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 0 1年内蒙古共出现 19次区域性沙尘暴天气 ,出现时间早 ,发生和影响范围大 ,灾害损失严重。1  2 0 0 0年 12月 31日至 2 0 0 1年 1月 1日 ,我区中部、西部地区出现沙尘暴 ,部分地区出现中—强沙尘暴 ,锡盟雪灾区还出现“雪尘暴”。最大风速 2 7m· s- 1 ;大部分台站能见度小于 5 0 0 m,一些站点能见度不足 5 0 m。隆冬季节出现如此严重沙尘暴 ,实属罕见。2  1月 2 6日至 2 8日 ,原伊盟和包头出现沙尘暴。3  2月 14日 ,原伊盟出现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能见度 70 0~ 90 0 m。4  2月 2 8日~ 3月 1日 ,中西部地区出现沙尘暴 ,瞬时风速 17…  相似文献   

2.
关于“黑风暴”定义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中西部72个地面测站建站以来到1994年各站能见度、定时风向风速、瞬时大风和沙尘暴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黑风暴”的定义,作为“黑风暴”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沙尘暴是一种高强度的风沙灾害,也称沙暴或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导致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中国西北内陆不少地区每年沙暴日数达30天以上,东南地区罕见。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4月 7日 ,兴安盟大部地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强沙尘暴天气 ,各地最差能见度在 1 0 0 m或以内 ,最大风力达 8~ 9级 ,其中白音胡硕最差能见度仅有 1 0多 m,最大风速 2 3m· s- 1 ,音德尔最差能见度 30 0 m,最大风速 1 7m· s- 1 。王民副局长就该次沙尘暴的有关情况接受了当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记者的专访 ;以“沙尘暴 敲响环境警钟”为主题专版刊登了兴安盟沙尘暴发生特点、沙尘暴的防御对策等 6篇文章沙尘暴袭击兴安盟@朱力  相似文献   

5.
曾记否 ?2 0 0 0年 1 2月 31日至 2 0 0 1年 1月 1日 ,正值隆冬时节 ,我区中西部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 ,部分地区为中到强沙尘暴 ,能见度小于 5 0 0 m,一些地方能见度还降至 5 0 m以内 ,大部地区还伴有降雪。在锡林郭勒盟雪灾区 ,形成了被当地群众和媒体称为“雪尘暴  相似文献   

6.
沙尘天气其强度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浮尘是指在无风和风力很小的情况下 ,尘土和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 0千米的现象。它多为远地形成的沙尘暴或扬沙带起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出现浮尘时天空发黄 ,太阳呈苍白或淡黄色。扬沙是指由于风力较大 ,将地面沙土吹起 ,水平能见度在 1~ 1 0千米之间的现象。沙尘暴是指特别强烈的沙尘 (瞬时风速大于 2 5米 /秒 ,风力 1 0级以上 ) ,地面水平能见度小于 1 5米。扬沙和沙尘暴都是由本地或上游地区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 ,多在春季较强冷空气过境的冷锋上或局地…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5—2014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沙漠周边15个气象台站沙尘暴资料,根据塔中发生沙尘暴时周边台站响应数和范围,划分出影响塔中的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分析沙尘暴的持续时间、能见度、类型、时间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 a塔中发生沙尘暴日数为170 d比沙漠南北缘14个气象台站的平均值高,比肖塘少,其中区域性沙尘暴日数为80 d,局地性沙尘暴日数为90d;(2)总体上,塔中区域性沙尘暴的持续时间比局地性沙尘暴长,能见度比局地性沙尘暴低;(3)区域性沙尘暴可按盛行风向分为5类,这5类沙尘暴的季节分布不均匀;(4)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10 a波动增长,区域性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局地性沙尘暴多发生在夏季,区域性沙尘暴的年际和年内变差系数都小于局地性沙尘暴,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白天发生频率大于夜晚,局地性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午后,区域性沙尘暴各个时间段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4—2007年内蒙古地区10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常规观测资料和6个沙尘暴监测站的器测能见度、PM10等沙尘暴监测资料,针对仪器定量监测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的相关性及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器测能见度与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较好,大气能见度小时,两者数值接近,当大气能见度增大时,两者差异明显增大;器测能见度与PM10有很好的曲线拟合关系,较能见度与PM10的相关性要好,说明定量的器测能见度较能见度更具有连续性、稳定性,但器测能见度存在系统性的偏差,为了业务应用方便,文章给出了器测能见度的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地区沙尘暴个例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5—2008年14年内蒙古地区118个地面测站沙尘暴、能见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确定了不同范围、不同强度沙尘暴标准,给出了特强、强、次强和弱沙尘暴个例谱。为从事沙尘暴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刘景涛等[1]曾应用内蒙古中西部74个地面测站1957—1996年沙尘暴资料给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强和特强沙尘暴过程个例谱。  相似文献   

10.
水平螺旋度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瑛  张强 《气象学报》2012,70(1):144-154
为了更准确地预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强度和范围,应用2002—2010年3—6月逐日08和20时高空流场资料、高空图资料和地面每3 h的天气图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 hPa的水平螺旋度。结果表明,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风速越大,对应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螺旋度负值中心常常在河西走廊附近最强,沙尘暴发生在螺旋度负值中心附近或下游。在沙尘关键区(40°—48°N,84°—120°E)当出现螺旋度≤-600 m2/s2的负值中心时,6 h内该区或其下游将产生能见度低于500 m的强沙尘暴,螺旋度负值中心与下游沙尘暴发生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中国北方区域性强沙尘暴典型个例、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的对比分析,螺旋度有较强的日变化,白天强于夜间,对冬春季中国北方干旱区的冷锋型沙尘暴天气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黑风暴的沙尘形成与输送参数化及中尺度数值试验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刘春涛  程麟生 《气象学报》1997,55(6):726-739
西北地区典型黑风暴和强沙尘暴都是在特定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发生和发展的,而中、低空强锋区相伴的强冷锋移经沙源充足的大沙漠区是黑风暴和强沙尘暴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研究黑风暴和沙尘暴的沙尘形成、输送及沉降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沙尘源、汇项的参数化方案和一个沙尘输送方程,进而引入已有的MM4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系统;应用这个改进和发展的模式模拟系统基本成功地模拟了“93.5”黑风暴的天气系统演变及其沙尘浓度的近地层和垂直分布以及沙尘的沉降与输送。模拟结果分析表明,用包括沙尘输送方程及其沙尘源、汇项参数化方案的中尺度数值模式来研究黑风暴的沙尘形成、输送和沉降机制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扬沙和沙尘暴使空气混浊 ,水平能见度降低。当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 1 .0 km而小于 1 0 .0 km时为扬沙 ,小于 1 .0 km为沙尘暴。沙尘天气是榆林地区春季的多发天气现象 ,当有冷空气入侵时 ,常由大风引起沙尘天气 ,其一般过程是 :扬沙—沙尘暴—浮尘。由于地理位置和下垫面的不同 ,榆林地区的沙尘天气有其自身的特点。1 外地沙源引发的大范围沙尘天气这种沙尘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季有强冷空气入侵时 ,沙尘源地在我国西部沙漠甚至国外中亚地区的沙漠。它的演变遵循沙尘天气的一般规律。先由大风带来扬沙 ,有的加强成为沙尘暴 ,之后当风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青海省公路沿线附近青海境内50个气象站点2004—2015年能见度地面观测资料和DEM数据,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空间插值方法,进行能见度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雾、大风沙尘暴、短时强降水等观测资料,对能见度变化成因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公路沿线年、季、月、日平均能见度大体呈东西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玉树东部、果洛州、海南州、海北西部、海西中东部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好,有利于公路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行,而西宁地区、海东市、黄南州、海北中东部、格尔木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差,对公路交通运行安全影响较大,应注意防范;(2)全省年平均能见度在17.4~48.8 km之间,能见度的月变化特征显著,但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造成青海省能见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天气现象有大雾、大风沙尘暴和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几年来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为了研究不同尺度沙尘暴的规律,利用2005-2014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周边14个气象台站沙尘暴资料,给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定义,从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能见度,类型,时间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0塔中发生沙尘暴170d比沙漠南缘和北缘高,比肖塘少,其中区域性沙尘暴80d,局地性沙尘暴90d,天气过程区域性64次,局地性80次;(2)塔中区域性沙尘暴不论是持续时间还是能见度总体上比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3)区域与局地沙尘暴可以按主导风向分为5类,但各类沙尘暴在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中表现出季节分布;(4)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10a波动增长,区域性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局地性沙尘暴多发生在夏季,区域性沙尘暴年际和年内变差系数都小于局地沙尘暴,一日中区域性与沙尘暴白天多于夜晚。  相似文献   

15.
用赤峰地区12个观测站的1961—2000年40年的沙尘暴、大风日数观测资料,从地理分布、年际和年代际的演变、影响范围等方面分析了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赤峰地区近40年来沙尘暴呈减少趋势,其特殊的地形特征和多风的气候特点是沙尘暴多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谈刚毅 《气象》1981,7(6):26-26
在一些地区,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出现烟幕的次数增多。于是出现了一些地区观测规范中没有具体说明的业务技术问题;例如,烟幕与轻雾能否同时记录,即其中之一。现举例如下。 1980年1月18日02—08时本站的北、东、南三个方向有较浓的烟幕和轻雾混杂在一起,能见度O.8千米。而在无烟幕的西方,仅有轻雾,能见度在4.0—5.O千米之间。其他气象要素情况为:02—08时静风,  相似文献   

17.
气象小知识     
正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小于等于3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之间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特别  相似文献   

18.
黑风暴天气的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黑风暴是强风和强沙尘暴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以影响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1993年5月5日黑风暴为例,结合历史上黑风暴过程,详细叙述了黑风暴天气事实。从过程前期环流形势演变及物理量场诊断分析,云图及地面要素特征等方面初步研究了黑风暴的成因。对黑风暴中尺度系统进行数值模拟试验,探讨了黑风暴的物理机制、模型以及预报技术。研究认为,黑风暴是在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在特定的地理地表环境下形成的内陆强风暴天气,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危害和其他风暴相比都具有独特性。准确、及时发布黑风暴预报和服务对减灾抗灾有巨大效益。初步研究还指出:黑风暴的物理机制,气溶胶、辐射的作用,湍流效应,中尺度系统的预报和数值模拟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白城市一次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2001年4月7日05时左右 ,白城市的天空灰蒙蒙 ,之后逐渐由扬沙发展成沙尘暴天气。滚滚黄沙遮天敝日 ,持续了14个小时 ,致使天空弥漫浑浊 ,能见度迅速降低甚至不足百米。空中泛起的沙粒在太阳光的折射作用下使天空呈桔红色。这次沙尘暴天气持续的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是我市近60年来没有发生过的天气现象。此现象发生过后我们在水泥场地取样每平方米地表积沙粒18 .7g。白城市总面积2 .57万多km2,相当于有48万t沙粒移入本市境内 ,这种现象实属罕见。沙尘暴天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土壤风蚀 ,行人不便 ,车辆行驶困…  相似文献   

20.
漫话沙尘暴     
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使空气特别混浊 ,水平能见度低于 1 km。沙尘暴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产物。我国沙尘暴的地理分布 ,主要影响区在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 ,其中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青藏高原是沙尘暴的多发区 ,年平均出现日数大于 1 0天 ,而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阿拉善高原及河西走廊东北部是沙暴暴的高发区 ,年平均日数达 2 0天以上 ,局部接近或超过 30天。沙尘暴的分布特点 :首先 ,影响面积大。西起新疆 ,东抵沿海 ,受沙尘暴影响的省份有 1 7个。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