价值。渐新世以来, 礼乐盆地及周缘开始了大规模的碳酸盐建造, 至今还有一定规模生物礁持续发育。文章通过拖网约束、井震对比和地震相类比方法对礼乐盆地周缘碳酸盐岩的发育特征、构造背景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礼乐盆地主要发育孤立、前隆、掀斜断块型台地及生物礁。碳酸盐岩时空发育特征为: 1) 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构造前隆和掀斜断块控制的开阔台地为主, 生物礁零星发育; 2) 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表现为大量孤立台地和生物礁; 3) 中中新世之后, 发生台地和礁的淹没, 盆地内主要发育点礁。结合构造背景和重磁特征分析表明, 古隆起、掀斜断块、前隆迁移和岩浆活动为控制礼乐盆地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的主要构造要素。现今礼乐盆地及周缘大量生长的珊瑚礁, 主要发育在上新世—更新世岩浆活动形成的海山之上。  相似文献   

3.
生物礁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能力,故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礼乐盆地具有优良的成礁条件,但受限于资料品质,生物礁的研究仅仅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借助重新处理的2D地震数据,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精细刻画技术,对礼乐盆地T70—T50时期生物礁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认为,T70—T60时期是礁体初始发育阶段,T60—T50时期是礁体主发育阶段。盆内可以识别出断棱型和断垒型两种礁体结构模型,其中断棱型又细分为多棱型和单棱型。断棱型是研究区的主要礁体构型。礁体的空间生长表现为侧向退积和垂向加积耦合过程。礁体结构可以细分为6期生长单元,前三期是加积慢退型生长,后三期为快退型生长。礁体的空间展布形态与生长速度受海平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4.
勘探证实,生物礁-碳酸盐岩是南沙沉积盆地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系,因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际意义.根据来自该区有关三维地震、钻井岩心精细分析的资料,对南沙上第三系曾母盆地路科尼亚(Luconia)及北巴拉望盆地马拉帕亚(Malampaya)生物礁-碳酸盐岩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二者都形成于南海扩张过程中微陆块断裂、碰撞、拼接的构造背景下,由于发育时期及构造部位的差异,演化进程很不相同.路科尼亚台地始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期间最为繁盛,演化过程伴有多期进积、退积及台地翼部同沉积断裂导致的阵发性滑塌;台地中最明显的地震反射多与淹没事件有关.马拉帕亚碳酸盐台地发育相对较早,持续时间也较长,始于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末台地发育终止.马拉帕亚碳酸盐台地发育高频米级潮下旋回,常以暴露面为界,而且台地发育明显受同沉积构造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结合"全国第5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学术研讨会的相关内容,阐述了我国油气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进展;介绍了有关坳陷型盆地、断陷型盆地和深水扇特别是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系统油气层序地层学领域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其现实意义特别重要,对于我国各大油气区及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物礁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具有丰度大、产能高的特点,一直以来是油气勘探重点探索的目标。南海北部大部分的油气发现均位于新近系,生物礁油气田也是该区勘探发现最大的亮点。其中东沙隆起区LH11生物礁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同类型油气田。但其作为复杂的一类岩性油气藏,其非均质性和隐蔽性,使得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往往难以识别。本研究从地震频域属性角度出发,通过提取地震剖面频域图谱并结合测井孔隙度数据,分析生物礁储层频域特征,并结合正演模拟加以验证,认为研究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总体偏薄,导致了频率和衰减的异常,另外也证实薄层调谐效应方法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层厚。  相似文献   

7.
由于南海的多次扩张、拉伸、消减运动,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发生了陆架裂陷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现象,形成了海相碳酸盐岩生长发育的基础地质条件。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碳酸盐岩的发育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发育规律、地震响应特征以及深水区灰岩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白云深水区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碳酸盐台地;古隆起镶边台地以及火山建隆孤立台地。台地沉积主要发育在古隆起周缘、构造高部位、火山隆起周缘,并被钻井所证实。在白云深水区东沙隆起西南缘、云荔低凸起、荔湾凹陷北缘、荔湾凹陷南缘及顺鹤隆起发育典型的生物礁,钻井证实有珊瑚、红藻、苔藓虫等造礁生物。生物礁地震特征具有强的连续反射顶、底界面,丘状反射外形,内部结构或空白、或杂乱,具有前积、加积、退积等层序结构。  相似文献   

8.
南海东南部陆缘发育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构造—沉积响应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丰富地质信息。中中新世末S3界面是南海东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沉降期的重要地质界面,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且对其地质属性也存在较大争议。在钻井资料约束下,通过对礼乐盆地和西南、西北巴拉望盆地二维地震测线的精细解释,结合钻井岩性资料,从地震相—沉积相、构造沉降速率以及沉积中心迁移等变化角度,系统总结了S3界面的特征。该界面是区域性不整合面,可全区域追踪解释,但在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界面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盆地边缘和岛礁发育区界面具有显著的"下削上超"不整合现象,而凹陷内多表现为整合接触,但局部伴生水道下切现象;在西北、西南巴拉望陆架和陆坡区,界面上下存在岩性和沉积相突变现象,局部由半深水—深水相突变为滨—浅海相。构造沉降分析显示,中中新世研究区以区域快速沉降为主,中中新世末(S3界面时期)沉降速率开始普遍减小,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后深部动力机制有关。厘定S3界面的形成时间约为12Ma,认为其可能与菲律宾岛弧与巴拉望岛碰撞造成的大规模抬升事件有关。另外,研究区S3界面之上发育的富砂和富碳酸盐岩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则可能是12.5Ma以来全球海平面相对下降的直接响应,期间多次区域性的海退有利于砂质和碳酸盐岩沉积物向深水区的搬运。  相似文献   

9.
南海南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体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燕 《海洋地质》1996,(2):10-19
本文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若干含油气盐地中受古湄公河、古巽他河、古巴兰河等大型古水系所影响的控制的碎屑岩沉积体积,同时对万安盆地、曾母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和礼乐滩分地中与油气赋存有关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也做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 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近些年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认为西沙隆起地区发育典型的生物礁,具有丘状反射、强振幅、中频、中连和杂乱地震相,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在中新世梅山组也有似礁相发育.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学分析,认为生物礁在中新世梅山组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从对北礁地区典型生物礁剖面进行的波阻抗反演来看,其与LH11-1生物礁油田的波阻非常相似,波阻抗值为8×106-9×106kg/(m2·s).古地理分析认为,中新世西沙隆起区与北礁地区处于滨、浅海沉积环境,梅山组时期的陆缘碎屑供给量比较少,适于生物礁发育.  相似文献   

12.
南海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点区域,随着南海浅水区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南海北部深水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南海北部深水区双峰盆地研究程度仍然较低,以该区2D多道地震及围区钻井资料为基础,使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理论和类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盆地地层沉积结构样式和油气勘探前景。在双峰盆地追踪了7个主要反射面,以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了3套地震层序。研究认为盆地新生界地层厚度较大,中—晚中新世后,盆地进入半深海-深海相沉积环境,发育了以下切水道、深水扇及滑塌体为代表的深水沉积。盆地西部和北部坳陷渐新统湖相-海湾相泥岩,现今已达到成熟-早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周缘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盆内发育斜坡扇和盆底扇,可为良好储层。早中新世以来发育的半深海相泥岩,可为良好的区域盖层,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预测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海域辽阔,分布着3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目前总体勘探程度比较低,勘探层位也比较单一,以前主要将勘探目的层瞄准新生界(尤其是下第三系)。从含油气盆地特征、油气地质条件、盆地资源潜力等方面入手,结合近年的新发现,通过区域对比分析,认为中国海域尚有大量的新领域、新地区、新类型、新层位有待开拓,如海域盆地内的中、古生界,古新统,上第三系,陆坡深水区及生物礁的油气勘探大有潜力,此外,天然气水合物及煤层气资源也是今后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Taranaki盆地是新西兰国家唯一在产油气的盆地。其勘探活动和油气发现主要在陆上和浅水区,深水区目前勘探程度极低,是近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关注的重要新领域之一,但存在构造沉积演化不清、勘探潜力不明的问题。从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入手,追溯新西兰板块漂离冈瓦纳古陆东缘之前的沉积环境及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层序的识别,划分深水区地层层序;同时运用地质类比评价方法和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了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类型、圈闭条件以及可能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其勘探方向。指出:①盆地深水构造-沉积演化与目前研究认识程度较高的陆上及浅水区有差异,其地层系统及地层沉积充填格架可划分为4个层序;②深水区存在比盆地陆上及浅水区更老的新含油气系统,其沉积充填了裂谷期陆相煤系和裂后期海侵泥岩2套烃源层系,且具有"裂谷期生气、裂后期生油"的成烃特点,生烃潜力较大;③深水油气藏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三角洲砂岩及晚白垩世浅海相滨岸砂岩,而东部隆起之上的火山披覆构造圈闭为该区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调研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明确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旨在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发育在非典型边缘海大陆边缘,其石油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性,油气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海北部深水的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以构造圈闭型油气藏为主;南海中南部深水的曾母盆地南部和文莱-沙巴盆地,主要为构造圈闭型油气藏,曾母盆地北部以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滩型油气藏)为主,万安盆地主要为构造圈闭型和基岩潜山型油气藏。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和中南部深水盆地的烃源岩、储盖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南海深水的有利勘探方向为:①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的中央峡谷、陵南斜坡带,松南-宝岛凹陷的反转构造带,宝岛凹陷北坡海底扇,长昌凹陷的环A洼圈闭带(海底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主洼深水扇、主洼两翼、西南断阶带,荔湾凹陷的深水扇。②南海中南部深水盆地的文莱-沙巴、曾母和万安盆地。  相似文献   

16.
南沙海区中生界岩相分布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南中国海南部南沙群岛陆架-陆坡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情况,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该海区钻井、拖网及1987年以来采集的20000多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勘探等资料,得到了对该区中生界基本特征的如下新认识:空间分布上,南沙的中生界具有从北部的郑和-礼乐隆起南缘向南增厚的趋势;沉积岩相方面,东部三叠纪时为深海相,侏罗纪为浅海与三角洲相,白垩纪为浅海-内浅海相,而往西南部中生代的海水深度有变深的趋势;中-新生代变形上,在南沙西部的曾母盆地,中生界褶皱为复式的、非协调性的,南沙中部多为舒缓褶皱,东部仅在近巴拉望海槽地带出现小幅度的褶皱。结合围区中生界及特提斯构造域的发育特征,作者提出南沙地块上的海相中生界在大地构造上归属于残留在中特提斯洋北部减薄陆缘地壳上的中特提斯期海相沉积地层,是该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不可忽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库泰盆地钻井岩屑样品及野外露头样品,首次对下中新统海相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以生物礁碳酸盐岩为标志层,发育多套海相沉积旋回,海相沉积油气系统具有自生自储自封堵特征:暗色海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海相砂岩为有利储层,同时,海相泥岩作为有效盖层。下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样品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以Ⅱ型为主,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平均值1.92%,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有效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指示良好的生烃潜力;储层多期发育,具有低阻特征。自西向东,库泰盆地油气成藏系统时代变新、层系变浅:①盆地东部望加锡海峡深水-半深水区域以上中新统-上新统深水沉积成藏系统为主;②中部马哈坎三角洲-浅海区域以中中新统三角洲相成藏组合为主;③马哈坎褶皱带以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组合为主;④盆地西部以渐新统-始新统裂谷期成藏组合为主。新层段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发现,揭示了库泰盆地有利成藏组合的分带规律,指明了库泰盆地中西部区域的未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起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的特殊地质条件。随着近年来高精度3D地震资料的进一步覆盖和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确定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建立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沉积、演化模式,确定有利的生物礁、滩圈闭,是该地区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周缘水道沉积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周缘广泛发育水道沉积体系。礁缘水道底界面表现出强反射特征,内部充填弱-强、连续性好的地震相,可见底部杂乱反射特征;斜坡水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横向上连续发育的"V"型特征,且下切深度较浅。西沙隆起与广乐隆起之间的南北向低洼地带发育大型深水水道,并且受古地貌高点影响,水道分为南北两个分支。北分支水道可分为5期,且水道迁移现象明显;南分支水道可分为4期,水道以充填强振幅、连续性好的浊流沉积体和弱振幅、杂乱的块体搬运体系(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s)为特征,每期水道均表现出侵蚀-充填-废弃的旋回性。分析认为西沙碳酸盐台地周缘水道沉积物源来自西沙隆起和广乐隆起的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碎屑及由火成作用产生的火成岩碎屑。西沙-广乐碳酸盐台地水道相互贯通,构成台地-斜坡-深水的水道沉积体系,为碳酸盐岩、生物礁及火山碎屑向台地周缘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20.
深水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全球海域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增长的新领域。根据国内外深水油气勘探概况和我国深水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我国海域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潮汕坳陷及台西南盆地深水区、南海西南海域深水区和冲绳海槽盆地是我国海域深水盆地油气勘探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