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震预报效能评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鸣津  陈献忠 《地震》1994,(5):31-35
以前的各种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方法只考虑预报意见对应实发地震情况,而未顾及预报意见本身中所预报的区域的大小、时间的区间的长短和震级的范围对评分应起的作用。本文首先评价地震预报本身的确定率,而不管此预报意见未来是否报准了地震。其次是本文给出了实际发生的地震超出预报意见所限定的范围时地震预报报准率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地震预报成功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关于2002年3月31日台湾M 7.5强震的临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3月31日,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7.5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前,笔者在2002年3月21日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会商会上,明确提出临震预报意见:3月底前后台湾地区将发生6级左右地震,并上报到有关部门。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我国台湾地区,但它是一次成功的临震预报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关于预报能力和地震活动“正常”、“异常“的估计,目前主要依赖于已有的震例和预报实例,因此,对某一具体地震事件的预报成功与否以及对不同预报意见优劣的评定应有一定量标准。在过去的预报实践中,常有人对地震时、空、强三要素提出非常具体的预报意见。在众多的预报意见中,有些和以后发生的情况较接近,有些则相差很大。对于前者有时也还存在着种种争议,如预报有否确切的论据,是报对还是碰对等。下面从模糊数学的观点出发,讨论对预报意见的“给分“,以供比较。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和分析预报方法创新,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地震电磁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  相似文献   

5.
采用Ms和ML震级表对Varotsos和Lazaridou(1991)宣称成功的22个希腊地震预报作了评估。如果我们假定预报的震级为Ms(预报的震级表在电报中未指明),用震中初步测定目录(PDE)估算地震活动性,我们发现有74%是虚报的(它们并不和某一指定的地震相关),9%偶然相关(任何一个或更多地震的随机概率p〉50%),以及17%是不确定的(0.15〈p〈0.40),没有什么成功预报其置信水平  相似文献   

6.
朱令人  洪时中  陈棋福  郑兆苾  王琼 《地震》2004,24(4):97-105
简要介绍了地震预报效能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二种统计评分方法: 预报效率值Z评分和相关的V值评分。 以1996年及1986~2003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7~1998年月会商意见为例进行了中、 短期预报效能的统计评价。 结果表明, 目前地震中期(年度)预报的有震预报总体上有效, 能通过检验, Z1=0.2~0.3, 有一定能力; 无震预报总体上可以通过检验, Z0=0.15左右, 明显低于Z1值; 地震短期(月)预报能力和水平很低, 总体上仍然在有效预报和盲目预报的边界线上下徘徊。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唐山地震前,我国地震科技人员从前兆观测资料分析中,注意到了京津唐地区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但是,震前没有能够作出短临预报。虽然有的单位根据前兆资料,提出过预报意见,但震级偏差太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省级的地震分析预报单位的角度,总结了大同地震前如何判定水化前兆异常、进行异常的组合分析、确定地震三要素以及提出预报意见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由于采用了水化地震分析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的成果,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在地震前仍提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意见。表明实用化攻关是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9.
对沿鲜水河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形变测点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累积率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该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发生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其结果表明:在鲜水河断裂带上每次地震前震源体附近断层都有一个形变累积率绝对值减小过程;沿鲜水河断裂带如果形变累积率出现低值异常,则未来1~1.5年左右的时间内其附近区域100~300 km范围内将有5.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且垂直形变累积率预报效能优于水平形变。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以前,我国地震重力监测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主要是各省局单位针对自己的监测网开展工作,这种按各个省区监测网进行的分散研究,由于观测信息的空间密度严重不足,所得到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它直接制约着地震分析预报的能力。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经过认真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确  相似文献   

11.
张北—尚义地震的短临预测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6.2地震前,正式提出过较为准确的短临预测意见,但没能实现短临预报。该文回顾了地震预测的过程,总结了时间预测与地点判定的新的科学经验。为了使首都圈地区未来的地震短临预报工作取得成效,提出了调整科学思路,建立预报工作规范化与改进十大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速报震级与国际通用震级的初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玉梅 《地震》1994,(6):61-68
本文主要利用1986-1987两年速报震级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确定震级的精度,全国各速报台相对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震级的偏差。同时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相对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美国地质调查所震中初定报告PDE和国际地震中心ISC报告震级的偏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地震区划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1,13(2):179-189
本文基于对我国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认识,吸收了近20年来地震预测方面的科研成果,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通过对华北区划的试验,对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如下改进: 1.以地震带作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引入地震活动趋势估计因素,评定表征地震活动水平的年平均发生率,以使区划结果同预测未来时间段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 2.采用按震级挡次分配各潜在震源区的年平均发生率,可以合理地评估高震级地震的危险程度; 3.采用以震级挡次为条件概率的空间分布函数,刻画地震带内各潜在震源区之间发生相应震级挡次地震的相对危险程度,使区划结果更好地反映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 4.在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引入了方向性函数项,使得分析模型更接近我国地震震源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75年2月4日海城M7.3级强烈地震成功的预报,创造了20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上的奇迹。文内回顾了成功预报的过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决策;对群测群防工作的落实;辽宁地震科技人员对地震发生的典型性地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分析。证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防的。从而增强了对地震预报的信心,激励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学科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震预报效能评价是个重要而复杂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用均值预报保证率法和最大振幅法来判定有震综合预报的成败;在几项可接受的基本假设条件下,经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若干重要定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震预报有效性的统计检验,借以判断地震预报方法或手段是否与地震流显著相关(即与盲目预报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合地震预报现状,推荐效率值Z系列和相关评分(广义Wallen评分)V系列作为定量表示地震预报有效程度的两种统计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易志刚  龚复华等 《地震》1995,(2):106-116
通过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指Ms≥5.5的地震)发生时间不均匀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自1815年以来,该区可划分为5个中强地震集中活跃时段。可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一个活跃时段的起止时间。如果发生在活跃时段内的中强地震的发生时间呈较好的线性趋势变化,则可用二指数平滑方法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它的预测精度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8.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我国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内容,包括系统的目标、总体框架、内容和工作流程。该系统以全国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环境,以GIS软件为应用开发平台,可以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测信息跟踪与处理,对大震速报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并可进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震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防震减灾应急对策信息服务、应急指挥综合信息显示等。该系统作为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9.
李强 《地震学报》2000,22(4):404-409
人工神经网络是用来模拟人脑智能特点和结构的一种模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功能.把它引用到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中,可为前兆观测更好地服务于地震分析预报开辟出一条新路,也是对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的推广.本文分析了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性,给出了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地震前兆混沌时间序列的方法,并以江宁台和徐州台SQ 型地倾斜仪观测及溧阳台体应变观测的时间序列为例,对其作了预测和处理.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处理达到的精度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而该方法在今后的实际地震分析预报工作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