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震级是地震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它的精确测定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报无疑都很重要。目前甘肃地区测定大量中小地震震级的方法,都是利用S波两个水平分向最大地动位移的平均值Aμ,由公式M_L=lgAμ+R(Δ)+S (1)求得,然后取多台平均,再由 M_L=1.13M_L-1.08 (2)换算为面波震级;仅少数较大的地震用中长周期仪器资料直接求取面波震级Ms。(1)式中R(Δ)为震级起算函数,它反映了地震波振幅随震中距的衰减特性,在震级测定中则是一个距离改正值。多年来,甘肃地区使用的起算函数R(Δ)是根据全国资料得出的大范围内的平均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现行测定近震震级公式M_L=logAμ+R(△)对同一个地震而言,各地震台站测定的震级大不一致的原因入手,从地震波的衰减规律探索测定近震震级方法。本文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造成近震震级测定结果不一致。(一)震级起算函数R(△)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二)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存在扩散作用的影响;(三)震源位错方式对辐射地震波能量和能谱具有方向性差异;(四)震源深度影响。这四方面的问题,用简单的台基校正是解决不好的。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近震震级的起算函数并重新测定出适合本地区情况的震级起算函数R(D)值。地球介质本身的性质在各个地区是不同的。它的非完全弹性、非均匀性以及地震波本身的传播还有随距离增加而振幅随之减小的扩散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实际按: A_μ=A_u·D~(-N)·e~(-a·D) (1)的规律衰减。根据李克特(C.F.Richter)震级公式的原始意义,对(1)右边取对数、移项整理得: M_L=logAμ+NlogD+a·Dloge (2)并设M_l=logA_u,R(D)=NlogD+a·Dloge取N=1则 M_L=LogAμ+R(D) (3)式中R(D)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选用山东省台网记录的11个典型地震,102个台组的数据统计求得衰减系数a=0.011524,因此可根据R(D)=logD+0.005005D计算本地区的任何距离上的R(D)值。在地动位移计算方法上采取三维矢量合成,使共解决能量、能谱辐射的方向性影响和震源深度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1959年中国近震震级标度公式建立以来近震震级研究的进展。在调查分析全国三十余个地方台网(包括传输台网)M_L震级测定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着中国近震震级的统一和标准化,较系统地论述了区域量规函数、台站校正、测定值离散度和误差、仪器影响以及测定近震震级的其他方法、中国近震震级和Richter原始M_L震级的关系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影响近震震级M_2精度的因素.用计算和多次迭代的办法,计算出了近震震级M_L的起算函数在辽宁地区的矫正以及辽宁台网16个台站的校正值.同时又对辽宁台网限幅震级进行了多亢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数学检验.我们认为:在地震发生限幅的非正常情况下.可以参考本文给出的统计公式计算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5.
安徽台网M_L震级偏差主要是由于现行量规函数不适合本地区地壳结构,及一部分台站台基校正值偏大所引起的。通过对1976—1984年282次发生在安徽及附近地区M_L4 .8—4.5级地震统计分析得到:目前单台测定M_L震级精度为±0.284、经量规函数校正后精度为±0.246,再经过台基改正后精度提高到±0.225,当采用四个以上多台平均震级其精度为±0.112。由于原始量规函数的地区差异及系统偏差,建议各省区域台网有必要进行量规函数校正,求出适合本地区的高的量规函数。关于地震波穿过郯庐断裂后对测定震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6.
1.前言通常测定近震震级M_L均以S波的地动位移为依据。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几何扩散和介质吸收引起的衰减,以量规函数的形式加以补偿。由于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很大,大范围地使用同一量规函数,显然很不合理。再则,记录到地震波的强弱与台站所处方位关系很大,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单台之间测定的震级,单台与地震报告之间给出的震级存在着一定偏差,高的达0.5—1级。另外,对于台站附近发生的一些中强震,台站上通常用短周期仪器记录均限幅,无法量取振幅时只好在中长周期仪器上量取计算,用中长周期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计算M_L已不符合M_L的定义,本台计得的震级偏差较大,给大震速报及日常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数字遥测台网1999年所监测到的“9.21”台湾南投大震群和“9.23”福州小震群中的一系列较大地震进行分析,利用地震的时间和空间相对集中这一特点,有效地避开震源、路径及随时间变化的地质背景等因素对测定震级的干扰,发现了对测定台网平均震级影响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来自于台站地质背景的影响、台网使用的起算函数的影响,而且还发现在一定距离内地震周期也会对台网平均震级测定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计算地动位移随震中距衰减的系数和起算函数随震中距增幅的系数,求出起算函数引起震级偏差的大小,提出了改进和消除这些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地区ML近震震级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内蒙古台网中的二十九台短周期微震仪记录的近震资料,分别采用震级残差分析方法和最大震相平均衰减特性估算的方法,对本地区M_L量规函数进行了分析讨论。并计算了本台网内各台站的台基校正值。初步建立了本地区的近震M_L震级系统。通过检验认为,就本地区目前的观测条件和M_L测定方法而言,该震级系统已将M_L测定误差明显减小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1980—1986年在宁夏及邻区发生400次M_L=1.8—5.1级地震的统计分析,修正了现行测定震级M_L的量规函数,并得到了新的量规函数R_s(Δ),同时计算了宁夏台网  相似文献   

10.
现今人们估算震级主要还是利用体波和面波振幅。从这角度看震级还只是反映某种频率范围内地震波的能量。现广泛使用的近震震级公式M_L=lgA_μ+R(△),A_μ为二水平分量最大地动位移算术平均值,R(△)为起算函算,即考虑振幅随距离变化对震级的补偿。目前近震震级测定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如仪器类型,放大倍数测量误差、台基影  相似文献   

11.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以后,跟随着一系列的余震,其震源机制有的和主震一致,有的则大不一样,这表现在P波初动的反向,反应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既不是岩块的错动过头,也不是液体流出的下陷,而是发生大震的滑动岩块对其前后邻接岩块产生的转换应力场所引起的剪切破裂。  相似文献   

12.
选择合适的人造地震动时程是高层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介绍了徕远广场结构设计地震波的确定方法及过程。鉴于各条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的离散性,提出可以采用场地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加速度时程及按照《高层技术规程》设计规准谱拟合人造波作为结构设计地震波。  相似文献   

13.
柯坪塔格前缘断裂东段是柯坪推覆构造系前缘的一条活动断裂,野外调查获得了其晚第四纪错断洪积扇、冲沟阶地面的证据,实测了变形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分析了断层的形变量,通过采样测年估算了断层的缩短速率。由7个观测点的断层陡坎剖面测量,计算了观测点处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弧顶部位的五道班、三间房以西及其大山口道班附近,断层错断了Ⅰ级和Ⅱ级洪积扇(阶地)。断层在这些地点最新活动强烈,水平缩短平均速率全新世以来为0·35~0·44mm/a,更新世晚期末以来为0·16~0·30mm/a,而在非弧顶部位的巴楚磷矿、三岔口以北及大山口北断层只错断了更新世晚期Ⅲ级洪积扇,且水平缩短速率较小,断层水平缩短平均速率更新世晚期以来为0·05~0·07mm/a  相似文献   

14.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桩基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咨询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资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业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目前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划分类型,主要有橡胶垫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复合基础隔震体系等类型。总结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指出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许多地震工作者对地震波速的大量研究工作,已证实了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孕震区内及其周围地区,可能会出现地震波速度或波速比的下降异常。例如海域、松潘、新丰江、宁蒗等地震,震前都出现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19.
20.
水对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建国  张流 《地震地质》2002,24(3):387-399
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研究了光面、含脆性物质夹层和含延性物质夹层 3类断层的摩擦滑动行为 ,认为水对断层滑动稳定性和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有重要影响。建立了含有岩性、围压 (深度 )和含水量 3因素的断层活动稳定性的模式 ,认为脆性断层更多地表现为速度弱化 ,少量水的存在易于出现黏滑 ,高孔隙压时会表现为稳滑 ;半脆性或半延性的断层在少量水或较低孔隙压的情况下会表现出速度弱化 ,也就可能出现黏滑 ,但孔隙压较高后 ,会表现出速度强化 ,滑动也就会是稳定的 ;延性断层多为速度强化 ,不出现黏滑。提出水的进入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水的存在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这是考虑水或一般流体对岩体或断层活动稳定性影响时需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